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平帝时,黄河决口,在洋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究(今山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毫县)多被水患。
到了东汉永平(公元58—76年)初年之时,有人向汉明帝刘庄(刘秀的第四子,他大力弘扬佛法,他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班超出使西域,明帝和他儿子汉章帝执政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明章之治”)推荐王景,称其有治水的才能。于是乎,王景获得了配合王吴疏通河道的机会。在这一次的治水过程中,王景提出了“流法,水乃不复为害”的建议,并为王吴所采用的,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其中,“流法”指的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到了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为水患所忧,因此召见了王景。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让明帝大为欣赏。于是乎,汉明帝让王景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
在这一年的夏天,朝廷派出数十万兵力跟随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在这个过程中,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王景结合黄河水患状态,决定先修筑黄河堤防,然后着手整修汴渠,从而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当然,汴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经常在黄河河水泛滥之时被冲毁。对于这个问题,王景采取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第二年的夏天,王景完成了所有的黄河治理工作,耗资仍达100多亿钱。完工之后,汉明帝十分重视,甚至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而王吴、王景等人都获得了升迁,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从历史记载的资料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王景的努力,在其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王景治河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因此一直深受后世的赞誉。
王景(约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祖籍是山东琅琊郡(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南),出生在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历史今天)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另,王景从政之余,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撰有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