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多史料上对于孙皓的记载都形成了脸谱化。
但为什么孙皓登基初期和后期的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中间孙皓要把都城迁到武昌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孙皓迁都以及东吴背后的政治博弈。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谈孙皓迁都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孙皓登基以及当时的东吴的政治背景。我们在讲东吴的时候,曾经提到孙家并不是东吴豪族,孙坚之前不过是县吏出身,后来因为汉末的乱局,凭借其杀伐果断,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才打下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但当时的孙坚也不得不依附于淮南的袁术才得以生存。
之后孙坚在讨伐黄祖之战中战死,其儿子孙策即位,也正是在此时,孙策抓住机会东渡长江,为孙氏家族打下了江东作为根据地。但当孙策想要北上出击曹操时被刺身亡,孙策的弟弟孙权才在周瑜等人的拥护下继承了其哥哥的衣钵。
而之后孙权联合刘备打赢了赤壁之战,自此天下三分而定,东吴成为三极中的一极。
所以我们看到,孙坚虽然是江东人,但是他投靠的是淮南的袁术,而其核心的力量一方面是自己宗族力量,一方面就是淮南江北的势力。而孙策东渡长江,才再次踏上江东地面,孙策要想统治江东,势必是靠自己的核心的淮南江北的力量来压制江东本土的势力。
而到了孙权时期,为了实现对江东的统治,就采取了平衡的策略,采取淮南江北势力和江东势力均衡的方式,以让自己主导江东的统治。在孙权的体系中,当时的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实际上都是淮南江北势力,而江东是以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为代表的,其中顾雍做了十九年的宰相,陆逊掌军二十余年,朱据和张温也成为吴国重要的政坛力量。
但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稳定,淮南江北势力的逐渐凋零,在吴国内部,最终就变成了东吴本地四大家族慢慢的掌控了东吴政治生态,当这四大家族在本地只手遮天时,孙权的危机感就来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晚年会有二宫之争,实际上二宫之争背后是各派势力想要借助接班人来争夺东吴未来,才让这场争斗超出了太子之争的范畴,将东吴的各派政治势力完全卷入进来,而最终孙权借助二宫之争,对东吴的政治生态进行了清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遭到清洗的主要还是江东本土派系,实际上就是孙权非常担心自己死后权力全部落入江东士族手里,自己要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的儿子扫清一些政治障碍。
所以二宫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清洗,但这种政治清洗对于东吴也是伤筋动骨的。尤其是孙权在这场清洗中废掉了孙和,最终临死时只能让小儿子孙亮登基。
但孙亮当时年幼,所以孙权将政权托付给了荆州派系的诸葛恪,宗族派系的孙峻和以及女婿滕胤,和同样是外来势力的吕据。所以我们看到孙权最担心的仍然是江东本地豪族对于孙氏手中权力的觊觎。
而在孙权死后,辅政大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博弈和冲突,最终诸葛恪,吕据等人都被杀,孙峻拿到了实际的权力,并将其传给了堂弟孙郴。而之后小皇帝孙亮对孙郴不满,但因为孙郴掌握着禁军,提前动手逼孙亮退位,而在与朝臣妥协之后推举了孙休当了新的皇帝。而当时的孙休已经成年,在与孙郴的较量中,逐步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最终才得以杀掉孙郴,重新拿回了政权。
在历史上孙休是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但天妒英才,孙休英年早逝,自己的儿子弱小,最终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没有遵从孙休的遗命,而是选择了已经成年的孙和的儿子孙皓为新的东吴的皇帝。
