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敢于直言的东吴重臣张昭

敢于直言的东吴重臣张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54 更新时间:2024/1/7 2:32:59

张昭在东吴群臣中,言辞亢直且有威仪,又是声望素著。早年,在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博览群书,精于《左氏春秋》,曾被州中陈琳称奇,陶谦曾举他为茂才(秀才),因不仕被拘禁,后被好友营救,时值战乱迭起,避难江东。

当时正值孙策江东作战,发现张昭是人才,聘用他为长史(幕僚级官员,又称别驾)、抚军中郎将,文武诸事均予委任。孙策曾升堂拜母,可见对张昭倚重。建安五年(200年),孙策病重时,曾将孙权托付于他,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又一次突显出张昭的地位。

五月,孙策病故,孙权哀痛之际,张昭却说“况今奸宄竟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并要孙权易服,亲扶上马,巡视诸军。张昭的带头,对稳定大局与孙权的威望,起到关键性地作用。

张昭在孙权执政时间,前后达三十七年,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他从政期间,主要概括有四个方面。

第一,规劝孙权行为,张昭比孙权大二十五岁,又负有孙策嘱托,出语严厉,规劝中颇带教导,本传中记有两件事:一是孙权爱好狩猎,一次在射虎时,猛虎扑至马前,孙权奋力博击。张昭对他这种鲁莽行为很担心,事后严肃地说,“夫为人君者,谓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连忙向张昭认错说“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从此再狩猎时,孙权引以为戒。还有,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钓台,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以至泼水洒向群下,并说:“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颜避席,孙权叫回张昭说,“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张昭却说“昔纣为糟丘(指酿酒处)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孙权顿觉醒悟,因此罢酒。

第二,维护孙权的威严,张昭常常据理辩争,切中要害。魏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曹丕派使者邢贞封孙权为吴王,邢贞入宫门不下车,显示大国之威。这时张昭凌言相对:“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张昭的针锋相对,邢贞随即下车,拜张昭为绥远将军。

魏青龙元年(233年)二月,辽东公孙渊,背魏归降东吴,孙权封他为燕王,并准备派张弥、许晏携重礼,去辽东见公孙渊。此时,张昭进言说“渊背魏拒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志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为此,孙权感到丢面子,以至手握刀柄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以太后托孤之嘱,提醒孙权。事后,仍未能阻止他派遣使者,为此,引出张昭“屯门”称病不朝。十二月,公孙渊果然投魏,并杀张、许二人,孙权这才向张昭认错。

第三,张昭治内的才干,在辅佐孙权期间,据裴松之引证的《吴书》记载,“及昭辅权,馁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贼起,昭讨平之。”裴注这条虽然简略,可见张昭从治理百姓着手,到领幕府事足食足兵,足见他负有全局的重任。仅裴注这一条,比其本传其他诸事,尤显得重要,张昭在东吴的作用,可见一斑。

第四,关于在赤壁战前的主降一节,也是他敏感之处。张昭本传引裴注,他的当初主张是,“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张昭的这个作法,明显是修正了孙策临终所嘱:“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而孙权当初所报有的,“孤承父兄之业,思有桓文之功。”很可能就受到张昭的影响。张昭对鲁肃先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而后据长江所极,建立帝王之业,并不热衷,并一直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

建安十三年(219年)八月,曹操兵不血刃占据荆州,大军压境,东吴内部的主降派非常活跃。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淹有其地,刘表治水军,孟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还有,曹操十月致书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余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矛头显然是指向刘备。这也给主降派一种侥幸的错觉,他们以为劝降孙权,吴地就会化干戈为玉帛。这样,包括张昭一批人的这些议者,当时已形成主降思潮。以张昭的身份,自然在主降上,难辞其咎。

张昭主降,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对曹操驾空帝权自成体系,看不深透;对孙权采纳的鲁肃建议,自立一方持有怀疑。当时由于曹操弄权,诸侯拥兵扩张,天下已成逐鹿之势,这正是乱世之像,张昭一厢情愿地以常理出发,“上藩汉室,下保民物”事实上已行不通。乱世法则,就是诉诸武力相互吞并,很难有自保的道路。张昭以他的想当然,末免是书生气!这也许与他读书多,不注重实践有关。在强敌压境,张昭以畏惧而妥协,主降是不奇怪的。

赤壁之战,挫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这对张昭的主降派,也是当头一棒,张昭在震撼之余,必有所悟。而孙权对张昭也并非因此而轻视,不久孙权攻合肥,同时命事张昭征讨匡琦,接着又用他督领诸将,攻破豫章(今江西南昌)的率周凤等,表明了孙权的态度。

