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廖化这个人并不陌生,一句出自清末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的话,就是与廖化有关,这句话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很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是在讽刺廖化这样一个老将去担任本应该是年轻人担当的前锋,从而凸显出蜀国无人可用的窘境,但其实,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在讽刺廖化,而是在这句话中并没有出现名字的姜维。
廖化:关羽旗下的主簿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俭,出身于沔南的一个豪族。
廖化最初只是关羽旗下的一个主簿公元219年,关羽被孙权的部下杀死,廖化不得不直接归降于孙权。但是,廖化并不是真心归降于孙权,只是因为处于被动,不得不降。
廖化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他因为非常想念自己原来的主君刘备,于是就诈死,带着母亲当天重返蜀地,当时刘备正率军东征,发动“夷陵之战”,与廖化在秭归相遇。
即便廖化是从敌军的阵营中逃回来的,他也没有因此遭受刘备等蜀将的怀疑,反而是得到了重用。刘备见到廖化时大悦,任命为宜都太守,其后又任命廖化为别督,随大军驻扎于夷陵界,最终刘备被吴将陆逊打败而结束此役。
刘备逝世以后,刘禅登基,廖化也因为军功赫赫而被封为丞相参军。
廖化评价姜维
公元238年,廖化率领蜀军攻打魏国的一个营寨,根据《魏书》的记载:
“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廖化在魏国还有援军王赟和游奕前来救援的情况下,廖化看破对方兵力分散的情况,最终击败了游奕和王赟的援军。
随着时间的流逝,蜀国曾经的有名将领几乎全部去世了,而年轻的人才也没有出现很多,因此,蜀地的人才越来越少,只能靠着老将维持着蜀国,廖化就是其中一个。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这个人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他成为了主持蜀国北伐的主要人物,也逐渐成为了军队的核心人物。
259年,已经是古稀之年的廖化被封为中乡侯,并且升任为右将军。
262年,姜维决定率领蜀军进行北伐,希望可以靠此战战胜曹魏。据《汉晋春秋》记载,廖化对于姜维北伐的行为是这样评价的: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意思就是廖化认为姜维在用兵方面并不懂得收敛,当时蜀国的兵力要比曹魏弱,而且想出来的计谋也没有曹魏精妙的时候,肯定是会失败的。
但是,姜维没有听廖化这个老将的话,反而是贸然出兵,最后果然是被邓艾击败,不得不退守于沓中。
结语
公元264年,刘禅投降以后,已经八十多岁的廖化,在前往洛阳的途中去世。
这样看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并不是在讽刺廖化,反而是为三国后期蜀国人才零落的叹息以及对廖化的赞扬。这句话真正讽刺的正是贸然出兵、用兵不知道收敛、没有长远的军事眼光的姜维。
历史上对廖化的评价其实一直都很高,《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就将廖化列为蜀国名将之一:“时人语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廖化)。’”陈寿的《三国志》也称赞廖化“以果烈称。”
参考资料
《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
《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