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张角作为揭开乱世帷幕的先驱,被某些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东汉帝国的掘墓人”,虽然这种看法不乏有众多支持者,但张角的能力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不然,这一点从之后的“黄巾之乱”整个过程足以证明。
公元184年,张角和两个弟弟在冀州巨鹿郡发动了暴乱,张角在冀州的势力逐步扩大,甚至在交战中俘虏了两位刘氏皇族,可见起义之初的黄巾军势头正旺,顺风顺水。
01
在张氏三兄弟疯狂劫掠冀州并计划向洛阳进军之时,远在汉中地区的“五斗米”道教徒们聚集在张衡、张修兄弟二人帐下,可是,与隔壁的张氏三兄弟相比,张衡张修二人明显不具备夺取整个汉中的实力,不仅如此,张衡还在一次与官军的作战中阵亡,从此,“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势力越来越小。
西部方面暴乱基本被平定之后,汉灵帝开始着手集中力量对付张角了。首先,汉灵帝在众人的建议下解除了党锢,起用党人中的领导者来与黄巾军对抗。与此同时,汉灵帝在关键时候任命何进为大将军,后者将统御全国的兵马围剿黄巾军。
这两件事情被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尤其是第一件,在解除了党锢之后,一大批党人开始纷纷商议推举何人为领袖进宫面见皇帝,起初,党人们一致认为袁绍是不二人选,出人意料的是,袁绍在得知了众人的企图后果断拒绝出山。
此举难道袁绍不愿意为国效力讨伐反贼?当然不是,综合当时袁绍所面对的局势来看,他之所以选择拒绝,完全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汉灵帝解除党锢重新起用党人目的很明显,即是想借助党人之手,除掉张角领导的农民军,无论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谁胜谁负,最大的受益者都是汉灵帝。
党人取胜势必付出重大代价,袁绍作为党人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他不可能不知道汉灵帝和宦官们的小心思。
不过,袁绍最后还是选择听从朝廷的应召,造成他态度转变的原因颇耐人寻味。汉灵帝周围的宦官在得知袁绍拒绝卖命之后在汉灵帝面前添油加醋说袁绍和党人们的坏话了,一怒之下,汉灵帝以“除掉袁氏后人”为威胁要求袁绍出山。
02
入朝之后,袁绍很快成为了何进的属下,后者对袁绍十分赞赏,党锢解除后在袁绍的号召下和何进的举荐下,王允、孔融、刘表以及袁术等一批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党人们都在朝中封官了。其中,被汉灵帝封为虎贲中郎将的袁绍掌管着中央禁卫军。
作为大将军的何进,利用幕僚袁绍的影响力很快得到了更多党人精英的支持,他们分别是:荀爽、荀攸、王朗、王匡、边让、陈琳、郑泰、华歆、鲍丹、鲍信……
在稳定了洛阳的政治局势后,何进与袁绍开始正式谋划出兵了,在军事会议中,二人决定兵分两路从两个方向对黄巾军实施打击。北路军由卢植、董卓以及宗员带领,率领幽州、凉州、并州和冀州的军马进入河北。东路军则在皇甫嵩、王允、朱、曹操、孙坚和傅燮的统御下,以豫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五部兵马东征河南。负责此次作战的总指挥是何进、袁绍和袁术,他们三人坐镇洛阳全盘调度。
从3月底到6月初的这段时间里,双方互有胜负,难解难分,尤其是在北线战场,董卓、卢植和宗员率主力将张角围困在广宗地区,眼看主谋张角就要被消灭了,这个时候,出身党人集团的卢植和出身宦官势力的两人在是攻是围这一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张角打了个措手不及,一片大好的河北,局势再次陷入焦灼。
一筹莫展的汉灵帝并没有失望太久,因为在7月,河南战场传来捷报,皇甫嵩、王允、朱、曹操和孙坚的河南方面军消灭了黄巾军盘踞在河南的主力。一个月后,东路军北上与董卓、卢植等人的北路军残部会合。
8月,官军主力再次将张角围困在了广宗,这一次,张角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让奇迹再度降临,不久后,张角在病痛和忧郁中撒手人寰。
03
张角死后,全国范围内的黄巾军因失去统一的领导而陷入困境,10月,皇甫嵩攻入广宗并杀死了张梁。11月份,皇甫嵩将停留在曲阳的黄巾军残部悉数歼灭,这一战张宝阵亡。“黄巾之乱”仅仅持续了9个月便在官军的四方围剿下失败,虽然此后时不时仍然有黄巾贼在局部作乱,但已经不成气候。
关于这一场影响力广泛的“黄巾之乱”为何会在不到一年内就被镇压值得人们分析。在评书和小说里,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东汉帝国的灭亡的外部原因归结于张角、张宝和张梁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这种看法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张角的能力,黄巾之乱只不过是客观上打破了汉灵帝时期的政治平衡,由于一直以来党人和宦官在中央和地方上展开旷日持久的利益争夺,面对朝野内外因党争而造成的乱局,以皇帝为首的刘氏皇族更倾向于支持宦官,打压排挤党人,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党锢运动”。
张角领导的“黄巾之乱”旨在推翻汉家政权,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党人还是宦官都是激烈排斥的,面对共同的敌人,也就不奇怪为何宦官建议皇帝解除党锢并大量起用党人了,毕竟如果张角真的在洛阳消灭了皇帝,那么,党人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