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杨贵妃死因之谜:其是否死里逃生到日本?

揭秘杨贵妃死因之谜:其是否死里逃生到日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10 更新时间:2024/1/8 10:59:58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段诗句。《长恨歌》一诗在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着实令许多人如醉如痴,更令许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诗句而断言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有的媒体也刊登出一篇题为《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的文章,用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调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杨贵妃在马嵬坡之变后死里逃生往日本的故事,并说杨贵妃逃到日本后,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这样的“传人”。

难道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然而历史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历史上的《新唐书》、《旧唐书》均有杨贵妃传可以说明事情的真相。

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做了七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唐玄宗会结成夫妻。杨玉环自小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从蜀州到了河南,不仅使杨玉环再次享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同时也使她的命运出现了一次转机。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此时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十七岁。在寿王府中,杨玉环不仅习文识字,而且学会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小有名声的才女。转眼间到了天宝四年,即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年农历三月三的中和节,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全都外出踏青。踏青者中最为活跃的可能要数那些平日里难得有机会出门逛街的年轻女子了。杜甫诗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这样的盛会。这一年的中和节,唐玄宗一时兴起,换了微服便衣,带了几个贴身内侍,来到长安城外的曲江之畔。

突然,玄宗皇帝觉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里,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妙佳人。随行的太监高力士便告诉唐玄宗这个女子便是是寿王妃。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伦理规范,即使身为天之骄子,唐玄宗也不敢公然娶儿媳为妻。深知皇上心思的高力士便和宰相李林甫商议了一个绝妙的“曲线纳妃”办法,就是先度寿王妃杨玉环为女道士。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授意下,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自请出家为女道士,法号太真。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不久,唐玄宗就把杨玉环接进宫去,令她重返红尘,与自己结成“夫妻”。他还亲自下令,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杨玉环当上了皇贵妃以后,杨氏家族也都跟着沾了光。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而族兄杨钊则为金吾兵曹参军。

唐玄宗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此时,杨氏一门的权势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

公元755年11月,“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诈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发兵二十万人,反于范阳。同年12月,安禄山兵渡黄河,进逼陈留,太守出降,继而,安禄山又攻陷荥阳和东都洛阳。不久,潼关失守,使大唐王朝的京城长安顿失门户,朝野上下无不大惊失色。

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杨国忠提议,唐玄宗皇帝决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军锋芒。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不久,唐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拥有贵妃之尊的杨玉环没有想到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唐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

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新唐书·后妃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唐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不难看出,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杨玉环被缢死的经过。而这一经过在宋朝翰林侍读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中则记载的更为详细明白: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唐玄宗还命陈玄礼等人验尸。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绝世美人就这样的死去。他们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的故事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还有的故事说的就是杨玉环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逃往了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乍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想之后却就感到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为三十八岁。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后妃传》中的另一段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这段记载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其一,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其二,改葬一事因“将士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其三,“中使”掘开了杨贵妃的坟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等物件,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其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使”掘墓后,发现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也就是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为“肌肤已坏”或者“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既然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即便杨玉环能在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可能“繁衍生息”,有什么后代!

其实,杨玉环十七岁出嫁,三十八岁身亡,二十一年间,她先后嫁过两个男人,但却没有为他们生下过一男半女,如果说杨玉环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已过花甲、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话,那么,她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可是“正当年”的大唐皇子,而且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可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既然杨玉环无生育能力,那么怎么可能有日本的后代?这也就是说那篇题为《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的文章,不是纯属哗众取宠的无端捏造,就是配合某些事件的刻意炒作?后来据说那篇题为《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代》文章的发表,主要是“为了配合《唐明皇》一剧的播出造点舆论”。

标签: 杨贵妃日本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为什么说多尔衮是一个不能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多尔衮

    谈到多尔衮,人们无疑是从“蓝脸的多尔衮盗御马”这句歌词,或是《孝庄秘史》这两个艺术作品中知道这个人的,那么历史上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

