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有很多出色的武将。关于魏延的地位和评价,既尴尬又颇有争议。若单论武力,魏延能在武将第二梯队中排在前列。但是魏延并不是一个莽夫,除了武力,他还具有非常优秀的统兵治军能力。
对于魏延的评价,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帅才,只有刘备才能驾驭他,而诸葛亮却缺乏任用他的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魏延的军事能力高于他的武力值,甚至认为他的军事能力要高于诸葛亮。第三种观点认为,魏延的武力值和军事能力被影视剧和专家严重夸大了,并认为他其实就是一个二流武将而已。那么,真实的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信阳人。魏延一生跟了很多老板,跳过很多次槽,但是时间较长的大老板有三个,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刘表手下默默无闻期,二是刘备麾下声名鹊起期,三是刘禅时期出奇谋,不被重用,诸葛亮死后被杀。
魏延在刘表手下时,和黄忠、甘宁等人的命运一样,虽然具有很强的武力和才能,但是得不到重用。刘表去世后,刘备接管荆州,此时魏延就放刘备进城,这时的魏延就是很想投靠刘备。
魏延在投靠刘备后,受到了刘备的重用,这一时期是魏延一生的高光时期。刘备打下四川后,自称汉中王后,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又被封为镇北将军。可以说,魏延在刘备麾下,升官是非常的快。但是刘备至死,也不会想到魏延的结局。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刘禅时期,诸葛亮为托孤重臣,把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就和现在的老板不喜欢多次跳槽的员工一样,魏延多次跳槽的经历,让诸葛亮很是不喜欢他。
魏延是被刘备重用的老将。老板用过的人,也不好做得太过分。于是诸葛亮就找了个借口,说魏延脑子后面有一块反骨,日后恐怕会反叛,就没重用他。
魏延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还和他的性格有关,那就是他太傲娇了,不太会搞领导关系,还和同事的关系也搞不好。所以当魏延和杨仪同时污蔑对方要谋反的时候,朝中大臣都站在杨仪这一边。
魏延屡次跟随诸葛亮北伐,魏延都提出他的一个计谋,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以此计太过于冒险,每次都拒绝了这个计谋。其实是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不信任他,同样也不会信任他提出的方案。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最担心的就是在他死后,会有人造反,而让他最为担心的人就是魏延。为了能找出谋反之臣,诸葛亮摆下了49盏灯,这就是著名的“七星灯”。
诸葛亮摆设“七星灯”,表面上是为自己续命,实则暗含两大毒计,一是抓住谋反之人,二是迷惑敌人。结果就是魏延进来了,踩灭了诸葛亮所摆设的七星灯主灯。诸葛亮认为,魏延就是故意为之,他就是谋反之人。
于是,诸葛亮就在临死前,留下一条遗言,让杨仪做了一把手负责全部事宜,并且特别交代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话,就干掉他,并且同时安排了杀手马岱。
杨仪和魏延本来就不和,所以当杨仪发出军令的时候,魏延就非常反感,认为是杨仪公报私仇,故意整他。于是魏延不愿意听从军令,愿意断后。
杨仪污蔑魏延要造反,派马岱追杀魏延。魏延仗着自己是老员工,狂喊4个字:“谁敢杀俺!”。杨仪却只是冷笑,对魏延不屑一顾。马岱听到魏延狂喊,非常嚣张,于是大笑道:“我敢!”随着马岱手起刀落,魏延的人头就落地了。
魏延是蜀汉中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之后,最会打仗的将军了。魏延死后,蜀汉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司马懿听到魏延被杀,偷笑不已。蜀国无大将,北伐就没指望了,司马懿也就可以养精蓄锐了。
所以,魏延之死,杨仪有小人之乐,马岱有莽夫之乐,司马懿则是偷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