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王朝,秦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形式的国家,而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自秦朝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余年,也成为了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着一切都是都源于秦朝的建立,为此也有“百代都行秦政法”的说法。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以来,诸侯分裂割据、争霸吞并的局面,大一统的秦朝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强盛的大秦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秦朝只经历开创者秦始皇嬴政和末代皇帝秦二世胡亥两任帝王,便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秦朝的灭亡虽然和秦二世胡亥,以及奸臣赵高有着直接关系,但一定程度上,秦朝的灭亡和创建者秦始皇也有着一定的责任。
秦朝的建立者是我们大众熟知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在位时期,开创推行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是有大功于中国,秦始皇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秦始皇对秦朝的灭亡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秦朝是在其幼子胡亥手中灭亡,但秦始皇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
不可否认秦朝的灭亡确实是在秦二世胡亥和宦官赵高手中,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二人实行苛政和残暴的统治,最终官逼民反,激发起农民起义,使得秦朝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落幕。但这一切的导火索其实在于秦始皇。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去世后,皇位应该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来继位(秦始皇一生没有册立皇后,不存在正妻,所以没有嫡长子,只有长子)。
即使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按照选立贤明的方式,也轮不到只知道贪图玩乐,昏晕无知的始皇幼子胡亥来继任帝位。无论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还是“选立贤明”等继承方式,秦朝的帝位都和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没有一点关系,就算胡亥的兄长出现早夭等情况,也不可能17位兄长都集体早夭。虽然秦始皇比较宠爱小儿子胡亥,但对于大局来说,秦始皇几乎是不可能传位给小儿子胡亥。
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胡亥前面有17位哥哥,如果秦始皇选立胡亥,不仅其它儿子有意见,秦始皇对秦朝的文武百官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交代,对赢姓皇室宗亲,以及天下子民也要有个交代,而要说贤明的话,根据胡亥继位后所作所为实在和贤明两字挂不上钩,胡亥和兄长扶苏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相信胡亥的其它16位兄长比之胡亥贤明者大有人在。
胡亥这样一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皇子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无缘帝位,但这一切却因为秦始皇生前没有确定秦朝未来的储君而发生了转变,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嬴政年仅13岁便成为了秦王,不到40岁便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开始称帝,之后又在位秦皇十余载,最终在东巡途中的病逝,秦始皇不论是在位秦王还是秦皇的时,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册立太子,但秦始皇直到去世前都没有明确的诏书来册立太子。
就因为秦始皇生前没有确立秦朝的储君,让秦朝的皇位继承人有了无限可能,加之秦国并没有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完成权利交接和延续,为此秦始皇的每个儿子都有继承帝位的权利,如同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竞争皇位时的情况,因为秦庄襄王的父亲秦孝文王嬴柱的正宫华阳夫人没有子嗣,加上秦孝文王也没有确立未来的储君,最终秦庄襄王在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了秦国的储君。
秦始皇生前没有册立皇后,也没有确立秦朝未来的储君,此时的状况就类似秦孝文王时的处境,秦孝文王虽有正宫,但华阳夫人无法为秦孝文王生育子嗣,而秦孝文王也没有确定储君,最终让并不是长子身份的公子嬴异人成为太子。秦始皇去世时所面临的状况也是如此,一没有嫡长子,二没有确立储君人选,让始皇幼子胡亥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最终胡亥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帮助下继任帝位。
虽然秦始皇在去世前留有一份遗诏,遗诏的内容告诉公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遗诏也表明了长子扶苏的身份地位,但这份遗诏并没有公布于众,长子扶苏也并没有接到使者的传达,遗诏只有秦始皇、赵高、胡亥、李斯等少数近臣知晓,没有公之于众的诏书相当于还是没用,没人知晓也不存在效力,这封遗诏也最终被宦官赵高私自扣留,并销毁,最终赵高、胡亥、李斯发动沙丘之变,合谋篡改诏书,拥立胡亥称帝。
篡改的诏书虽然是假的诏书,但却公之于众,天下人知晓,文武百官知晓,诏书的作用能够体现出来,加上长子扶苏已经被赐死的事实,最终幼子胡亥登上了帝位。如果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遗诏能够公之于众,扶苏也能正常收到,胡亥也没有机会继承帝位,虽然秦始皇是留有遗诏,选立自己心中的人选来继承帝位,但并没有完全保证扶苏能够继位,让一些谋逆分子有了作乱的机会。
如果秦始皇在生前就确立了储君,也就不会存在赵高、李斯等人的政变,虽然此时的状况和秦孝文王选立储君时的情况有所相似,但秦孝文王是自愿册立公子嬴异人为储君,最终也公之于众,让天下子民、文武百官知晓,其它王子也失去了机会,而秦始皇虽留有遗诏,但却没有将遗诏的法律效力发挥出来,让有心人赵高找到机会和破绽,联合胡亥和丞相李斯让这封遗诏失去了作用。
胡亥的皇位虽然是因为赵高、李斯等人拥立下得来,但也是秦始皇的考虑不周让这些人有了机会,此时也不说遗诏能不能送达公子扶苏手中,如果秦始皇在身体健康时就确立了储君之位,并昭告天下,其它人还有什么机会,即便有人叛乱,被确立的储君也能率领天下的子民,以正义之师来扫平叛乱。
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在于胡亥、赵高的统治,而胡亥能继位虽然是靠赵高等人帮助,但却是因为秦始皇生前没有确立储君的原因,让这些人才有了机会进行谋逆。秦始皇生前没有册立秦朝的太子之位,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灭下了隐患,最终让宦官赵高联合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发动政变,篡改诏书,拥立胡亥称帝,并赐死长子扶苏,为此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秦朝的制度等问题不做讨论,就秦始皇生前不确立太子就是很大的失误。秦朝的灭亡,秦始皇是有责任的,并且秦始皇还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嬴政没有看出身边近臣赵高却是一个“奸佞小人”,身边的亲近之人却使得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迅速灭亡,还将自己的后代子嗣尽数诛杀,让秦始皇都绝了后。秦始皇除了任用赵高之外,还有任用丞相李斯。
丞相李斯虽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意义的举措有着重大贡献,但秦始皇任命李斯为丞相,从秦朝灭亡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错误的举动,李斯拥有巨大的权力,才帮助赵高和胡亥成功发动沙丘之变,如果此时的丞相不是李斯,而是一位不为个人私利,考虑国家大局、江山社稷的丞相,赵高的谋划也断然不能成功。
所以秦朝的灭亡,秦始皇是有一定的责任,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侍奉秦始皇多年,还能说得过去,但秦始皇如果向太爷爷秦昭襄王和爷爷秦孝文王那般早早确立太子,秦二世胡亥和奸佞之臣赵高也就无法祸害秦朝,长子扶苏继位,秦朝也不会那样早亡。但秦始皇却追求长生,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不断巡游求仙,秦始皇不认为自己会死,至少不会在50岁就撒手人寰。
秦始皇相信可以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秦始皇可以长生不老,并且秦始皇是忌讳提到死,即使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重之时,大臣们也不敢说死的事情,而秦始皇整天想着长生不老,每天生活在这种心理暗示中,也就信以为真。秦始皇都不认为自己的会死,会在50岁病重而亡,也就没有册立太子的想法,最终秦朝因秦始皇在生前未能确立太子原因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间接原因。
不过,秦朝的统治虽然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让国家形式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从此这种制度一直存在到20世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家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和秦始皇是否有关系,秦始皇对秦朝的灭亡有责任吗?下方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