还有,有关张昭主降一事,在其本传正文中不见记载,只有裴注引证《江表传》中,孙权称帝后大宴群臣时,颇似调侃地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也说明主次问题。至于说,后来两次提名他为丞相人选,孙权不同意,主要还如孙权所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可见与张昭议事,他的严肃神态,让孙权感到不自在。

在《三国演义》中,对张昭的主降,却宣染成入木三分,明显地矮化了张昭。演义第四十三回、四十四回,是张昭鼓吹主降的重头戏,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历史上不存在这一场景)前后,到张昭急于说服周瑜,已将他的投降意图,瞄绘得淋漓尽致。历史上议者所云,到演义中成了张昭的独白。而哪些议者反为陪衬,演义在刻画典型人物上,张昭是艺术形象的成功。但在历史上,张昭却被小说的嫁接与剪裁,改变了不少的真实。

总结张昭的四点,将他的一念之差,与其多年中政绩相比,应该说正面作用是明显的,张昭在东吴,依然是一名重臣。

更多文章

  • 张士诚的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

    总评: 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作为非红军系统的

  • 史上最冤李鸿章:生前背黑锅 死后被拖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

    很奇怪的是,中国民众可以很轻易地原谅执政者本人,却很难原谅给执政者充当帮办的人。比如赵构与秦桧,民众更多的把唾沫奉送给了后者,用脚后跟想想就知道,如果没有赵构的授意与支撑,秦桧哪有那么大的能量与胆量?再比如慈禧与李鸿章,老太后为了自己高兴,拿整个大清江山做自己的陪葬,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卖国的

  • 历代名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陈普:“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宋高宗:“

  • 谁是曹操一生最为倚仗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仁,曹操,名将

    曹操手下名将极多,一方面和曹操豁达的人格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曹操一统天下的远大理想深深的激励了手下人。在曹操手下,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作战勇敢,讲究章法,总能得到重用。即使如张辽、张郃、高览之流的降将,也受到曹操的重用,为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不过,要说曹操手写第一流的名将,还得曹仁莫属。笔

  • 背负骂名四百年 吴三桂最爱的居然不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三桂

    吴三桂和陈圆圆,传奇爱情动人心,吴哥爱美人不爱江山,陈妹爱英雄不屈逆贼。事实证明,吴三桂最爱的是: 权、利。陈圆圆最多只是排第三,不信请往下看:一、没有得到一个利字,必须使用一个狠字故事从吴三桂守宁远说起。清军绕过宁远,打下三座城池,宁远就成了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失去战略意义,后来,他就搬家到山海关,

  • 苏秦张仪的老师是谁 苏秦和张仪谁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秦,张仪

    苏秦张仪起初在一个师傅门下学习,后来学成下山图谋大业。苏秦张仪同为纵横家,但一个主张合纵,一个主张连横,师出同门的苏秦和张仪到底谁更厉害呢?苏秦张仪师出同门,而且都在军事谋略上有非常高深的想法和计策,苏秦和张仪都是纵横家,但是苏秦却主张合纵,张仪却主张连横。两个人其实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学习的都是同样

  • 信陵君魏无忌是谁魏无忌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无忌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因为其封地在信陵,所以后人便称其为信陵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那么这个信陵君是个什么样人,又有何作为呢?战国有四个贤能之人,而信陵君魏无忌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既然有这样的称号,信陵君魏无忌必定有过人之处。那么信陵君的长处在哪里呢?

  • 三国时祸从口出的怀才狂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怀才狂士,廖立

    “祸从口出”,说的就是一些人因为不会说话,所以给自己招致祸事,最终可能还引来了杀生之祸。尤其是在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皇帝面前都会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但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因为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对于人才的争夺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 梁山之首宋江为何选择向朝廷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江

    宋江是水泊梁山诸多好汉的老大,宋江为人颇有侠气,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后来反上梁山之后更是带着梁山连战连胜,最后被朝廷招安,惨死在了奸臣手中。那么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呢?宋江是《水浒》中的重要角色,是梁山好汉的头头,在他的带领下,梁山好汉连连击败朝廷,逼得朝廷不得不招安,而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宋江也

  • 皇太极一出生就取这么霸气的名字?皇太极名字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太极,皇太极名字由来

    皇太极,史称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继承了后金的汗位后,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皇太极生于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于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