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之后隋朝之前这几百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实际上是由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士族们相互联姻相互推荐,共同垄断了统治权,连皇帝都是他们的代理人。东汉末年这种情况更明显,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举荐曹操,曹操又反过来举荐司马懿、司马朗,司马懿又辅佐曹丕,曹叡又重用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诸葛亮也是出身于士族,祖父、父亲都做过东汉太守,他本人更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还有两兄弟,他们家不像司马家族一样一起辅佐一个君主,而是分别效忠吴国和魏国。或许很多人以为是三兄弟闹矛盾,其实这才是诸葛家族真正的高明之处。
蜀国得其龙
诸葛亮是家中的次子,天赋最高。他的叔叔诸葛玄在诸葛亮年少时就已经通过自己的关系把诸葛亮送到水镜先生门下学习,水镜先生是当世大儒,在国内名望极高,很多世家子弟争破头都要当他的学生,因为不仅能得到知识,而且还会被朝廷看重,名气更大前景更好。水镜先生收徒讲究天赋不看出身,很多天赋一般、表现极差的世家子弟都被拒,可以说能留下来的基本上就是精英。
诸葛亮是精英中的翘楚,年纪轻轻便学到了水镜先生的洞察力、格局、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水镜先生感叹他的能力,特意称他为''卧龙'',到处帮他打广告。刘备得知后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诚意打动,留下一篇《隆中对》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制定集团战略目标。刘备听得茅塞顿开,果断拜诸葛亮为军师。
诸葛亮刚出仕,曹操果断率领八十万大军南征荆州,荆州牧刘表被吓死,刘琮继任荆州牧后投降曹操。刘备失去了后援,新野城被曹操攻破,性命危在旦夕。诸葛亮冷静火烧博望坡助刘备脱身,随后跑到东吴以三寸不烂之舌结盟东吴,促成刘孙联军抵御曹操。后来又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助力赤壁之战,成功打断曹操统一进程。战后快人一步拿下南郡,进一步麻痹东吴后攻下荆南四郡,抢到赤壁之战最大的胜利果实,把刘备从一个小将变为荆州之主。
东吴不满刘备崛起,大都督周瑜多次设计刘备,但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气死东吴大都督周瑜。解决东吴的麻烦后诸葛亮又策划刘备入蜀,仅仅2年时间就吞并蜀地。曹操担心刘备崛起果断进军汉中压制刘备,诸葛亮、法正指挥汉中之战,从正面战场击败曹操,刘备因此进位汉中王,不久后凭借威望称帝,诸葛亮也成为蜀汉丞相。刘备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实际上成为蜀汉掌权人。历史评价诸葛亮三兄弟,认为蜀汉的其龙。
东吴得其虎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玄曾经做过豫章太守,诸葛瑾出仕后诸葛玄推荐他到豫章任职。当时孙策正在进攻江东,诸葛瑾想北上投奔曹操,恰好淮南袁术封住了从江东到中原的道路,诸葛瑾在庐江停顿半年。孙策拿下吴郡后优势很足,大有一举平定江东的能力,诸葛瑾随即前去投奔,但不受重用。
孙权上位时诸葛瑾只是会稽郡的一个主簿,那年山越异族趁着孙权刚上位威望不足,发动叛乱占领会稽,孙权命周瑜领兵平叛。诸葛瑾作为城内官员,他知道山越叛乱只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收到偏见所致。他替代太守与山越人谈判稳住局面,一方面告知周瑜城内情况,最终替双方达成协议,并不虚而解决安危,由此被孙权看重调到建邺。
诸葛瑾是江东少有的胆略过人的谋臣,给孙权很多建设性意见。曾经荆州压制东吴很长时间,诸葛瑾出使曹营,游说曹操屯兵宛城压制荆州,荆州牧刘表只能调离江夏的兵力到新野城抵御曹操,东吴压力全无。赤壁之战前夕力促刘孙联盟,战后成为东吴外交大臣,专门出使敌国,刘备、曹操均感叹诸葛瑾谋略、胆识过人,一辈子官至大将军、左都护,封宛陵侯。虽然诸葛瑾在吴国位高权重,但影响力没有弟弟诸葛亮大,历史称吴国得其虎。
魏国得其狗
诸葛亮的弟弟名叫诸葛均,刘备三顾茅庐时曾碰见诸葛均,赤壁之战后曹操以为诸葛均的能力和他两位兄长一样,派人强行掳掠诸葛均到曹营。诸葛均并没有为曹操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辜负了整个曹营对他的预期,曹操只能将他分配到徐州任县官。因为性格温和心系百姓,诸葛均在徐州颇有政绩,后来被调任琅琊太守。
琅琊是诸葛均的家乡,这里虽然被曹操统治,但实际上是由黄巾贼陈的藏霸、孙观还有当地士族、曹操委任的官员一起治理,但矛盾重重。诸葛均后半生都在琅琊协调各方关系,到了曹丕时代为曹魏争取到不少有利条件,藏霸等人允许曹魏从琅琊征赋、钱粮。诸葛均虽然为曹魏做不少贡献,但和他两位兄长的能力和影响力比起来实在太弱,所以历史称魏国得其狗。
小结
其实诸葛亮三兄弟这么安排,并不单单只是理想信念,而是为了家族传承、延续所考虑。要知道他们首先是一个世家子弟,然后才是各国的官员,第一任务是要考虑家族的延续、香火,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而刚好他们身处于乱世,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和野心,假如押宝一个,万一这个势力失败了,等待诸葛家族将会是屠刀。为了最大化保全家族,只能三边押注。
事实证明诸葛家族这个做法很好,诸葛亮一家人虽然在蜀汉位高权重,但蜀汉灭国后诸葛家族已经被歼灭。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做到东吴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因为穷兵黩武导致人心尽失,最后还是被灭族。而诸葛均一家人在曹魏生活得极好,家中子弟都做到了太守,晋国成立时还进入上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