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是刘备、诸葛亮“隆中对策”宣告失败的标志性人物,也是这场战略性惨败的一大牺牲品。刘备杀刘封,既有个人意气,又深受诸葛亮对隆中对策的失利心有不甘的激情影响。杀刘封之后,刘备十分后悔与惋惜,刘封死后,蜀汉失去了一员大将。
那么,刘备为何收刘封为养子,又为何要杀掉这员得力大将。刘封的武功有多高,如果活下去,能为蜀汉建立更大的功业吗?
刘备收刘封为养子,关羽不知其中深意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刘备收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寇封为义子,改名刘封。刘备将刘封带回新野,命其拜见叔父关羽、张飞。关羽问道:“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刘备答道:“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
关羽的意思是,既然兄长已经有了自己亲生之子,为何还要收一个螟蛉之子呢?这样做,今后必定会出乱子的。关羽所说的“生乱”,意思是刘备百年之后,刘封必定要夺位。关羽这样讲,那就证明刘备不是收的“义子”而是养子。
义子与养子是有严格区别的,养子有继承权而义子没有。刘备的回答也证明了关羽所言,他收的就是养子。但是,刘备坚信,刘封不会作乱。
刘备半生漂泊,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期间,也一定遇到过类似于寇封的青年,却也没收义子与养子,为何有了自己的儿子反倒要收一个养子呢?《三国演义》所给出的答案是,刘泌是汉室宗亲,寇封“器宇轩昂”。实际上,这是演绎小说家言,刘备真正看中的是寇封的“封”。
刘禅比刘封小,刘封在前而刘禅在后,兄弟二人合起来就是“封禅”。刘备自称是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自然是合法的汉室继承人。如果刘备一旦灭掉曹魏孙吴,一定不会“匡扶汉室”,继续拥立刘协(献帝),而将接受汉献帝的“禅让”。
《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著,而是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篡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半赝品。原著并非尊刘贬曹,宣扬正统,而是写的一场诸侯之乱。把刘备收螟蛉之子与刘禅颠倒来写,揭露的是刘备与曹丕、司马懿一样,都是一个篡位的野心家。
刘封在前,刘禅在后,刘备暗藏了承袭汉室,甚至乱中“封禅”的野心。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刘备这样的机会,受汉室禅位的人变成了曹操的儿子曹丕。之后,魏家又遭“果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不过,刘备最终还是完成了“封禅”大业,亲手把皇位“禅让”给了阿斗。
“罗贯中”在书中寓意,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禅让”这么回事,即便是刘备得胜,同样会像曹丕那样,逼迫汉帝“封禅”。
查阅《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刘备收刘封的事是这样记载的:“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正史之中,刘备是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收刘封为养子,是作为继承人培养的。“罗贯中”有意颠倒这段历史,所以寓意了“禅让”。刘禅字公嗣,是刘家当然的继承人。如此揭露刘备,《三国志通俗演义》还能是“尊刘贬曹”的主题吗?
若是以演义小说看,“封禅”的落脚点是“禅”,刘封反倒成了禅让之人,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也就寓意了刘备要夺汉室皇位。如此,刘备在没有一统中原之时,是不会杀刘封的。而以正史言之,刘备恐怕又必杀刘封,否则,日后作乱,就无法控制了。
刘封在战斗中成长,是刘备的得力战将
在漫长的征战中,刘封逐渐成长,显示出了强大的战力。一代枭雄刘备必定看到了刘封的逐渐强大,加之其“器宇轩昂”,应当比史书中都不好意思描述状貌的阿斗更有帝王之姿。这一点,刘备也应当是有所对比的。
小说中,没有写刘封多大年纪做了刘备的养子,也没有提到刘封的武功如何。正史之中,也没有记载刘封出生于哪一年。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却说,刘备攻打刘璋,庞统殒命,诸葛亮率兵入川,这其中,就有青年战将刘封:“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这段记载,是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驻扎新野,樊城收刘封是建安七年(202年),以此推算,刘封当年大约12岁到15岁之间。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建安十二年(207年)得诸葛亮。《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是火烧博望坡。这场战斗中,诸葛亮命:“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刘封应当比关平小,此时大概不到二十岁,属于刘备集体新生一代的战将。
火烧新野时,刘封与糜芳各引一军为疑军迷惑曹兵,成功地骗过了曹军先锋许褚。曹仁大败奔逃,刘封又率领这支疑军追杀了一阵。小小年纪,便成为刘备、诸葛亮手下的一员战将,刘封的武力显然不低。
此后,小说中还写到了刘封参加的几次战斗,都是以配角,没有上阵单挑过谁。而在《三国志》中,刘封却是跟随诸葛亮入蜀,“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刘封入蜀作战的事迹,都被小说家略去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孟达要攻打上庸,刘备担心他一人不能胜任,于是,“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刘封、孟达夺占了上庸,也就镇守在这里。刘封遇孟达,可谓人生重大转折,为后来被杀埋下了祸根。
原本就有武艺,力气过人,也参加了很多次战斗,立有战功。那么,刘封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特别写到了刘封三次单挑。通过这三次单挑,大致也可以看出刘封在小说中的武功水平。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于五界山对阵,曹操遣徐晃出阵挑战。刘备则以刘封出迎,两将交战之时,刘备走入阵中。此时,“封敌晃不住,拨马便走”。曹操见刘封败了,下令:“有能捉得刘备者,便为西川之主!”追了一会,曹操忽然清醒过来,这是刘备的诱敌之计。
曹操再战刘备,两阵对圆,刘备令刘封挑战。曹操气得大骂:“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来,“黄须”者,操之子曹彰也。汝假子为骨酱肉泥也!”刘封大怒,挺枪骤马直取曹操,徐晃赶紧迎敌。“封诈败而走,操引兵追赶”。这回曹操吃了大亏,但曹操所说的黄须儿曹彰杀到了。
曹彰抵住了蜀兵的反杀,曹操大喜,第三次与刘备对阵。刘封又当先出阵,曹操这边,曹彰迎战,“只三合,封大败而回”。
前面两次战徐晃,刘封干的是诱敌老本行,都是诈败。但即便是诈败,也能看出刘封的战力不一定输给徐晃,否则,刘备不会派他出阵。但是,战曹彰却是真打,三回合败阵,不但反衬曹彰的武功在曹营诸将之上,恐怕典韦再生也不是他的对手。同时,也证明刘封尚未达到一流战将的武功水平,大概是“准一流”一级的武将。
因此,刘封诈败给徐晃,依然可以出战,败给曹彰后,则惶恐不安,“无面见父”。
刘封、孟达既是一对搭档,又是一对仇家,这两人曾经有过一次交手。《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孟达投降曹操,派使者送信,劝说刘封投降,刘封大怒,撕了书信,斩了来使。孟达得知,带兵到上庸城问罪。刘封也十分恼怒,拍马舞刀去战孟达,“战不三合,达大败而走,封乘势追杀二十余里”。
刘封的武功还是相当了得的,若是不被刘备赐死,到了三国后期,必定是蜀汉一流甚至是超一流战将,不会弱于关兴、张苞等人。
诸葛亮从中怂恿,刘备“激情”杀刘封?
