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历史上,关羽北伐襄樊时,为什么会留下糜芳、傅士仁这样的三流将军守大本营?"
糜芳和傅士仁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傅士仁是关羽的部将,他驻屯公安,大概率是关羽的安排。
糜芳不是关羽部将。他担任的南郡太守也不是一般的职务。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安排。
为啥说南郡太守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安排呢?
因为南郡是刘备在荆州的大本营。南郡太守的重要性,相当于益州的蜀郡太守。
想想看,刘备占据益州后,蜀郡太守是谁?
是法正。
再想想看,糜芳之前的南郡太守是谁?
是张飞。
从张飞出任南郡太守就能看出,这个位置很重要。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决定人选。
至于关羽,他虽然是荆州的最高领导,享有先斩后奏的节钺之权。但他的节钺权,只在战时有效。而糜芳出任南郡太守时,荆州当时并没有打仗。
所以说,糜芳的职务任命,肯定是刘备亲自拍板的决定。关羽顶多就是有点建议权。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南郡太守交给糜芳呢?
以及说,为何关羽要把公安这个战略要地交给傅士仁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资历够。
关于傅士仁,《三国志》是这么介绍的:
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
以籍贯论,傅士仁是幽州人士。
我们知道,刘备早年在幽州混过一段时间。
傅士仁很可能是在那段时间里,就加入了刘备阵营。
如果按照刘备离开幽州的时间算,也就是公元194年。
傅士仁从跟着刘备,到投降东吴。他追随刘备的时间长达25年。
25年,什么概念?妥妥的资深骨干了。
估计正是因为资历深的缘故,别看傅士仁没啥名气,也不知道有啥战功。可他在刘备集团内的职务很高,一直都是将军,与魏延的镇远将军,赵云的翊军将军一样。属于高级将领,而非是校尉级的中层军官。
所以,关羽安排傅士仁驻屯于公安,没什么毛病。他的资历够。而资历够,即相当于忠诚度高。
忠诚高,对于守城者而言,已经足矣。
比之傅士仁,糜芳追随刘备的时间稍晚。他是在刘备入主徐州后,才跟着刘备的。
但是,糜芳是糜竺的弟弟,同时也是刘备的小舅子。他与刘备的关系,不是傅士仁之流可比的。
而且,糜芳还是徐州大族出身。其先辈世代经商,家中仆役上万,财产极为丰厚。这种出身背景,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期间。
曹操为了剪除刘备羽翼,曾表奏陈登为广陵太守,糜芳为彭城相(与太守同级)。试图以利益诱惑,让这些徐州的地头蛇不要再跟着刘备混。
后来,大部分徐州实力派都欣然接受了曹操的任命。不再追随刘备了。
但糜芳并不为所动。他辞去官职,心甘情愿背井离乡,跟着刘备渡过了整整十年的颠沛流离生活。
这里我们不妨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刘备,你自己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有个阔少爷,自愿放弃优渥的生活,放弃太守级别的职务,跟着你一起吃糠咽菜。始终对你不离不弃,十多年如一日。你哪天飞黄腾达了,难道不该重用他吗?
就算你觉得这人的能力不行,不想对他委以重任。做做样子也是必须的吧?否则别人会怎么议论你?会不会在私下说你刻薄寡恩。
如果你的形象毁了,导致别人都觉得跟你混没前途,你还怎么带队伍呢?
所以,诸葛亮、张飞入川后,刘备让关羽接替诸葛亮,让糜芳接替张飞,也没什么毛病可挑。这都是很符合逻辑的人事安排。
我们不能因为糜芳、傅士仁后来投降了,就说刘备、关羽的人事任命不对。毕竟,谁也想不到,一个跟着老大东奔西走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一个曾经跟着老大共患难的小舅子,竟然也会临阵投敌。
估计糜芳、傅士仁投降前,他们也没有想到革命了一辈子,自己会在“1949年叛变”。
当然,糜芳、傅士仁的投敌,也不能说刘备和关羽一点责任也没有。
刘备的责任在于,他对荆州军政官员的政治思想统一性的管理存在不足。高估了关羽与部下的相处的能力,同时也高估了老员工傅士仁和小舅子糜芳的忠诚度。
如果刘备平时能多关注荆州高层之间的内部矛盾,对荆州上层的团结做出改正。未雨绸缪地把内部瓦解的概率降到最低。就像孙权攻合肥前,专门调解夏口守将孙皎和邾县守将甘宁的矛盾。曹操攻汉中时,专门派赵俨做合肥守将张辽、李典等人的思想工作。
我想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时,想必也不会那么顺利。
至于关羽的责任,在于他事先没有与刘备有充分沟通,同时也高估了自己同僚和下属的临时动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关羽北伐襄阳,其实本来只是想蹭热闹。原计划是趁着曹魏内部不稳,打一仗就走。一开始并没有很大规模的进攻计划。
他是在灭了于禁后,胃口变大,才逐渐有了顺势拿下襄、樊,威胁许都的想法。
也正是因此,关羽在围襄、樊期间,才会不断从后方调兵、调粮,不断催促糜芳和傅士仁募兵、筹粮。并威胁糜、傅,如果办事不利,就回去收拾他们。
如果,关羽事先有统筹安排,一开始就准备玩一票大的。先与刘备有充分沟通,同时与糜傅等荆州守将有充分沟通。
那么,荆州的配置肯定会有所不同。
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关羽抽空了荆州后方的人力、物力,突然让糜芳、傅士仁向前线支援军资。突然让刘封、孟达派人支援襄阳。搞得所有人都很被动。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修改错误之处,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