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三国故事,今天不谈别人,谈一个西汉文学家,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这个陈琳可不简单,貌不惊人,却文采过人,在三国人才济济的时代,陈琳的文化水平,绝对是首屈一指。
陈琳,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水平可不是浪得虚名,有人说陈大文豪在三国时期文化界是“第一大笔杆子”,还有甚者说他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喷子,陈琳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文化修养一流,著书立说,硕果累累,这些成果无一不说明,此人文采斐然,陈琳由于有出众的文采,于是在一次众军阀联盟讨伐曹操的战争中,为了表现师出有名,讨伐曹操出征告示,就落在三国第一大笔杆陈琳身上,这个告示,就是历史著名千古第檄_讨曹檄运用而生。在中国历来双方交战中,为了表现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双方在正式交战之前,先进行一场心理战,所谓的需要先打一场“战前动员,先打一场文化宣传战,以瓦解敌方军心人心,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以檄文的形式历数对方的罪状,达到以文为战,以文促战的之目的。
有时间一篇气势磅礴行云流水的战前檄文,不亚于百万雄兵所产生心理轰动效应,所震慑出的效果以及作用不言而喻。常言道,两军对垒,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几千年以前,古代的军事家就知道心理战和宣传战,在战争显现出的独特优势,的确不可小觑,有时间的确起到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之效。战争其实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善战一方的指挥官,都把心理战放在战前优先考虑的范畴之内。善战用于点,善谋用于面。对于真正的战略高手而言,都会把全方位的手段运用在内。陈琳曾经在讨曹檄文写到:昔日诸吕为乱,平勃奋起;莽逆篡朝,窦融忧心……这篇檄文陈述旧事,淋漓尽致,历数曹操的诸罪,强烈呼吁天下人群起讨之。不但声情并茂而且洋洋洒洒,极具煽动力,其中有许多文采斐然、斥责有力的名句,如历数了曹操“明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罪行:“身处三公之官,倒行逆施之礼,为天下人所不耻,写的情生意动,一刀见血。
听说当时檄文传至许都,时值曹操中风发作,正卧床休息。左右将此檄传进,曹操读之,毛骨悚然,情急之下,出冷汗,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为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曹操当时熟读此文,虽是敌对之文,曹操对这篇檄文,赞赏有佳 ,对陈琳的文采更是赞不绝口。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檄文是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一篇优质檄文胜过千军万马,一篇上乘战书不亚百万雄兵。对于后来作为袁绍幕僚的,在官渡战败而被俘的陈琳来说,凡是得罪过曹操的人,能有善终者简直凤毛麟角,就连头号大智囊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最后落得个自行了断的下场。但凡事皆有特殊不一而足,陈琳当年即使曾写檄文声讨辱骂曹操,但在投降后却得以善终,并深受重用,结果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以捉摸。那么,曹操为何会一反常态的饶恕得罪过自己的陈琳,这是为什么了?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这要从曹操的性格说起,作为历史上性格多变形象多样的人,由于生逢乱世,特殊时期,不成气候,不成英雄就要为时代淘汰,真英雄可能由于环境斗争需要,最后演变成奸雄,这就不足为奇了!在古代严嵩鬼祟奸而不雄为贼,如董卓残酷霸道只能为枭。曹操不甘平庸且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又文采斐然,知人善任又不拘小节,敌才为我所用又不问出身,奸诈残暴又坦然自若,大气豁达又沉稳老练 。这些非常人所比,最后成全霸业,也就水到渠成。陈琳一篇洋洋洒洒千字讨曹檄文,淋漓尽致把曹操从头到尾祖宗三代讽刺遍,檄文传到曹操处,曹操观后,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连声赞不绝口,称其为绝世文章,可以看出曹操心胸何其之阔!在袁绍兵败之后,陈琳被俘,曹操怜惜此才,故而未将其杀之,并赐予职位军祭酒之官。估计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曹操也是一个文化涵养很高的人,一般情况下,文人相轻,可是曹操可不是凡夫俗子,通常情况下,英雄相惜,他是文友相惜,这就是曹操,不同常人的曹操,陈琳遇到他也是一种造化,也是前生修来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