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李世民天子不观“起居注”的制度?他是什么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天子不观“起居注”的制度?他是什么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4 更新时间:2024/1/14 16:29:07

唐太宗李世民天子不观“起居注”的制度,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出现较早,具有实录精神的一种史类,是日后修撰帝王实录乃至国史的重要基础史料。

汉魏以迄唐初,史官、史家密书善恶,隐而不宣。孔子作《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可见,孔子作《春秋》,除留给后世史家“春秋笔法”外,还留下“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的自保之策。司马迁《史记》到其死后,“其书稍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史官废置不常,偶遇形势安定,君主明达,史官方可有所作为。这就造成不少起居注均系后世追撰而成,而非当时缮就。而到了北朝末年,随着分裂局面行将结束,统一趋势日渐加强,史官密书善恶、隐而不宣的做法也渐被打破。待到隋文帝统一一南北之后,更是“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进一步压制魏晋以降,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情况,收紧撰修国史的孔道,也为日后唐太宗等人强化集权,进而打破“天子不观起居注”传统做了铺垫。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的褚遂良:“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褚遂良答:“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答:“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唐太宗显然对群臣的答复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帝王观览国史大有益处,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可以追忆前非,以为鉴诫,并一再提出观览起居注的要求,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翌年,唐太宗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房玄龄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唐太宗又说:“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疏谏阻,称“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无奈争拗不过,房玄龄等只得删略国史,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进呈,唐太宗见其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语多微隐”,于是对房玄龄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当然,对其索观起居注的深层原因,臣下也心知肚明,故而才删略国史进呈,并“语多微隐”。唐太宗还借题发挥,明令史官削去浮词,直书玄武门之变,同时却援引“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的典故来为自己不合道统、有悖伦理的行为辩护,暗示史官曲为回护,讳饰掩过,并借此成就一番“无畏于天,无惮于人而不掩”,尊重史官直书善恶之权的“帝德”,其为纾解心底的历史焦虑,可谓煞费苦心。

受唐太宗影响,唐宋君主多对起居注给予莫大关注。唐玄宗初即位,好观书,“尤注意于起居注”,“自先天初至天宝十二年冬季,成七百卷”,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由玄宗兄弟岐王、薛王等轮日载笔而成的起居注新形式———内起居注。唐文宗也曾数次取观起居注。为打破“天子不观起居注”传统,强化帝王对历史叙事的话语权,唐太宗及其后世君主们采用明尊暗降、分而治之的办法,来逐步分化、瓦解史官手中的“史权”,最终实现了从“索观”到“进御”起居注的目的。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宋初年,史馆修撰张佖向宋太宗进言,请置起居院,修左右史之职,得到宋太宗允准,“置起居院于禁中”。事后不久,兼掌起居郎事的梁周翰又进言,请令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从之,“起居注进御,自周翰等始也”。至此,虽其后多有反复,但“天子不观起居注”的传统已基本上被打破。

标签: 唐太宗唐朝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为了延续红妆时代,而选择把皇位传给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武则天,唐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武则天的文章。武则天是一个皇权主义者,她的争夺权力的最主要出发点并不是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当皇帝,而是”我想当皇帝,我要当皇帝,我能当这个皇帝。“在武则天的考虑的传位人选中从来没有太平公主的位置,这一点从武则天对待太平公主的态度中就表现出来,武则天在对儿子们的防范

  •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真的是为了陈圆圆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三桂,明朝

    你真的了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真的是为了陈圆圆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有这样一句诗:“冲冠一怒为红颜”,把吴三柱投降清廷和进攻李自成的起义军说成是因为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把他的爱姬陈圆圆掠为己有。吴伟业把吴李结冤归结于陈圆圆被掠,一是根据史书的记载,二

  • 俞大猷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都在与倭寇做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俞大猷,明朝

    俞大猷,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俞大猷是中国明朝历史上极为出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俞大猷出生于公元1503年,去世于公元1579年,福建泉州人,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虽然俞大猷身上背负了那么多的符号,但俞大猷最值得人称赞的还是他在抗倭方面的贡献。俞

  • “左将军”是个什么官?“左将军”于禁地位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于禁,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左将军于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三国时期,“左将军”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职位,有不少的三国名人,都曾担任过这个职务,比如吕布,刘备。在曹魏的阵营里面,于禁是担任这个职务,虽然他有后面战败投降的情况,但于禁在曹魏内部还是非常有名的,他很早就

  • 刘墉送一桶生姜给乾隆祝寿,背后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墉,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墉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乾隆三十五年,京城与往常别有不同,街上到处都是穿着红衣的太监,他们腰间挂着叮当作响的钱袋子,目光流转在各种售卖宝贝的地方,不论是大颗的珠光宝石,还是珍贵的古物珍器,只要是他们看中的,甭管价钱多少,交付完货钱,

  • 郭嘉身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他是什么身世?出身寒门还是世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郭嘉,三国

    你们知道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到底出身寒门还是世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郭嘉这个人,甚至被很多人拔擢到和诸葛亮一样的高度上来。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说了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无疑让随军出征的各个谋士黯然失色,也表明曹操对郭嘉的重视和信任。有很多人认为,郭

  • 吕布殒命白门楼后女儿就下落不明了 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吕布,三国

    对吕布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在人们的心中,下意识地认为他的儿子女儿也必然是英雄豪杰,至少不会坠了其父威名。然而,三国志和演义关于吕布的子女记载很少,只有一个女儿,还不知道她的母亲是吕布正妻严氏还是貂蝉。吕布为求得袁

  • 朱瞻基跟爷爷朱棣走的那么亲近,为什么会疏远自己的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瞻基,明朝

    朱瞻基跟爷爷朱棣走的那么亲近,为什么会疏远自己的父亲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于是就一些明史爱好者说是自己的儿子朱瞻基为了早日登基,派人将朱高炽毒死。虽然这些可以说是根据一些蛛丝马迹说的阴谋论,但是从史料说明这对父子的感情确实不怎么样,因为明宣

  • 曹魏名臣杨阜,他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阜,曹魏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杨阜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阜在三国演义里,着墨不多,因为罗贯中扬刘贬曹的立场,把杨阜轻描淡写,实际上,以杨阜的智、勇、忠、义、廉、直,即使不能与诸葛亮寺马懿相比,也应该和陈群、顾雍、二张等相比,直说了吧,他应该比大家很崇拜的赵云强。马

  • 幼年就被曹操收养,历史上的曹真有多勇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真,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真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三国演义》里的那个被诸葛亮当猴耍的蠢材——魏国大都督曹真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三国演义》曹真给我的印象就是笨蛋庸材一个,他屡次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损兵折将。在谋略上,他与智多星孔明有天壤之别,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