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是大家耳熟能详,也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那你知道毛遂自荐背后的故事吗?毛遂自荐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文化
盛况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贤能之士,但这些贤人却因为没有晋升之阶,才能无处施展,而成为了“闲人”,连成活问题都难以解决。
无奈之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只好投奔各诸侯国中的贵族子弟,寄食于贵族门下,当贵族有需要之时就为贵族办事以作回报。
渐渐地,在门下养食客成为了贵族中的一种风尚。并且,各贵族之间还会就门客的数量和才能,暗中进行比拼,门客成为了贵族地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贵族们纷纷以优厚的条件大肆招揽门客,门客养在贵族门下不用干杂活,也没有定时定量的工作量约束,主人有需要时会以张榜等方式告知一众门客,有能力做的门客便可应下任务。平时他们即使没有做事也可以有吃有喝,有工资拿。
后来,贵族豢养门客的规模越来越大,门客就不只是读书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被收为门客。门客也有上、中、下的等级之分,上等门客出行有车接送,吃大鱼大肉,住好房子,等级越低这些待遇就越差。
提升等级的方式当然是出色地完成主人的任务,若能解决好众人都难以完成的难题,必定能得到主人的另眼看待,甚至一跃成为主人的座上宾。
在豢养门客的诸多贵族中,有四人最为有名,分别是孟尝君田文(齐)、春申君黄歇(楚)、信陵君魏无忌(魏)和平原君赵胜(赵),这四人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毛遂如何自荐
而毛遂是养在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食客,来到平原君门下三年却一直没怎么接过任务,因此在平原君众门客中一直默默无名,毫不起眼。待到第三年时,毛遂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施展才能的机会。
此时,赵国正被秦国围困,都城邯郸岌岌可危,平原君欲带领20个机敏干练的门客前去楚国求援,希望能说服楚王和赵国联合起来反击秦国的进攻。但一番挑选之后,第20人却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候,毛遂便站了出来,自我举荐,想做跟随平原君去往楚国的第20人。平原君见毛遂平平无奇,看上去并无过人之处便随口拒绝了。毛遂仍然坚持,更以锥子自比,指出自己此前一直默默无名,是因为没有施展能力的机会。
自己就像一柄锥子,今日的机会则像一个布袋,将自己这柄锥子放入布袋之中,很快自己就可以脱颖而出,展露出应有的锋芒。于是,平原君同意了带着毛遂一起出使楚国。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力劝楚王却遭到楚王的傲慢对待,迟迟不能达成合议。毛遂持剑上前向平原君进言,却遭到楚王的呵斥。
毛遂果断执剑逼近楚王,向楚王清楚陈述连赵抗秦的利弊的同时,也对楚王形成了威逼和压迫,终于使得楚王同意赵国的请求,出兵助赵国抗秦。最终,邯郸之围得解。
毛遂的结局
楚国愿意出兵救赵,毛遂功不可没,不仅被平原君奉为上宾,而且在赵国境内名声响亮。显赫的声名给毛遂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也给毛遂带来了更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声名也害了毛遂。
赵国因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失误,军事实力大损,国力也大不如前。虽然邯郸之围在楚国的帮助下被顺利解除,但赵国不久便再次遭到了秦国的围攻。缺兵少将的赵国士气低迷,赵王便决定起用毛遂为将以鼓舞士气。
毛遂尽管有勇有谋,却始终是一介书生。毛遂深知,自己虽然通晓兵法,但完全没有领兵作战的能力和经验,只能是又一个赵括。自己无法胜任赵王的委派,于是坚决推辞。
但赵王却不听,毛遂只能硬着头皮领兵出战。赵军一败涂地,毛遂也在混乱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但也有说法是,毛遂最终是因打了败仗而自责,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毛遂的自信、果决,以及敢于在平原君面前自我举荐的勇气,和敢于在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执剑相逼的胆识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而毛遂自荐的故事,也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鼓励人自信、勇敢的范例,历史老师也会在讲述春秋战国历史时说起毛遂的故事,但历史老师可不会给你讲毛遂的结局竟是如此地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