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淑妃死后,她的三个孩子结局如何?

萧淑妃死后,她的三个孩子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09 更新时间:2024/1/6 17:55:19

不久,萧淑妃诞下李素节。此后又接连生下了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

由于王皇后无子,恃宠而骄的萧淑妃,一心想取代她的皇后之位,处处与她针锋相对,并在唐高宗面前多有谗言。

然而萧淑妃非但没有成功上位,反而逼得王皇后不得不借武则天的手段来对付她。

结果这二人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不久便在后宫争斗中败下阵来。武则天夺得皇后之位后,便将萧淑妃和王皇后用极尽残忍的手段虐杀。

那么,萧淑妃所生的三个孩子又会有怎样的下场呢?

一、李素节。

李素节是唐高宗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据《新唐书》记载,他能日诵古诗千言。再加上又是萧淑妃所生,因此深得高宗喜爱。在他2岁时,便官拜雍州牧。

然而,随着萧淑妃宫斗失败,李素节的处境也大为不妙。

毕竟,心肠狠毒的武则天,一向不懂得“仁慈”二字。

在她看来,李素节不过是情敌的儿子,并且还深得唐高宗疼爱,若是放任不管,日后必定祸患无穷。

所以,武则天没少离间李素节和唐高宗的父子之情,最终成功地把李素节调离了京城,从此让他无缘帝位之争。

但武则天一向是个赶尽杀绝的主,为了让李素节没有机会和唐高宗重叙父子之情,她仍然向唐高宗不断进谄。

由于武则天善媚,处在温柔乡里的唐高宗竟信以为真,于是下旨剥夺了他入宫朝见的资格。

李素节本就惴惴不安,见了圣旨后,知道自己又被冤枉了,为了表白自己的孝心,他连夜写了一篇《忠孝论》,并让他的心腹张柬之悄悄带入宫中,希望唐高宗看到后,能感念他的孝心,允许他继续入宫朝见。

可是很快,就有密探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没想到李素节敢在背后做小动作,为了以防万一,武则天索性将他终身囚禁。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大权在握的她,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才赦免了李素节的罪行,并把他封为许王。

然而,武则天怎么可能让李素节做个安逸的藩王呢!果然不久就有人诬告李素节谋反。武则天哪里会放过机会,马上就勒令李素节进京,要他当面对质。

李素节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不免百般愁闷。他在进京的路上,见有人家在办丧事,家人都在哀哭,不免感叹:“能够病死是多么幸福的事,为何还要哭泣呢?”

果然,如李素节所料,当他刚踏进洛阳城,武则天就命羁押他的人将他活活缢死。

二、义阳公主。

义阳公主是唐高宗的长女,由于生得早,再加上她乖巧可爱,很得唐高宗疼爱了几年。不过,随着萧淑妃的离世,她的厄运也随之而来,与妹妹高安公主被武则天打入掖庭中,和下人一起做粗使活。

身份高贵的公主沦落到下人的境地,往往会受到下人的仇视和嘲讽。可怕的是,她被打入掖庭后,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存在,于是只能过悲惨的生活。

让义阳公主重见天日的是太子李弘

李弘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长子,由于他“仁厚有德”,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有一次,李弘巡查掖庭,吃惊地发现在那里竟生活着两位公主,并且年纪已经都不小了。心生慈悲的他,立刻上表唐高宗和武则天,希望能把已过婚嫁之龄的两位公主嫁为人妇,并恢复她们的公主身份。

武则天不能反对李弘的谏言,只得不情不愿地同意此事,为她随便挑了叫权毅的侍卫为驸马。

唐高宗见此,颇为不喜,但并未言语。武则天看到了深知他不满,于是只得给权毅封了个蕲州府左果毅的职务。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大力打压李唐宗室,并设立告密机制。不久,权毅便被人诬告谋反,被武则天处死。

失去丈夫的义阳公主不久便在武则天刮起的政治风暴中惊惧而死。

三、高安公主。

萧淑妃被武则天整死的时候,高安公主才6岁,但武则天并不因为她年幼便会放过她,直接把她和她姐姐义阳公主打入掖庭。

后来得太子李弘相助,高安公主才脱离掖庭,在武则天的安排下,嫁给了侍卫王勖,当然王勖在娶了她后,平步青去,官阶一再得到提升。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发起清洗李唐旧部的政治斗争,王勖被人密告谋反,与权毅一同问斩。

