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之战,这一次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围了曹魏设在祁山道的堡垒,然后主力继续北进到上邽,而这个时候,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马懿作为关中军事主帅领导张郃、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的入侵。
这一战是诸葛亮第一次与司马懿对战,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负责,司马懿原本是都督荆州诸军事,这一次算是空降关中对阵诸葛亮,而张郃、郭淮等人则一直在关中及陇右与诸葛亮打交道,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张郃在街亭打败了马谡,张郃对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在整个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张郃一共给司马懿提供了三个建议:
1、诸葛亮进军上邽时,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驻守郿县和雍地,其中郿县是褒斜道关中这边的隘口,而雍地则是陈仓道后方的重要城池,张郃的这个建议无非就是防止诸葛亮再次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但是司马懿不同意,认为分兵没有用,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
2、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卤城对峙时,张郃建议司马懿派兵切断诸葛亮的退路和补给,因为蜀军远道而来,在曹魏的控制区作战,是一支孤军,只要切断诸葛亮的退路和补给,诸葛亮北伐大军就会失败,这也是张郃在第一次北伐时击败诸葛亮的原因,但是司马懿不采用,而是继续与诸葛亮在卤城对峙。
3、当诸葛亮主动撤退时,张郃建议不要追击蜀军,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建议,反而派出张郃追击蜀军,结果张郃中了诸葛亮军的埋伏,右膝盖中箭身亡。
张郃三次建议,司马懿三次拒绝,尤其是最后一次,明明知道诸葛亮撤退是绝对有后手,却还命令张郃追击,导致张郃被射杀,因此司马懿有害死张郃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的阴谋?
这里讨论的基础是正史,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得看张郃提给司马懿的建议是不是正确的,从后来的情况,张郃的建议是正确的,第一个建议蜀军虽然没有分兵偷袭郿县和雍地,但是对曹魏来说,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并且诸葛亮真的交代过李严上、中、下三计以对付司马懿,可惜李严不给力,要不然司马懿要吃亏的。
司马懿首次对阵诸葛亮,小心谨慎,不敢出战。部下不但不支持,反而纷纷指责,有的将领甚至当众耻笑,说司马懿胆小如鼠、畏敌如虎。这让司马懿情何以堪。此时,曹魏西北大营中最具威望的将领便是张郃。对于将领们的意见,张郃一言不发,显然是暗中支持的。不得已,司马懿派兵迎敌,结果被诸葛亮惨败而回。虽然是部下怂恿,但打了败仗,司马懿也是脸上无光,只能躲在军营里避战。
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撤军,司马懿却突然来了精神,命令张郃率兵追击。此时,司马懿明知诸葛亮此时撤军并非战败,而是整建制、有步骤、有计划地撤退,不仅不做研究,匆忙做出决定,同时派出的竟然是自己的副手、名将张郃,这不禁不让人怀疑此举的真正目的。
张郃接到这个命令,立即发表异议:“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可司马懿坚持己见,依然让张郃追击,没有办法张郃只能领兵追击,结果在木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不幸中箭而亡。
但是,诸葛亮撤军并非战败,而是突然接到刘禅的命令。因此,诸葛亮有时间进行撤军前的各项准备。撤军途中,诸葛亮还不忘预防曹魏的偷袭,在木门道设下伏兵。不曾想前来送死的竟然是自己忌惮的张郃。
蜀军统帅诸葛亮性格谨慎,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甚至会设下圈套。张郃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张郃追击。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郃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郃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张郃知道自己必死,但是还是听命了。
曹魏后期在军事上,能够压制司马懿的,而且多次跟司马懿的意见向左的,只有张郃了。张郃一死,曹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处于劣势的人。所以说,司马懿借了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因为原因太简单了,张郃威胁到了司马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