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在党和群众需要的地方扎根
路生梅在陕西佳县人民医院“路生梅诊室”为患儿诊断病情(2022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在陕西佳县店镇贺家沟村农家窑洞里,路生梅(左)跪坐在土炕上为瘫痪不起的村民乔爱芬义诊(2021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路生梅在窑洞里挑灯学习(2022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路生梅(左二)在陕西佳县佳州街道凌云社区义诊时,张宇旋亲密拥抱她(2021年1月17日摄)。张宇旋的妈妈(右一)、奶奶(左一)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新华社西安10月9日电 记者 姜辰蓉)
潘从明:十年磨剑 精益求“金”
身材清瘦,走路如风,言语不多,是解决问题的一把好手。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中)在生产现场指导职工进行实验(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6年来,他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不仅开创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
1996年,潘从明从原金川公司技校铸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金川公司第二冶炼厂贵金属车间工作,负责贵金属提纯,虽专业不对口,可潘从明并未退却。
当时,潘从明四处寻找也买不到专业书籍。“没有书,只能跟着师傅现场学。”他每天将师傅的话一一记录,晚上反复回味、归纳誊写,不知不觉笔记本堆起来一米多高。
“那时活不多,四五个小时就能干完。”潘从明说,他一忙完便到其他岗位学习,仅仅3个月,不仅熟悉了本岗位工作,他还成为该岗位“师傅”。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左)在工作室给新员工讲授创新模型(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不仅要学会如何干,还要多问个为什么。”但师傅们知道如何操作,却很难解释清楚原理。直到2004年,公司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家学者到企业教授冶金等相关课程,潘从明才彻底解决长期遗留的困惑,也是那时他开始自主试验。
工作中,潘从明阅读了120多本专业书籍,写下30多万字笔记,还重新归纳20多种可用于提纯的化学试剂,总结了书本外的600多个涉及贵金属冶炼工艺的化学方程式。
2007年开始,潘从明将试验成果陆续应用到生产中。2009年,因业绩突出,潘从明被聘任为提纯班班长。“作为一名党员,更需要积极担当。”担任班长后,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对提纯工序全流程进行试验。
历经数万次反复试验,潘从明掌握了溶液颜色判断提纯程度和工艺问题的本领。他改进原有工艺,形成全新工艺流程及技术标准,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介绍公司产品(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近十年,对于一线产业工人而言是收获满满的十年。”潘从明说,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产业工人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像管延安、高凤林一样的产业工人实现价值,获得“大国工匠”称号。
近年来,潘从明对刚入职员工提出新要求,即每月提交实习报告、工艺流程图、设备连接图以及学习总结各一份,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试验解决,形成论文或专利。
潘从明说,作为党员,既要带头攻关,更要分享传承。他每月底都会抽时间批阅报告并及时指导,有时候干到凌晨两三点,就把工作室板凳拼起来,凑合一夜。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左)在生产现场指导职工进行实验(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很多新职员刚开始吃不消,但随着专利、论文陆续发表,渐渐明白潘从明的良苦用心。正是潘从明以及职工们的精益求精,金川集团连续35年贵金属产品纯度达99.99%。其中,最难提取的贵金属铑,提纯工序从40多道精简为10多道,生产周期从近6个月降至1.5个月左右,回收率大幅提升,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如今,潘从明又将目光聚焦二次资源中的贵金属综合回收。“矿产资源终究有限,如果将报废的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催化剂等资源中的贵金属回收,就能缓解资源短缺。”潘从明说,虽然这些资源成分复杂,但他仍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坚。
(新华社兰州10月9日电 记者 李杰)
于吉红:努力走在科技最前沿
利落的短发、得体的套装,交谈时柔和淡定,眼前的于吉红给人干练的印象。为学生指导实验、修改论文、授课,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进展,主持和参加学术会议,作为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处理稿件……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而言,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工作,是一种常态。
于吉红在实验室内做实验(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
“我一直从事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研究。分子筛是用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等领域。”于吉红说。30余年来,她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在分子筛材料的创制及其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推动了我国分子筛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从不会一帆风顺,于吉红也经历过许多艰辛。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类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筛这个传统研究领域一度处于瓶颈低谷期。于吉红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不少人都劝她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但于吉红一直坚守。
于吉红(中)与学生在一起讨论(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
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下苦功夫,通过查阅海量文献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她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带领团队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新路径。
尽管已经取得很多成就,于吉红没有停下继续求索的脚步。她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们,不能为追逐热点而跟风,只要自己有强壮的根基,并通过不断的学科交叉,就能催生出新的原创性成果。“我们尝试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对分子筛材料的原有认知,将分子筛的应用极大地拓展到储能、光电、传感等领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王天双说。
于吉红在实验室内操作仪器(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只有0.33毫米厚,可以随意弯折,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于吉红手拿一张“纸片”,向记者展示。2021年,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动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勤奋是形容于吉红的又一个关键词。今年除夕她都在实验室,边吃盒饭边与大家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筛基础科学中心的筹建事项。可无论多忙,学生的事都被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每天都和学生讨论工作,开启大家的创新思路。学生们说,老师在电脑前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论文的身影,让他们难忘……迄今,于吉红已培养博士70余人,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普通教师、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
于吉红(左二)在指导学生(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
继当选十九大代表之后,今年于吉红又光荣当选二十大代表。“我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于吉红说。
(新华社长春9月29日电 记者 孟含琪 黄昕欣)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