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孝文帝的迁都和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何也加剧了北魏的灭亡?

孝文帝的迁都和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何也加剧了北魏的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15 19:32:48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孝文帝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南方汉族政权和北方胡族政权内部更迭频繁,外部互相攻伐,常隔江而治。直到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北方后,跃马中原,迁都汉阳,推行改革,使割裂日久的汉族与胡人出现了民族共融的征兆。

孝文帝拓拔宏是北魏第七任皇帝,这是个史上褒贬不一的人物,焦点在于他的迁都洛阳和其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成败上,他的迁都和改革确实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国的封建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正是这些做法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对立,埋下了北魏覆灭之因。

"阴谋"迁都

皇帝要突破鲜卑旧贵族之"围"

北魏是鲜卑族七大部落联合立国,一直传承着部落文明,性情粗豪,崇尚武力,不喜文化。孝文帝拓拔宏3岁被立为太子时,母李氏即因"子贵母死"防后宫干政的规定被赐死,他自幼在汉化倾向极大的冯太后监管下成长,

5岁即位后,一直由冯太后临朝称制,类似"儿皇帝"的角色。

冯太后极擅谋略,主政期间亲近汉臣,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对孝文帝影响极深,他也自觉学习汉文化,深埋下了对中原的孺慕之情。

及至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倡导"文治",采用汉族李冲等人的建议,实行了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推行俸禄养廉,惩治贪污;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给15岁以上无田的农民受田;

在地方基层设立邻长、里长、党长,代替豪强和贵族的"宗主督护",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孝文帝看到改革取得成效,于是想更加深入推进,他首先想做的是保证皇族对政权的绝对统治,于是重定祖号,将自己这一脉的道武帝定为太祖,其余非道武系的人不列入宗亲。

然后改革官制,实行"职司有分",结束"国之大姓"即原部落联盟首领后裔凭借身份干预、决策政务的乱象,继续收权。

但是在利益受损的旧有部落权贵的强力反扑下,公元492年,孝文帝仿效汉文化的"南效祭祖"被代表部落传统形式的"西效祭祖"打败。

鲜卑旧部落贵族联盟在与封建制朝廷的博弈中占了上风,使得孝文帝看到了鲜卑旧贵族的顽固和强大,感到"文治"不易,最终下定了避开鲜卑旧人包围的平城,迁都洛阳掌握绝对皇权的决心。

戏剧性的决定

当时,在北魏上层社会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声音仍占主流,除了皇室宗亲和部分汉官外很少有人支持,特别是崇尚部落传统的守旧鲜卑贵族更是强烈反对。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假借出兵伐齐,实定迁都大事。

公元493年,孝文帝提出伐齐,大臣们纷纷反对,尤其是任城王拓跋澄最为激烈,退朝后他单独召见拓跋澄,告知假出兵真迁都的真相,指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服了同为皇族的拓跋澄,并使其主动为迁都出谋划策。

当年秋天,孝文帝带领文武百官和三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到洛阳时已是深秋,连续行军加上十余日秋雨,道路泥泞难行,文武百官们再次反对继续前进,孝文帝立在大军最前方,回头看着众大臣说,我带领大军讨伐南齐,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发令出发,大臣跪在雨里苦劝。

拓跋宏叹了口气,说,这样吧,要么继续行军,要么就此迁都洛阳,你们立即做出选择,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大臣们实在不愿雨天疲惫不堪地行军,于是同意了迁都。孝文帝大计得逞,定都洛阳,为后期改革奠定了有力基础。

迁都后的系列改革

迁都洛阳后,一日孝文帝召集群臣议政,问大家想不想闻名史册,被千古传颂,文武百官当然都愿意,接着又问,是移风易俗变革还是因循守旧能达到目的呢?

