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真的几十年一个价?
据央视财经消息,截至目前,发生在苏丹的冲突已造成至少822人死亡,超过3200人受伤,超过93.6万人因苏丹冲突流离失所,大量难民前往邻国避难。
苏丹这场冲突,不仅酿成严重的人道灾难,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卡了全球碳酸饮料制造商的“脖子”,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可口可乐。
据羊城晚报消息,由于苏丹盛产的“阿拉伯胶”是碳酸饮料的关键材料,一旦冲突导致阿拉伯胶出口中断,大家常喝的一众碳酸饮料,包括可乐、雪碧、芬达等在3到6个月内可能就会面临断市风险。
苏丹的冲突,竟然会让“肥宅快乐水”有断货的危险,又一次印证在“地球村”环境下,“环球同此凉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仅凭小小的阿拉伯胶,是难以撼动强大的可口可乐帝国的。
阿拉伯胶
凭什么“卡脖子”?
阿拉伯胶,又叫阿拉伯树胶,你可能没听过它,但绝对吃过它、用过它。
阿拉伯胶用途广泛,在饮食、医药工业,以及制造杀虫剂、乳化剂和药用油中均属必需。众所周知,可乐等碳酸饮料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而阿拉伯胶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方便注入大量二氧化碳,因此逐渐成为生产碳酸饮料的关键原材料。
此外,阿拉伯胶还用于乳化、分散香精油和油溶性色素,避免它们在可乐的储存期间因精油及色素上浮而出现瓶颈处的色素圈。由此可见,没有阿拉伯胶,就没有可乐的激爽口感。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原材料表上找不到它的存在呢?原来,它“隐身”于“食用香精、食用色素”中,默默做了“无名英雄”。
产阿拉伯胶的地方很多,为何碳酸饮料生产商唯独离不开苏丹的阿拉伯胶呢?这还真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结果:在干燥的苏丹,哈沙布树起着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而沙土的干燥和温差大的特点,又便于使树皮内凝聚着的胶质从中流出。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阿拉伯胶的主要产地偏僻闭塞,要把阿拉伯胶运销国外市场颇为困难。1911年底,苏丹的铁路修到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阿拉伯胶市场乌拜伊德。有了出海口,苏丹的阿拉伯胶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阿拉伯胶已经成为苏丹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仅次于长纤维棉,在苏丹的出口中占第二位;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年出口量约4万吨,占世界需要量的90%。据路透社报道,阿拉伯胶全球年产量约12万吨,价值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亿元)。
正如苹果公司要让好几家供应商相互竞争,从中优中选优一样,如果一种重要原材料价格不便宜,还被少数供应商垄断的话,下游企业肯定不放心,要尽力寻找替代品。
阿拉伯胶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多糖,和其它的食用胶并无本质区别,譬如明胶、卡拉胶、瓜尔胶、槐豆胶……酸奶、雪糕里也经常发现它们的身影。这样说来,万一阿拉伯胶断供似乎也没事,有这么多“备胎”顶上!
对于小公司而言,更改配方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可口可乐这种“宇宙级”公司来说,更改配方不但意味着要大规模调整生产线,更可能流失忠实客户——2021年7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更改零度可乐的配方,许多人就要求可乐“退回上一版”,还有人声称以后只喝百事。
说到这里,很多“肥宅快乐水”的忠实爱好者可能在研究要不要囤积可乐了,但是别忘了,汽水保质期通常是一年左右,囤多了不光占地方,还可能浪费。此外,有人非典期间囤积的盐到现在还没吃完。
比起消费者,更着急的肯定是厂商:据界面新闻,行业人士称,由于担心苏丹持续的不安全局势,依赖该产品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加大该产品储备,有些储备了三到六个月的用量,以避免供应短缺。
三到六个月之后怎么办呢?据路透社报道,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的萨凡纳生活公司表示,他们手上有60至70吨的阿拉伯胶采购订单,但由于内战关系,他们正担忧能否如期出货。
比起局势动荡,气候变化可能是阿拉伯胶更长远的威胁。阿拉伯胶产量在雨季更高,在旱季更低。近年来,本就干旱的苏丹降雨更加稀少,而气候变化会改变撒哈拉南部的降雨模式,进而冲击阿拉伯胶的生产。
2007年,一位当地农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90年代,一公顷土地两周能收集七八袋(阿拉伯胶),现在一公顷还收不到一两袋。”
不管未来阿拉伯胶会不会断货,截至目前,头部碳酸饮料生产商业绩依然非常亮眼:以可口可乐为例,2023Q1靓丽的财报,继续印证着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
财报亮眼
可口可乐秘诀在哪?