  • 解密:汉武帝为何将初恋情人陈阿娇囚禁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彻,汉武帝,陈皇后,

    “金屋藏娇”,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成语故事。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景帝的儿子胶东王刘彻4岁时,非常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当众立下志愿:“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意思是说:如果能得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来,汉景帝去世后,16岁的刘彻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马

  • 管仲:“经济国有化”和军事改革奠定了齐国的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齐国,管仲

    齐桓公之所以选择管仲,历史上的记载,是因为他的重臣鲍叔牙的劝谏,而鲍叔牙劝说中,最打动齐桓公的,却只有一句话:“大王要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就足够了,要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对于志在天下的齐桓公来说,原本不想用的管仲,就成了不得不用。齐桓公不得不用管仲,原因很简单,齐国要想称霸,国家的地理条件和经

  • 李自成:他灭亡了一个朝代 却只做了42天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李自成,闯王,杨嗣昌,皇太极

    杨嗣昌是崇祯三年招抚陕西失败的杨鹤的儿子,他的缺点很多,比如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功勋卓著的明朝大帅卢象升就是被他害死,擒杀高迎祥的孙传庭,因忍受不了他的诬陷,竟气到耳朵失聪。但这人却有一个优点---战略眼光卓越。他看出了先前明朝绞杀农民军的最大漏洞:各省政令不通,不能协调一致,作战各自为战,且私心甚

  • 晚清最后的汉臣左宗棠 连俄国人都害怕的雄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俄国,左宗棠

    “光绪十一年7月27日清晨,七十四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尤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这个汉人确实太强硬,太血性,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甚至在中法战争之时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胜固当战,败亦当战!”但

  • 40字看懂天下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曾国藩,清朝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曾国藩应该算一个。能选贤任能,可以说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察人本质的眼力。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流传甚广的曾国藩八句相人口诀,可以说是曾国藩对相人

  • 洪秀全如何选嫔妃?手段粗暴还以虐待嫔妃为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太平天国,洪秀全

    洪秀全被一些历史学家吹捧为“农民起义领袖”,炳哥真心认为这个褒扬性的称号送给他不甚合适。今天,从一个侧面——洪秀全的私生活方面,来说说为什么他当不起这个褒奖。清朝平定太平天国后,“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他在供词中透露,洪秀全去世时,有88个嫔妃。这个数量要比清朝任何一个皇帝都多。与洪秀全同时的咸丰皇

  • 揭秘:一代名将哥舒翰为何“变节”背叛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哥舒翰,安禄山,安史之乱

    哥舒翰(?-757年),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 ,唐朝名将。大帐内,志得意满的安禄山轻蔑的对哥舒翰说:“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哥舒翰脑海翻腾:他壮年时被提拔于行伍之间,一生为大唐经营西北,每战必克,未尝一败。而不久前,自己被迫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关与叛军交战,全军覆没,声名扫地。更

  • 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是谁?竟然是"高冷帝"嘉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明朝皇帝,嘉靖,朱厚熜

    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是嘉靖。傻子做不了皇帝,即使做了皇帝,也是傀儡;聪明人也做不了皇帝,历史上聪明人多了去了,可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能够做好皇帝,并且把手下大臣当枪使,还经常不理朝政的皇帝,怕除了嘉靖,历史上没有第二个皇帝。按理说嘉靖是不能做皇帝的,因为他的父亲才是藩王。嘉靖是年号,他的真实名字

  • 北魏名将杨大眼 原来是中国“第一飞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大眼,北魏名将,名将

    北魏名将杨大眼 原来是中国“第一飞人”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省陇南市)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擅长奔跑,勇猛善战,因眼睛大,而被称为“大眼”,敌人都非常怕他,南朝人传说其“眼如车轮”。杨大眼跟从孝文帝征战,军功显赫,被封为直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