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韦及所募)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董)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
《三国志》记载了两次“人披两铠”的情境。
太祖募陷陈,(典)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董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吴书十》
人披两铠,稍加思索、便知其硍节所在。
甲胄岂能穿套两层?且不说重量问题,单说甲胄外侧与内侧的空间凹凸贴合设计,就绝不可能做到人披两铠。
本文旨在论证“人披两铠”的操作空间和实现方式,写作思路是受《赤壁》剧组的美术道具启发。
注:《赤壁》的服装道具和美术水准,是目前三国类电影中的巅峰、没有之一。剧组云集了史学和考古专家,几乎所有道具均参考两汉文物进行还原和再创作。不过其道具设计思路略偏向西汉,但瑕不掩瑜。
本文共 1000 字,阅读需 5 分钟
三国汉季(189-220)处在两汉向魏晋过渡阶段,常见的甲胄形制其实相当有限。
西汉常见者,有襦甲、裲裆甲、玄甲。
襦甲的包裹方式很有趣
裲裆甲和玄甲;玄者黑,隐喻龟壳
影视作品中的裲裆甲与襦甲
东汉常见者,有“筩袖甲”、“盆领甲”。
盆领甲和筩袖甲;筩袖铠的肩甲部分是环型闭合构造
甲胄衍化至魏晋,出现了结合上述盔甲优点的“具装马铠”。
魏晋具装马铠
马铠的身甲部分如筩袖甲,为“对襟札甲/鳞甲”构造;脖颈处是盆领甲;肩膀处类似襦甲披肩,防护面积更大,手臂活动更加灵活;但腋下和两胁的防护则不如筩袖铠。
我之前始终想不明白,典韦、董袭、凌统及所部死士,是如何能够做到“人披两铠”的。
因为这些甲胄从外表来看,完全不具备“嵌套两层”的操作空间。
直到看到电影《赤壁》的定妆照,我才恍然大悟。
内侧穿筩袖、外侧套裲裆
所谓的“人披两铠”,并非穿戴相同形制的甲胄,而是内、外层分别穿戴不同形制的甲胄。
即:内侧穿盆领铠/筩袖铠,外侧套裲裆铠。
这种穿法,就有点儿类似辽、宋时代的“步人甲”。当然,铸造技术和空间设计上、魏晋甲胄肯定不如宋代;但穿搭原理上、二者却一脉相承。
宋代《武经总要》记载的“步人甲”配件
辽、宋武士甲胄,注意胸甲部分的外层嵌套包裹
由此可知,三国汉季的人披两铠,所披铠甲形制其实不同。内穿筩袖/盆领,外套裲裆/玄甲。
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