据2023Q1财报,可口可乐公司实现营收109.80亿美元,同比增长5%,超出市场预期的107.8亿美元;经营利润为33.67亿美元;净利润为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每股收益为0.68美元,同比增长5%,高于市场预期的0.65美元。
可口可乐如此亮眼的财报,再一次印证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可贵:据历史回顾,巴菲特分别在1988年、1992年、1994年多次投资可口可乐公司,此后近30年没有卖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3亿美元的本金,目前市值约238亿美元,增值近18倍,年化收益约10%,和指数水平大体相当。
对于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年老店,比起股价涨跌,分红才是“细水长流”:2022年,可口可乐给巴老的分红就有7亿美元多,都相当于本金13亿的54%,并随着股息的增长而增长,未来分红超过本金也是大概率事件!
在2023年最新的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巴菲特也在名为“秘方”(“秘密武器”)的章节中讲述了他长期取得超高收益率的秘诀之一:长期可持续的股息,并列举了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的案例予以说明,进一步展现了对可口可乐的信心。
历经风风雨雨,巴菲特的可口可乐市值总体成长
图片来源:宝爷价投成长记
在本月的投资者大会上,巴菲特表示“可口可乐在180多个国家都非常畅销”。表明了可口可乐作为消费品的一个本质属性:突破地域限制!而可口可乐之所以行销世界长盛不衰,离不开它稳定的口味和价格。
口味就不谈了,可口可乐几十年的口味始终如一;价格的话,记得上个世纪,笔者小时候可口可乐就是3块钱一罐,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个价格,和CPI相比不知落后了多少倍!要知道肯德基的吮指原味鸡也从最早的4块5,涨到2010年的7块5,进而涨到了现在的12块。
那么可口可乐究竟有什么不涨价的“秘方”呢?其实这个直观感觉是错的。据财报,可口可乐一季度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涨价来实现的。
可口可乐的有机收入(即非美通用会计准则)一季度增长12%,而其价格/组合上涨了11%,也可以理解为可口可乐产品的平均售价上涨了11%。其强大的品牌溢价在经济不确定时期表现的更明显。
可口可乐强调,预计2023年收益将增长4%~5%,有机收入增长7%~8%。不过通货膨胀影响到了成本,进而继续影响2023年财年的业绩。今年2月份,可口可乐还表示,2023年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产品售价,不过涨幅会有所放缓。
那么可口可乐有什么“化骨绵掌”,能够“化”涨价于无形呢?这与可口可乐公司的运营模式相关。
首先是可口可乐的低成本:据富途证券研报,一瓶500ml可口可乐的生产成本大约是1.1元:原材料成本0.2元、瓶子0.6元、仓储和物流成本0.3元。
可口可乐的核心科技是配方。可口可乐公司只是把调制好的浓缩浆卖给装瓶公司,由他们负责加水加气,装罐后卖往全球各地。而且可口可乐恐怖的产量,能够在采购时拥有最大的议价权,将成本降到最低!
据2022年财报,全球一天的可口可乐产量达到19亿份。哪怕利润再微薄,乘以19亿,也是巨款。而低价的策略,就是可口可乐的“护城河”:对手比我卖得贵,就没有销量,卖得便宜,就可能会亏本——这和特斯拉的定价策略倒是有几分相似!
当然还有一点小小的理由:如果涨价了,难保消费者不会转投对手百事可乐。实际上,可口可乐的涨价是“暗搓搓”进行的:瓶装从600ml缩减到500ml,罐装从355ml缩减到330ml,本质上就是变相涨价。算上通货膨胀幅度,这种变相的涨价算很良心了,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2022年第四季度,可口可乐产品价格同比上调12%,但销量仅下降1%。
靠着成本优势,可口百事两大可乐在售价上对其它汽水品牌形成了价格“压制”。一位饮料行业资深从业者表示:在3元碳酸饮料的产品带上,没有国产品牌敢和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叫板。
花絮
可乐入华靠中药?
正如前文所言,可口可乐的全世界各地装瓶业务是与当地合作的。而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两家——中粮和太古。其中中粮,是在国内最早装瓶可口可乐的公司。
据中粮官网,1978年12月13日,中粮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达成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等支付方法,在中国大陆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成为中国向世界打开国门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说到中粮引进可口可乐,还有一段有趣的往事:据《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在建厂审批时遇到了一些阻力,为此中粮公司专门写了报告表示,“可口可乐配方用了我们中国的桂油等中药,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而中粮谈判代表,糖酒杂品处副处长孙绍金回忆称,“岂止桂油,可乐里还有甘草、桂皮等很多中药成分。八九十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每年从中国土畜产总公司进口的中药就达3.5亿到4亿元人民币。”至于配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便不得而知了。
2000年4月14日,中粮可口可乐正式成立,中粮以65%的持股比例控股,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家由中资控股的可口可乐装瓶公司,开启了中国企业与外商合资的崭新局面。到了2023年1月,可口可乐又将中国境内的不含气饮料业务,全都卖给中粮与另一家合作商太古。
可口可乐在华发展史,见证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近年来潮牌饮料的蓬勃兴起,对可口可乐的市场构成了不小冲击。但对于一众运动爱好者而言,挥汗如雨后的一瓶“冰爽快乐水”,永远是取代不了的滋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