王勖死后,高安公主再次被关进掖庭。不过,高安公主却是个聪明人,她为了自救,称要为王勖守孝,90多天都不进饮食,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谁知奄奄一息的她,却突然称观音下凡,不久竟精神十足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众人大为惊奇,于是问她何故能突然身体无恙,她称是得了观音菩萨的保护。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当时武则天推崇佛教,并声称自己称帝是弥勒佛下凡普渡众生。

所以,武则天尽管知道高安公主在糊弄人,但也不能去揭穿她,再加上高安公主对她构不上威胁,所以她便放了高安公主一马。

公元714年,活了66岁的高安公主不仅看到武则天去世,还看到太平公主去世,眼见恩怨终于划上了句号,她才溘然而逝。

标签: 萧淑妃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莲英有一绝招,给慈禧梳头从不掉头发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清朝,野史秘闻

    在慈禧当太后掌权时,她的残暴让下人们都闻风丧胆,他们说话都十分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有掉脑袋的危险,而她的生活极度奢侈,金银首饰更是不计其数,作为女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容貌,慈禧也不例外,她最怕的就是自己变老,容貌不比当年,所以她很忌讳别人说她老,如若下人语句中稍微透露着说她老的意思,那可就惨了。然

  • 什么是养廉银?对抑制贪腐产生过好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帝,清朝,风云人物

    养廉银是从“火耗归公”分配的。“火耗归公”作为财政收入重要一笔收入,不仅用于养廉银发放还用于了许多方面。单纯应对养廉银是足够的。“火耗”收取的基础原因是正常的,交粮食在押运过程中会有受潮受雨损害、鸟鼠损害等;收上来的银子儿都是散碎的库存时要重新冶炼称库银,就会有损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公平地说

  • 古代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就会马上继位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就会马上继位吗?需要走什么流程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皇位的交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改朝换代的交接,这个过程大多较为残酷。一种是皇帝主动退位。当然,这个退位,并非是皇帝主动愿意的,可能是出于某些因素的干扰,才被迫退位。一般

  • 朱棣一共有几次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征讨瓦剌部的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史称“北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乐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

  • 在古代那些贵族活条件十分优渥,为何还要专门请奶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奶娘,,宋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叫“奶娘”。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都认为母亲是一份十分伟大的职业。她们本来只是一个柔弱的女性,但因为爱情和亲情她们选择了忍受十个月的痛苦与辛酸,从而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甚至有女性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高智商,宁

  • 唐朝户部尚书李元素休妻,为何还被皇帝罢官了?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元素,唐朝,野史秘闻

    很多人因为清宫剧的影响,认为古代并不存在离婚,而只存在男子休妻,但其实这在唐朝是不符合事实的,离婚是需要男女双方共同达成协议,并且在宗族邻居们的见证下签订协议,然后就解除婚姻关系。而休妻的话,那也不是想休就能够休的,是需要满足七个基本条件中的一个“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也就

  • 历史上孙策有多少女儿?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孙策,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孙策二十六岁遇刺身亡,让弟弟孙权继位,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另外还有三个女儿,那么,孙策的三个女婿分别是谁呢?他的三个女婿,除了陆逊之外,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孙策死后,几个孩子尚年幼,长大之后,

  • 如果朱允炆采用刘彻的推恩令,能否让各地藩王束手就擒?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1399年,驻守北平的朱棣,在朱元璋所留的祖训中查到了一个词汇:靖难。随后早就对朱允炆有所不满的朱棣,便以靖难一词作为自己的起兵口号,发动了清君侧的战役。随着朱棣的绝地反击,朱允炆最终被赶下了皇位不知所踪。许多人都认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过激进,如果他能采用刘彻的推恩令,可能会兵不血刃地让各

  • 夷陵之战,曹丕是怎么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曹丕,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使得吴蜀双方都损失惨重,而北方的曹魏兵强马壮,但是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多疑,他直到刘备大军走走停停,不敢轻举妄动,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好机会。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随即刘备宣布伐吴,理由是为二弟关羽报仇。当年七月,刘备率领5万大军气势汹汹向东吴杀去,连营七百里。孙权在请和失败

  • 历史不知所踪的4位名人,消失不见令人困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老子,历史解密

    中国上下历经五千年历史,其中出过太多太多才华横溢的名人了,至今有的都还存有他们的事迹作品。他们不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留下诸多难解之谜。其中有消失的四位历史名人是被大家所困惑的,他们四人的最终结局,到千年之后的现在都是一个未解之谜。第一个莫过于鬼谷王栩了。姓王名诩,春秋或战国时期人,出生在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