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常,河南桐柏人,是后期蜀国中赫赫有名的大将,其深得刘备器重。投奔蜀国后曾立下战功无数,是后期蜀国武将之首,也是蜀国的扛鼎之人。可惜后来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费祎曾多次为二人劝诫,然而诸葛亮死后二人矛盾迅速激化,最后被杨仪污蔑拥兵自重,意图谋反,最后被马岱所斩杀,夷灭三族。
那么一代名将魏延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魏延是个怎样的人?
建安十六年,魏延加入刘备阵营,第二年大破刘璋军,十九年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力排众议,派魏延这一位降将驻守自己的大本营汉中之地,要知道当时刘备连张飞都没有选择任用,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章武元年(即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曹魏进军汉中,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魏延亦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由上可见,魏延对于蜀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战功赫赫,劳苦功高,为蜀汉说是呕心沥血却也是不夸张了!
陈寿对于魏延总结得很全面:擅长养兵作战,个人勇猛过人,但是性格高傲,脾气也不好。简单点讲就是带兵打仗很擅长,可惜情商不怎么高,性格高傲,当时别人都很怕他。
《三国志》: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将相不和,魏杨之争
可是有一人偏偏不怕这魏延,那就是长史杨仪,杨仪看不起魏延。可是这二人都很关键,是当时蜀国集团的顶梁柱,一文一武,相当于当时廉颇和蔺相如的地位,可惜这二人都没有廉颇和蔺相如大度,都不愿意退一步,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势同水火。当时诸葛亮和费祎还经常为二人调解。
《三国志》: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可是诸葛亮一死,这矛盾立马就压不住了。诸葛亮在魏延和杨仪之间还是偏信于杨仪的,因为魏延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太适合当主帅,脾气差,情商还低,这是三军主帅的大忌!于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杨仪。
魏延此生最大的对头就是这杨仪,而杨仪也同样看不起这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的指令,甚至还对杨仪产生了杀意,他觉得是杨仪篡改遗诏!于是便自己率领军队走了,南归回朝,想杀掉杨仪!他的本意其实并不是说要向北投靠魏国的。
《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这个时候的魏延和杨仪都上奏说对方意图谋反,于是刘禅也迷糊了,不知道该相信谁,于是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这两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好人缘的重要性了)
《三国志》: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魏延后来占据南谷口和杨仪大军对战,杨仪派王平上前抵御,王平怒骂:“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成功的离间了魏延军队的人心,大军都觉得错在魏延,于是都跑差不多了,剩下差不多是光杆司令的魏延,而且这个时候魏延也很慌,他知道自己此次是彻底败了,于是被马岱给斩杀。
马岱将其头颅献给了杨仪,杨仪用脚践踏其头颅,怒骂:“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接着魏延被夷灭三族,从此就变成了一位意图谋反的奸贼而流传于世了,这点都后世的《三国演义》便可以看出来了。
魏延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却落得如此下场,杨仪因为一己之私斩杀蜀国大将,无异于自毁长城,这也会后世蜀国的战败奠下基础。不过魏延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一定得好好做人,情商要高,不要过于狂傲,不然结局会很惨的。
对于魏延,你觉得这是否公平呢?欢迎下方一起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