家长好好学习,子女天天向上!走进孟母大讲堂,一起学做好家长。
9月4日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主办,济宁市正德青少年服务中心、梁山县家庭教育学会、鱼台县家庭教育学会联合协办,孟子研究院家长学校承办的孟母大讲堂暨家长课堂第七讲开讲。本期讲座由孟子研究院特约讲师、邹城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副校长王相雷担任主讲,孟母教子与家长教育研究所工作人员朱文娜担任主持人。活动采取线上形式举办。
在本期家长课堂中,王相雷老师做了题目为《家庭教育呼唤理性的回归》的精彩分享。
一、家长教育不等于家庭教育
王老师在开篇即对“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家长教育是以成人为研究对象,而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研究对象;家长教育是针对家长自身开展的教育,家庭教育则是针对孩子的教育;在家长教育中,家长是学生,接受教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老师,孩子是学生;在家长教育中,解决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学习怎样去处理教子问题的技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学习的是教子技术的应用,是在实践中解决孩子每天都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
在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的关系中,家长教育应该走在前面,而家庭教育应在其后,这与盖房先打地基的道理是一样的。家长先学习再施教才会事半功倍,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三重“霾”
王老师谈到,自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家庭教育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呈现出空前的热情,但同时也涌现出大批打着“家庭教育”旗号的培训机构。在家庭教育蓬勃发展的表象之下,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从家长的心态上来看,群体性焦虑日益明显,深恐孩子在学业上跑得不够快,不够远;二,从家长的行为上来看,知行分离,有言传无身教,难以取得孩子的信服;三,从家庭教育指导上来看,伪专家喧嚣,重术而轻道。
三、家庭教育的六个基本理念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父母更为复杂的职业了。”这句话足以表明家庭教育的错综繁复性。事实上,家庭教育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本次课程中,王老师重点讲述了家庭教育的六个基本理念。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一:“以家庭为基”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与家庭有关的教育,首先要把家庭建设好,这样才能保障好的教育产生。正如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家庭建设好了,即使不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孩子也不会坏到什么程度。相反,如果家庭没有建设好,即使有再多的家庭教育,孩子也不会好到什么程度!家庭是源,孩子是流;家庭是本,孩子是末;家庭是因,孩子是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因此,家庭及其建设远比那些所谓的家庭教育要重要得多!”家庭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孩子的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为孩子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有妈妈的陪伴,更有爸爸的身影;有童年的亲密,更有少年的尊重;有无私的给予,更有得体的退出;有及时的提醒,更有信赖的满足。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天空,在一个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定是相互尊重、彼此关爱的,在爱、温暖与祥和的氛围中,孩子才会安心地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二:“以孩子为本”
孩子不是一个凡事都依赖成人的呆滞的生命,更不是一个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家长应该把孩子看做独立而完整的人,真正以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切切实实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从大人视角或者世俗的眼光评判好与不好。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三:“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说孩子所有的要求我们都要满足,不是接纳孩子的全部行为,而是要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感受和心理需求层面,我们是要无条件接纳的。因为感受和心理需求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它存在就是存在了——就像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无关是非对错。而在行为层面,在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是负有责任的。对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家长进行纠正和规范。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四:“有分寸关爱”
父母的“分寸感”决定孩子的幸福感。分寸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但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适当、恰到好处。爱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本能,给孩子亲密的爱,但同时也不能忘了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敢于放手。在孩子有需求时及时响应,在不需要时懂得让开,才能让孩子的独立空间变大,才能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发展出健康独立的人格。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研究了数万例母婴关系之后,他说:“做妈妈,做个足够好的妈妈就行了。”这个足够好是给予孩子爱的滋养,但是也不能过分,不然就容易变成爱的束缚。怎么拿捏好爱的分寸感,需要父母的终身学习。
(五)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五:“日常生活化”
王老师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例,主张将家庭教育日常化。他认为家庭教育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并没有必要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去做。把生活安排好,让生活本身去滋养孩子成长就是很有效的教育。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发出的善意提醒:“琐碎的小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经常地起着作用,生活就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指导这种生活,组织这种生活,这将是您的最重要的任务。”这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的主张是一样的道理。
(六)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六:“系统和谐观”
家庭教育是个大系统,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不只是给孩子讲道理、陪写作业那么简单。实际上,与家庭有关的所有人、事、物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这种影响就是家庭教育。
真正负责任的家长,应该是把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所有的人(不论是父母本人,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他的同辈兄弟姊妹,或者大家庭的亲戚朋友以及街坊四邻)、所有的事(不论是可以人为设计的、还是自然发生的)、所有的物(不论是家里独立的摆件、挂件,还是整个家居布置以及房前屋后的周边环境),都尽可能地“尽收眼底”、全面顾及。家长应该努力让这个系统中的人、事、物对孩子的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有利影响,一旦发现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就要及时消除或者干脆躲开——这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
线上学友
文字 | 朱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