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琳写檄文大骂曹操祖宗三代,曹操俘虏陈琳后大笑:佩服你

陈琳写檄文大骂曹操祖宗三代,曹操俘虏陈琳后大笑:佩服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 访问量:522 更新时间:2024/1/5 3:45:38

200年,陈琳奉袁绍之令,写檄文大骂曹操祖宗三代,气得曹操头疼病都好了。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曹操抓获,曹操责问陈琳为什么骂自己的长辈?陈琳回答后,曹操笑道:“佩服你!”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汉灵帝时期,他担任国舅、大将军何进的主簿。

汉灵帝去世后,皇子刘辩继位,因为刘辩才13岁,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他的母亲何太后,与舅舅何进掌管。

当时,何进想诛杀张让赵忠郭胜等扰乱朝纲的十常侍,可是,十常侍到何进的妹妹何太后那里,不住的求情。

何太后、何进本是屠户出身,能有今天的地位,十常侍也曾经帮忙不少,因此,何太后不同意何进诛杀十常侍。

何进是个没主意的人,见何太后不同意,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司隶校尉袁绍,出了个足可搅乱天下的计策,他告诉何进:让四方诸侯,率重兵入京师诛杀宦官,那时形势紧迫,由不得何太后不同意了。

当时的主簿陈琳,和典军校尉曹操,都非常反对这个计策。

陈琳很有眼光的向何进说道:大将军如今掌管天下兵马,要诛杀十个宦官,就如同烧红的火炉燎毛发一般简单,只要您一句话,立马就把十常侍解决了,若让各路诸侯率兵入京,到时英雄相聚,各有想法,这正是授人以柄,将来,不但做不成事,反而会生出祸乱的。

陈琳说的话非常对,要诛杀十个宦官,怎能让各路诸侯率兵入京呢?

可惜,何进就是听不进去,他把反对的陈琳、曹操一人骂了一顿。

结果,未等各路诸侯入京,做事拖延、不机密的何进,反被十常侍杀害。

后来,董卓率重兵入了京师,东汉的天下,便出现了不可控的局面。

之后,陈琳曾经的同事袁绍、曹操纷纷起兵,争霸一方。

公元200年,袁绍、曹操各率重兵,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官渡之战。

当时,陈琳在袁绍手下任文职官员,奉袁绍之令,写了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

檄文中不仅把曹操骂了一顿,连曹操的祖宗也问候了。

文中,骂曹操的祖父曹腾,是祸害百姓的太监、妖孽。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个乞丐,后来成了太监曹腾的假儿子,靠着贿赂权贵,在朝廷一路攀升,其实就是个祸乱天下的逆臣。

而曹操这个阉人的后代,能有什么德行,就是个彻头彻尾、喜欢制造灾祸的家伙。

檄文中把曹操骂了一番后,又把袁绍美美的夸了一番。

当时的曹操正患头疼病,吃了多少药也没有治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难受。

见到陈琳骂自己的檄文后,霎时惊出一身冷汗,一会儿就觉得神清气爽,原来,曹操的头疼病都被骂好了。

曹操是又气又喜,气的是骂我就算了,怎么还骂我的祖宗,喜的是头疼病被骂好了,这回,可以组织兵马,一心一意的和袁绍决战了。

曹操脑袋清醒后问侍卫:这檄文是谁写的?

侍卫告诉他是陈琳,曹操当即感叹道:陈琳的檄文写得虽好,可惜,袁绍的武略不济啊!

确实,袁绍的军事才干,真的无法与曹操相比,官渡之战相持一年多后,曹操以少胜多,将袁绍一举击溃。

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绍兵败身亡后,陈琳追随袁绍的儿子袁尚,驻守在邺城。

后来,曹操攻破邺城,陈琳被俘投降。

曹操看着这个曾经骂过自己祖宗三代的人,不禁怒道:当初你为袁绍写檄文,骂我就算了,为何连我的祖宗也骂?他们惹你了吗?你气得我当时的头疼病都好了。

陈琳十分悔恨的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此时,众人都以为陈琳死路一条,可曹操却放了他,并说道:对你的才华,我还是很佩服的。

之后,曹操任命陈琳为从事。

曹操之所以放过陈琳,首先说陈琳已经真诚的认错了。

其次,陈琳的文章确实写得好。

曹操是一个非常爱人才的人,只要是人才来投奔自己,不管以前有什么恩怨,曹操是都能放下的。

因此,陈琳才保住了一命。

陈琳后来在曹操这里,一直担任文职类的工作,每次由他书写的稿件,曹操看后都会赞叹道: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