大家认为只有改变才能达成目标,于是孝文帝振奋地问道,大家愿不愿意让我们的子孙万代永远治理国家,大家当然也愿意。于是,孝文帝说,那就开始变革,谁都不准违抗。其后孝文帝立即下召展开系列改革。

1.去胡服,着汉衣。规定鲜卑人不得再穿胡服,要改穿汉族服装。

2.禁北语,说汉话。规定鲜卑30岁以下的大臣上朝必须说汉语,否则要给予处罚,30岁以上的大臣也要慢慢改过来。

3.改复姓,用单姓。孝文帝把鲜卑118个复姓全部改为单姓,改拓跋为元,后世也称孝文帝为元宏。同时下令改变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即改籍洛阳,死后不得北归,"生为洛阳人,死葬北邙山"。

4.仿照门阀,分等定职。他将鲜卑贵族汉族地主按门第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把与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鲜卑八个姓氏定为国姓,规定官职的大小由门第的高低来确定。

5.强化纽带,胡汉通婚。孝文帝以身作则,封大臣李冲女儿为皇后,娶卢、崔、郑、王四大姓女儿为妃,让自己的几个弟弟娶汉族地主女儿为妻,并将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人家。其他鲜卑贵族按门第高低与汉族对等通婚。

6.照抄南齐,改革官制。废除鲜卑族原有的制度,仿照汉制,拟定北魏的官制礼仪、官职名称、法律等政治制度。

7.推崇儒家,兴办汉学。在洛阳城修孔庙,建学宫,征集书籍,倡导书法,闻名后世的"魏碑体"即在此间形成。

迁都及改革对北魏国运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孝文帝为使鲜卑族融入中原,动作非常大,速度非常快,结果就是不分良莠,没有扬弃,几乎实行了全盘汉化,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1.积极影响

首先是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其次,加速北魏政权由部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进程。第三,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中原长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

一是破坏统治阶层利益制衡体系,激化内部矛盾,动摇立国根基。南迁的鲜卑贵族迅速门阀化,与亲近孝文帝的汉族地主一道,拥有极高的特权,成为洛阳新贵,而平城旧贵则被排斥在外,成为庶姓,因而对洛阳门阀制度极为不满,对门阀新贵非常愤恨。

北魏建国根基是在七个鲜卑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实现的,但迁都和改革极大地削弱了相当一部分鲜卑保守势力特别是留守平城旧贵的利益,因而反对抵触者很多。

上至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被定为国姓的贵族穆泰、陆睿等人,下至除拓跋族外的六大部落部分旧贵族,他们在迁都和改革过程中不但自己抗拒,还密谋发动军事政变,甚至就连太子元恂也站在父亲孝文帝的对立面,不赞成迁都,并数度计划返回平城。

孝文帝虽然铁血镇压了政变,并把太子囚禁最终杀死,但却无法弥合这次南迁洛阳集团和留守平城集团的裂痕,更不能消除那些利益受损旧贵族的反抗之心。

这引起了鲜卑上层的严重对立和冲突,洛阳新贵集团和平城旧贵集团呈现公开分裂的趋势,北魏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被从内部削弱了,直到孝文帝去世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摧毁统治阶层活力,滋生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孝文帝不加扬弃地直接仿用门阀士族制度,定姓族,定等级,在选拔官吏时严格按照门阀标准操作,选举"专崇门品","以贵承贵,以贱袭贱",不得逾越。

鲜卑贵族本无文化积淀,他们从形式上迅速向汉族高门转变,但实际上只学到了汉文化的糟粕,丧失了朴素和勇武善战的传统。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效仿其他朝代皇帝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国力,民夫日有万计,耗费日损千金,其他鲜卑贵族上行下效,"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称"恨石崇不见我",互相争豪斗富,同汉族地主一样迅速腐朽堕落下去。

随着胡、汉统治阶级完全合流,阶级压迫呈倍数增加,底层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加之孝文帝连年用兵,兵役和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暴动时有发生。这种消极的汉化,迂腐的儒化,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三是忽略军事改革,轻视北疆防务,埋下兵变隐患。孝文帝主要推行汉文化改革,对军事上的改革比较轻视。"国朝偃武崇文",特别是迁都后,军队缺乏训练。

随从孝文帝内迁的普通宿卫军人被看作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职,他们心有怨言,北魏军队战力大幅降低,致使孝文帝三次南征不胜。

特别是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重南齐,轻北疆,

北方六镇驻军政治地位降低,不再享受以前的优待,洛阳新贵更是排斥守边贵族,视之为仆役。朝廷不断减少六镇经费,加之各镇军官层层苛扣士卒粮饷,致使六镇"戎马甲兵,十分阙八",六镇官兵从上到下怨声载道。