所以孙皓的登基是东吴各方势力的一个妥协。但孙皓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在东吴的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实际上是处处掣肘的。尤其是濮阳兴和张步都是孙休指定的辅政大臣,就成为了孙皓执政的最大障碍。
所以孙皓在执政初期,实际上是暗中在扶持自己的力量同时对濮阳兴和张步等人也是表面上尊敬和拉拢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史料记载孙皓是做了很多有口碑的措施。
但孙皓是一个不甘心做傀儡的帝王,随着其羽翼的丰满,就开始对妨碍自己执政的势力下手了。首先其选择的就是清理执政大臣以及朱太后等势力,濮阳兴和张步以及朱太后都是在这个阶段被孙皓所杀。
其次孙皓也意识到江东政权已经被江东豪族势力牢牢的绑架,所以孙皓在这个时候,才会考虑如何制衡江东豪族势力,而迁都就是其一个选择。
其实我们看东吴的历史,建都在建业也是与江东派妥协的结果。对于东吴而言,其统治区域包括了长江的中到下游,其实武昌确实更适合建都,这样可以对上游的荆州和下游的建业都能辐射,而且从战略考量,建都武昌更有战略空间。
所以当时孙权和刘备关系紧张时,孙权就曾迁都鄂州,并把鄂州改名武昌,在武昌建都,其实也是表明孙权对自己的政权的期望,也是期望向外扩张的。而后来回到建业一方面是与刘备结盟,西部的后顾之忧解除,另外也标志着战略的收缩其实也是对江东派的妥协。
而诸葛恪掌权后,也曾谋划迁都武昌,也跟诸葛恪刚掌权,想要改变国内的政治生态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孙皓的迁都武昌,史书上记载是孙皓找了望气师,说荆州有王气对建业不利,所以才要迁都武昌,而从实际的历史来看,迁都武昌,一方面孙皓是寄希望用迁都来破坏江东豪族在建业已经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势力网,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掌控江东的势力,毕竟当这些豪族离开了其本地的势力范围,也就翻不起风浪了,历史上的很多迁都比如燕王朱棣在北京建都其实都是如此。
而当时孙皓迁都武昌实际上也是希望用荆州派系的力量来制衡江东豪族,以使自己能对江东豪族下手。而之后,我们也看到迁都武昌后,孙皓早遇到了江东势力的反对。《资治通鉴》就记载江东势力的陆抗,屡次劝谏孙皓,甚至用民间的民谣来营造舆论势力来逼孙皓就范。而陆抗给的另外的理由就是武昌处于长江中游,江南的粮食和贡赋要通过逆流运输,成本高昂等等。所以背后其实也是江东势力和孙皓之间的博弈罢了。
而之后发生的建业的暴乱,其实也是这个博弈的一部分,而在这场暴乱中,孙皓的弟弟孙谦甚至被卷入其中,成为了牺牲品。而在平定了建业的暴乱之后,孙皓再次迁都回到建业。
所以从孙皓的这次迁都来看,其实背景远远不是荆州有王气这样简单,其背后其实是东吴内部的一场政治博弈,作为后孙权时代,东吴的政治生态已经从淮南,荆州,江北派系占据主动逐步过渡到了江东豪族占据主流,而孙皓希望打破这种局面,实际上也是没有成功的。
而从迁都风波也可以看出,孙皓作为孙和的儿子,其小时就见证了东吴政治斗争的残酷,所以孙皓年轻时候的谦恭的背后其实隐藏了其想要改变东吴政治生态的决心。而东吴复杂的政治生态让这种斗争就显得异常的残酷。所以在这种政治清洗中,才有了历史上残暴的孙皓的记录。
所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对于失败者的鞭挞才让大部分的末代君主都成为了暴君。而孙皓执政前的谦恭,执政后的残暴,投降晋国之后的风骨放在一个人身上才觉得特别的不协调。所以评价历史人物很难客观,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得到的结论会截然不同。所以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但这个暴君的形象有多少是孙皓的本性,有多少是当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加到孙皓身上的就需要我们去鉴别了。
所以读历史,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和辨别,寻找相对客观的角度,而不是人云亦云。就如同有一个阶段很多人为民国的地主资本家翻案,认为中国现代革命是错误的,但是几十年后我们自己客观的感受到随着社会差距的增大,不同阶层之间的观念的差距的增大,资本和封建势力介入基层组织带来的黑暗,我们就能理解解放前的十里洋场是什么样子,封建时代的乡村是什么样子。《狂飙》之所以爆火是因为它的真实,毕竟你除掉了高启强,他的后代及受益者会恨你一辈子,而在他们给后代讲的历史故事中,高启强只做善事,却被统治者所镇压,那些草菅人命跟他是没有一点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