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许褚和徐晃打了四五十回合平手,徐晃和颜良二十回合就败回本阵了,估计许褚心里也得犯嘀咕,真和颜良打起来,能撑几回合呢?要是在两军阵前,众目睽睽之下败给了颜良,这个曹魏第一单挑大将,让曹操的脸往哪里放呀?而且,曹操的实力明显已经差了袁绍军不少,倘若许褚再单挑失败,岂不是让敌我双方都更加理所当然的认为,曹操阵营完全不是袁绍阵营的对手,这将让士气大大削弱。更何况,这只是袁绍的前军而已,大军还在后面呢,这是许褚不出战最关键的几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因素:
第一,河北突骑,战斗力很强,军容整齐,精神抖擞。而曹操在中原转战多时,虽然取得了胜利,并且新灭了吕布,袁术,打败了刘备,但是多少也付出代价,至少在受伤的士兵,疲劳的部队都没来得及完全的休整,自然没有袁绍军的气场。第二,河北上将颜良绝非浪得虚名,早在十八路讨伐董卓时,袁绍就说:“可惜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可见,颜良不当成名已久,而且排名在前,能在河北名将辈出的环境中领头,得有真本事。第三,面对在空旷之地摆出阵势的颜良和十万精兵,最先流露出害怕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曹操,原文:
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一个“骇然”,让曹操的惧怕和谨慎表露无遗,甚至不让本部大将出战,而是先让宋宪去试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褚上阵一有闪失,还会严重打击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果然,宋宪和魏续被轻易解决,徐晃也只能抵挡二十合,曹操无奈只能收兵了。
综上所述,只要曹操下令,许褚也会上的,和颜良的交手应该也会在二十回合以上。关键是,战场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一旦处于下风,要全身而退是很难的,徐晃也是主动“败回本阵”,大概率是在没有完全下风的情况下撤退,否则也难保全须全尾。这种情况下,许褚无论对曹操还是对自己,没有必要以身犯险。那么,许褚为何不敢挑战长坂桥上的张飞呢?在小说里,许褚和张飞对战就没讨过一次好。不过在这之前,许褚只和张飞正面对上一次,不过当时许褚又是火烧又是水淹的,不敢恋战,跑了。到了当阳桥时,许褚不敢挑战张飞,因素也是很多的:第一,关羽斩了武艺明显比许褚要高的颜良,回来却对曹操说,这不算什么,我三弟才厉害呢。这时,诸将可是都在旁边听着呢,再加上曹操让诸将谨记,所以已经有了心理暗示了。第二,当年三英战吕布,张飞早就名动天下,而且小说中只有张飞敢没事就挑衅吕布玩,还能一边骂一边和吕布打架。许褚也和吕布交过手,虽然二十回合打平,却已经深知吕布手段的厉害,两下相较,恐怕许褚也知道自己打不过张飞的。
第三,长坂桥前,聚集了曹魏宗室大将两夏侯,曹仁,曹洪等等,也有五子良将,以及大大小小的将领不下千人,更有八十万大军(参考曹操写给孙权的信)。所以,不单单是许褚,曹营中也没有一人上前挑战的,说白了,以张飞的武艺,又是死战的情况,谁敢说能赢他?在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将领士兵前,一旦输惨了,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更何况,桥又小,连找个人夹击帮助都不行,明显赔本买卖嘛,真以为当猛将的都头脑简单?第四,这里还有个大前提,小说里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都是诸葛亮的计谋,曹军败得一塌糊涂。如今,虽然只有张飞一人拒桥,但是后面黄沙滚滚,谁知道诸葛亮否又祭出什么“幺蛾子”?曹操都想不通了,许褚能想通?
第五,张飞会不会游泳?不知道,但是许褚大概率就是个“旱鸭子”,因为曹营大多都是“旱鸭子”,赤壁之战也没见许褚在船上干什么活。而破破烂烂的长坂桥,前面承载着撤退的刘备众人,似乎极限了,怪不得有“三喝喝断长板桥”之说。可以想象,张飞和许褚两个力士加起来有多重,还要加上两匹马的重量,决斗的破坏,许褚想了想,还是算了,万一掉落水中不幸淹死,估计更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