加之洛阳新贵派别林立,互相争权夺位,最终导致六镇流民暴动,原来的坚实后盾成为了刺向北魏政权的最锐利的尖矛,北魏从南迁洛阳后逐步走上覆亡之路。

结束语

总的来说,孝文帝南迁洛阳后融入中原的总体改革思想没有问题,在历史上确实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却因用力过猛,加之精华与糟粕兼收并蓄,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发生,最终成功引发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管齐下,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死后不久就覆灭了。

标签: 孝文帝北魏

更多文章

  • 盘点唐朝最受宠的五位公主,她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晋阳公主,唐朝

    今天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看下唐朝这个朝代,最受皇帝宠爱的公主有哪些?第一个说下唐太宗时期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第2个嫡出公主,由于出生时就身体比较弱,所以皇帝给她起个小名叫兕子,兕是一种小独角犀,十分的凶猛壮硕,皇帝皇后夫妻二人都希望她能像兕一样健康顽强,可以平安长大。况且皇帝给她封号晋

  • 探索大清不出名的战神——图尔格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图尔格,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图尔格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图尔格这个故事吗?图尔格是努尔哈赤手下最有名的大将,很小就跟着努尔哈赤出生入死,也是清太祖手下八大臣之一。由于战功显赫,被赐与和硕公主成亲,后来皇太极继位后,对他更为重用,让他领镶白旗部队与明朝作战。图尔格跟着皇太极,从辽东一路向南打,过大凌

  • 明朝时期名将:李如松生平简介 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时期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李如松骁勇善战,师从徐渭。凭借父荫,起家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屡立战功,迁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升任山

  • 常宁公主是怎么死的?朱棣为什么不敢替她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常宁公主,明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常宁公主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中国古代,阶级等级极其森严,尤其是涉及到王室宗亲,更是丝毫马虎不得,最典型的就是公主与驸马的关系。古代重男轻女,在普通家庭中,女子的地位远不如男子,女子不仅事事都要听从男子,而且男子还

  • 岳飞死后,奸臣秦桧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桧,宋朝

    大家好,说起奸臣秦桧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秦桧,是我国历史上的奸臣之一,为人狡诈,他残害忠良,做下的坏事数不胜数。现如今,岳飞墓前还有他赤身裸体跪地忏悔的铜人,可见他一生犯下的错误是多么的让人唾弃。那么,这样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在害死抗金名将岳飞之后,过得怎么样呢?一路高升,权倾朝野。南宋时期

  • 宋仁宗专宠了十四年的张贵妃,在历史上手段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贵妃,宋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张贵妃,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清平乐》依然在热播中,很多朋友因为张贵妃“恃宠而骄”,对其愤恨不已,甚至不忍心再继续看剧。要说张氏确实有着可怜的身世,其父亲为进士及第,本来好日子就要到来了,不巧的是任命刚下来,在准备去蜀中赴任的时候,死在了开封。她

  • 明代宗朱祁钰到底有多仁慈?并非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祁钰,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代宗朱祁钰到底有多仁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可以让朱祁钰自己选择人生之路怎么走的话,他绝对不会坐到皇帝那个位置。在朱祁钰还没有被人拉到龙椅之前,他是那个社会人群中不是最亮眼出众的其中之一,尽管他姓朱,却没有成为天之骄子的企图心。那个时候的朱祁钰,

  • 历史上的刘贺有多昏庸无道?在位27天就被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贺,汉朝

    历史上的刘贺有多昏庸无道?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刘贺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称“王”了。说起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当刘贺五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不在了,而当时自己的父亲可是昌邑王,逝世之后,这个爵位自然就被刘贺所继承了。果然还是有一个混的比较好的老爸,是一件比较靠谱的

  • 明神宗朱翊钧是个什么样的人?勤奋刻苦终成一代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翊钧,明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明神宗朱翊钧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1572年登基开始做皇帝。在他一开始上朝的时候,由于年龄实在是太小,早上上朝的时候,只能在衣袖里面放上母亲或者辅政大神事先写好的小纸条,一边看,一

  • 万贞儿权力到底有多大?扳倒皇后忤逆太后,害死皇子也没人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贞儿,明朝

    万贞儿权力到底有多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自古以来,关于男人逆袭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亭长发家刘邦,和尚逆袭朱元璋,盐贩子朱温等等。每一个都是令人佩服的励志故事。但是很少有史书记载关于女人逆袭成功的事迹。这次我们就来聊一个女性成功的例子——明朝最牛的小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