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并建立蜀汉政权。同年7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兵攻打动东吴。此战一直僵持到222年8月,最后,蜀汉惨败而归。这就是史上非常著名的“夷陵之战”。然而,在刘备大败仓皇而逃之时,东吴大都督陆逊追逐蜀汉过程中,却误入了诸葛亮摆下的“八阵图”,眼看陆逊小命不保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却将陆逊放走。为何,黄承彦会有此举动呢?
夷陵之战,是蜀汉对东吴发动的一起大战。起因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被吕蒙趁机得到。东吴和曹魏有联合的架势,刘备坐立不安,十分担心孙权与曹魏联合之后,会趁机南下灭亡于巴蜀。221年7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之后的三个月,迅速讨伐东吴。此战的根本意义就是,刘备想要破坏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平衡,至于能否夺回荆州一周等关隘要害,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太大的把握。此战东吴依托有利地形,通过水路和陆路,不断狙击刘备。加上刘备乃是客场作战蜀汉将战线拉得太长,自身硬实力不足,导致夷陵之战后期,成为双方的消耗战。
陆逊抓住机会,从襄樊领兵南下一举击溃蜀汉大军。可是在逃跑过程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在路上用石头摆下了“八阵图”。陆逊误入此圈套,霎时阵中飞沙走石、黑云满天。而八阵图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根据八处生死门暗含道家乾坤学说,所创立独特阵法。据传说误入此阵,必须要找到生门,如若不然任你百万还是千万大军,都要被活活困死。陆逊在此时走投无路之时,准备率领士兵进行硬闯,一位老者突然走到陆逊的马前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随后这位老者,将陆逊从唯一的生门带出,经此一役后,东吴和蜀汉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陆逊在临走之时,也对这位老者千恩万谢。书中暗表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他也是荆州当地的名人文士。可是,作为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放走东吴大都督陆逊。按说黄承彦并非不通情理,相反他知识渊博,一定会清楚如果东吴少了陆逊,其实力锐减,蜀汉或许可以趁机反击。针对这个话题,近现代有不少爱好历史的朋友都各抒己见,现在最为权威的两个说法分别是。黄承彦和诸葛亮暗中达成默契,如果不放走陆逊,而是对他赶尽杀绝,确实能重创东吴。可是,东汉末年本就是三足鼎立之势。蜀汉即使击溃东吴,但也难逃其咎,实力必将大损。到那时,身处关中富庶之地的曹魏,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诸葛亮并不想打破三者之间的平衡,而是将陆逊放走,保存有生力量。
第2点就是,诸葛亮算出,如果八阵图中黄承彦放走了陆逊,肯定会让他大为感动。这时蜀汉和东吴就能进行联盟,通过陆逊作为中间桥梁,双方也能暂时和平下去,因为诸葛亮并不想发动夷陵之战,还是想耐心的与民休息,尽可能加强蜀汉的硬实力储备之后,再做打算,所以这两点都很有道理。然而,笔者却认为,大家在思考古代问题,千万不要通过现代人的眼光进行套取。其实诸葛亮、黄承彦二人私底下肯定有所沟通。黄承彦不可能会无缘无故放走陆逊。至于是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放走陆逊之后蜀汉和东吴就能继续达成实力上的平衡,曹魏也不敢趁机南下。
通过现代人“上帝眼光”来看,放走陆逊保存东吴实力,有这种微妙的平衡存在。可是在当时诸葛亮、刘备、黄承彦、等人却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夷陵之战惨败后,还未有进行任何细致的讨论。陆逊率兵掩杀本就是雷霆万钧之势,诸葛亮就算是有这等神奇妙算,必须要有时间进行详细的推演,而不像我们现在通过动动手指,利用电脑就能搜索出很多详细的资料,能在几分钟之内,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以及作出判断。所以笔者认为,诸葛亮暗中授意黄承彦放走陆逊的想法很简单,他并不希望看到陆逊再次追赶过来。虽然通过八阵图,困住了这位大都督。但是仅凭“八阵图”就能拦住所有前来援救的士兵吗?如果陆逊在此阵中丧生,那么孙权必会彻底撕破脸皮,从此不会与蜀汉再进行任何的结盟,而且会源源不断的派兵增援。
在此情况下蜀汉根本就无力维持,因此黄承彦放走陆逊就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蜀汉不可能低下头颅,主动寻找孙权进行求和。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意。而孙权也并非鲁莽之人,大战起初孙权是想与刘备进行求和,所以放出陆逊之后,孙权也会明白蜀汉这边的态度,自然也就不会赶尽杀绝。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诸葛亮等人肯定也是考虑到了整个三分天下,所以或许并没有现代人想的那么深奥和复杂。三国的局势以及背景和细节,是通过多位历史学家,以及无数数据进行铺垫,我们最终才有这样宏观的掌握。而在当时,或许蜀汉、曹魏、东吴,也没有做到这样细致的信息掌握,更谈何顾及天下大势?只是因局势的胁迫放走陆逊,对于蜀汉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当然这也只是笔者一家断言大家姑妄听之。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