217年,许昌一带爆发瘟疫,陈琳不幸染病去逝。

陈琳作为一名大骂过曹操祖宗三代,后来又投降曹操的文人,结果是染病而死,没有死在曹操的刀下,这种结局也算是不错的。

那么,您对曹操放下恩怨,任用陈琳一事,如何看待呢?欢迎讨论。

素材来源:三国志。

标签: 陈琳曹操袁绍何进

更多文章

  • 第八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禁毒人”候选代表事迹展|陈琳:回归的引路者

    历史解密编辑:浙江禁毒标签:陈琳,禁毒,公益,公益活动,社工

    来源:舟山禁毒编辑:赵越他们是把毒品拒国门之外的缉私警察是专业专注富有爱心的的禁毒社工是让戒毒者生命重新绽放的戒毒民警是直面生死却始终不能公开露面的缉毒民警是以法律之剑捍卫无毒梦的检察官是给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颗禁毒纽扣的教师是妙手仁心的戒毒医生是无私奉献、出钱出力的禁毒志愿者还有更多主动投身禁毒事业

  • 建安七子——汉末文学家陈琳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陈琳,曹操,董卓,建安,何进

    在三国时期因为武将谋士太过耀眼以至于我们说起三国想到的总是征战沙场的名将,算无遗策的谋士还有汉末时期那些野心勃勃的并起诸雄。但在三国时期其实文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停滞,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对三国文学方面发展贡献极大的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三国时期三大阵营中有余力钻研文学的也就只有曹操

  • 前海人寿附近商圈成探店旺地,美食博主陈琳揭秘探店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时讯标签:名店,小红书,前海人寿,美食博主,华语音乐,陈琳(歌手)

    探店,是指博主前往店铺消费打卡,并把消费的过程与感受、评价以视频或笔记的形式分享到抖音或小红书等平台,为人们提供消费参考,吸引粉丝关注的同时,也能够为自己赢得流量收益。探店日益盛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探店行业,成为探店博主,梦想可以轻松收入过万。不过,从事探店行业两年时间的陈琳却告诉笔者,探店并不

  • 歌手陈琳:结婚11年被丈夫当摇钱树,2婚家暴3个月就去世,母亲痛

    历史解密编辑:摩西观娱标签:陈琳,沈永革,张超峰,张蔷,摇钱树

    曾经的华语乐坛有两大常青树,一位叫做张蔷,一位叫做陈琳。他们都在中国流行乐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陈琳,第1次出道专辑就销售了150万。如此优秀的陈琳,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的感情,第1次婚姻嫁给了自己老板,音乐制作人沈永革。她的惨淡结局还有说到11年后。两个人的婚姻不欢而散,她曾经的痴情

  • 曹操不愧求贤若渴之名,陈琳辱骂曹操三代,仍然得到任用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操,陈琳,何进,袁绍,宦官

    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才子,这些才子有着不一样的风骨,常常以自己刀笔为武器来攻击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他们或以文章抨击朝政,或以文章讥讽奸贼,或以文章记述民间疾苦,因而名扬四海。其中陈琳就是其中一位,也是颇为出名的一位,他曾经痛骂曹操祖宗三代,因而受到天下的赞誉,但令人惊奇的是,曹操后来攻破冀州并没有杀陈琳

  • 陈琳替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为何投降后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袁绍,荀彧,声乐,华语音乐,曹操麾下,陈琳(歌手)

    魏武帝曹操外宽内忌、睚眦必报,但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鲜有能善终者,就连头号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而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袁绍的幕僚陈琳当年曾写檄文辱骂曹操,但在投降后却得以善终,并深受重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那么,曹操为何会一反常态,饶恕得罪过自己的陈琳呢?01 辱曹汉献帝建安五

  • 复旦大学陈琳团队《自然·通讯》:让衣服进行低功耗神经形态计算

    历史解密编辑:高分子科学前沿标签:自然·通讯,神经元,低功耗,陈琳

    近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陈琳教授团队成功在低功耗神经形态电子织物领域获得原创性成果,工作进展以Reconfigurable neuromorphic memristor network for ultralow-power smart textile 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

  •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檄文,列举了曹操的5大罪状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董卓,曹魏,三国,华语音乐,为袁绍檄豫州,陈琳(歌手)

    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之前都向天下布告檄文。三国大才子陈琳,在官渡之战前,替袁绍写了一封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历数了曹操的5大罪状。第一罪:赘阉遗丑,宦官之后文化人骂人是非常有条理的,陈琳点出曹操的第一罪状就是出身。曹操的祖父曹腾是是从前

  • 纪念丨外语教育泰斗陈琳教授辞世,我们失去了一位专家顾问、专业作者和热心读者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日报网标签:教授,英语,北京,奥运,汉朝,东汉,周总理,外语教育,建安七子,陈琳(三国)

    2023年1月21日,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迎兔年春节的喜悦氛围中时,一个噩耗传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我国外语教育泰斗陈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相对于众多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而言,我们的心情尤为沉重,因为陈琳教授与中国日报社及其旗下21世纪报社有着长达40多年的特殊情谊,他不仅是我们的专家顾

  • 【艺术世界】陈琳:厚重的墨,酣畅的线,一种势不可挡的锐气

    历史解密编辑:津门网标签:陈琳,艺术,绘画,画家,中国画,写实

    他的作品,厚重的墨,酣畅的线,裹着海涛磅礴,映照军舰威武之气势,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当代海军士兵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舰船、武器、大海,通常给人一种“冷、硬”的感觉,但陈琳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 表现出较强的视觉张力,不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更体现出强大的军事文化力量。他笔下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