《三国志》中说,“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三国志通俗演义》复述了这段历史,关公困守麦城,关平将以就近向镇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关羽遣廖化持书信到上庸,将麦城的情况告诉刘封、孟达,请求二人速速发兵救援。刘封与孟达商议:“今叔父被困,如之奈何?”孟达说,东吴占据荆州,屯精兵三四十万,荆襄大部分地区尽属东吴,麦城只是弹丸之地。又听说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纵横江、汉,势若泰山,量上庸区区山城之兵,又如何能敌这两家强敌呢?若去救援,必定是羊入虎穴。
孟达不同意出兵救关羽,刘封就犯难了:“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刘封这样说,孟达却讥笑道:
公以彼为叔,彼以公为草芥耳。昔者汉中王登位之时,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王遂致书,遣人往荆州问于关公。彼勃然曰:“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问于我乎?封乃螟蛉之子,使住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以此观之,安得不以公为草芥乎?此天下皆知,公何隐耶?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给孟达立传,其事迹散落在其他人的传记之中,这段挑拨关羽、刘封关系的话,也很难考证其出处,大致也是演义小说的虚构。而从孟达与刘封对当时局势的判断而言,刘封不救关羽是大义,出兵则是小节。演义小说把刘封不愿意出兵的原因,归结于关羽阻止刘备立刘封为嗣,是泄私愤,其实是弱化刘备的形象。
事实上,刘封早就与孟达结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提到,刘封被曹彰击败,而孟达却在这场战斗中建功,刘封因而“深恨结仇”。孟达挑拨刘封不救关羽,是很难奏效的,《三国志》中明确写道:“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刘封、孟达在这件事情上高度一致,不需要孟达从中挑唆。之后,“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刘封经常欺凌孟达,这回又要夺孟达对军队的控制权,孟达忍无可忍,又害怕不救关羽而被问罪,便投降了曹操,上庸也得而复失。孟达投降徐晃之后,招降刘封,刘封不为所动,只身逃回成都。
刘备一见刘封,便“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刘封仗着养父刘备之威势,欺负、侵犯孟达,还能听孟达的话吗?因而,刘封不是因为孟达的挑拨,而是自己本来就不愿意去解救麦城之围。刘备只是责备刘封,并不想杀这个螟蛉之子。但是,诸葛亮一句话说到了刘备的心坎上,刘封这才没有逃过一劫。《三国志·蜀书·孟达传》中说:“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们这一代人还能管得住刘封,下一代就很难驾驭他了。刘备深以为然,遂命刘封自裁。刘封临死之前,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刘封的意思是,自己没有听从孟达的话投降,这才招致了杀身之祸。恐怕,刘封致死才明白,养子毕竟是养子,人家要“封禅”,与自己何干?刘备听了刘封临终之言,“为之流涕”。
刘备为何因孟达之死而流涕呢?《三国志通俗演义》解释道,刘备得知刘封怒撕孟达招降书信,斩了来使,因而哭道:“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但是,“罗贯中”却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情节,说刘备急令停止行刑,但刘封的首级已献直阶前。
以小说家言,刘备沉浸在痛失关羽的悲痛之中,头脑已很难冷静,痛恨刘封听信孟达之言不救关羽,又听诸葛亮之劝,才以一时之忿杀了刘封。以现在的话说,属于激情之下的行为。
其实,刘备杀刘封是必然的,诸葛亮所言极是。正史之中说刘封“刚猛”,过了一代人就没有谁能制服他,以此理解,蜀汉的“将二代”中,无人是刘封的对手。
拥有很高的武功,又“侵凌”同僚,刘备必定看到了“易世”之后的刘封,若不及早除掉,必定后患无穷。何况,刘备羽翼已丰,称帝“承大统”是迟早的事情,曹丕已经受禅,那就不需要别人“封禅”了。趁早去一心腹大患,自己完全能够“封禅”的,“刘封”的象征意义,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这才是刘玄德收刘封、杀养子的真正原因。
刘备杀刘封而流涕,是其人性的真实表露,在“大义”与私情方面,刘玄德是十分分明的。这一点,刘封很像他的养父,因而不救关羽。不救关羽罪不至死,不是刘备杀刘封的真正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