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故乡是在黄河故道上的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一天和一同事骑自行车前往访古。路上的心情是愉快而激动的,仿佛是在跨越时空,仿佛是走在春秋战国的道路上。
到了路庄,向一位拄杖的老者打听毛遂,老者显出兴奋的样子,说:“你是来找毛遂爷的啊!”热情地给我们指路。路庄村是一个二三百人口的小村庄,毛遂故里纪念地就在该村东北角。现有大殿3间、厢房8间、“自荐亭”1座,碑碣9通。正对大殿南面是毛氏祖茔,俗称“毛遂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委员张政良先生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分别亲笔给该村题写了“毛遂之乡”和“毛遂故里——河南原阳路庄村”碑文。
祠堂内,几位村民正在烧香,表达着对于毛遂爷的恭敬。
东周以后,毛氏家族已沦落为普通百姓。毛遂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明好学,秉烛夜读,闻鸡起舞。传说他还曾到中国最早的军校——位于淇县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功夫不负苦心人,年轻的毛遂已是文韬武略,满腹经纶。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他辞别家乡父老,游历各国,后来投奔到赵国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的门下。
据《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记载,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上千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呆了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从大清早一直谈判到日已过午,还没谈出个结果。平原君已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强压怒火,却又无计可施。此时,毛遂再次挺身而出,昂首按剑拾级而上,直面楚王,慷慨陈词。楚王被毛遂的气势所震慑,言辞所折服,同意以倾国之力,合纵结盟,发兵救赵,并歃血为盟,于朝堂之上签订盟约,合纵事成。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对毛遂称赞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于是待毛遂为上客。
从此以后,毛遂的超人才智和胆略为世人所赏识,这种在别人不了解才识的情况下,勇敢地站出来自己举荐自己的行为,被后世称作“毛遂自荐”。从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流传千古。
毛遂因自荐救赵,其家族便离开祖居地官居赵国,在河北鸡泽定居,经秦到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其后代回居其发祥地河南原阳。到西晋末,毛伯郑第五十二世毛宝因中原战乱加上自然灾害无法生存,随司马皇族一块南迁过江,以“将帅之家”享誉当朝,被其后代尊为“江南毛氏一世族”。因此,当代有史学家考证出毛氏祖根地即是河南原阳,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籍在原阳。
事有凑巧,现代文人柳亚子先生在一首诗中让毛泽东与毛遂相遇了。1932年,蒋介石指挥三十万重兵向毛泽东领导的红色根据地发起大规模“围剿”,不但没有消灭红军,反而遭到惨败。柳亚子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怀人四截》。其中第一首写道: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诗中的“平原门下”是指“毛遂”;“毛郎”,诗人自注指“毛润之”。柳亚子运用平原君和毛遂的典故,讴歌毛泽东和他的祖先毛遂一样处世不惊,指挥若定,挫败国民党围剿的壮举,表达了诗人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成名之后的毛遂归宿何处?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作答,很多人都以为毛遂肯定以荣华富贵而善终,这是人们对于这个英雄人物的美好愿想。可是结果却非如此。
原来,公元前256年,也就是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息不及,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御强敌呢?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抗燕。毛遂听到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而是我德薄能低,决不能任统帅。
赵王很是不解,禁不住问: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也;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国家安危来试验我的不才之处?按说,毛遂这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爱惜人才,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要他挂帅迎敌。
结果可想而知,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打得一败涂地。作为被赵王精心树立起来的“榜样”,还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了“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从毛遂自荐的无限风光,到毛遂自杀的无比苍凉,这一悲剧实在让人深思,毛遂确实是有自知之明,怨只怨赵王是个不识才的“主儿”,毛遂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不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赵王过高的估计了毛遂的能力,蛮横地把毛遂“滥用”到统兵上,从而落得了惨败的下场。
而今天,在我们身边仍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人被放错了位置,再大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相反还会造成工作的重大失误,作为领导人应该引以为鉴。
穿越时光隧道,过去的兵戈扰攘地,如今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毛遂故里已经成了著名的稻米之乡,勤劳的原阳人民像毛遂一样敢想敢干,引来黄河水,让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让稻种搭乘着“神舟”遨游太空,培育成了太空米,做成了全国第一米,昔日的毛遂故里正以别样的风采吸引八方来客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