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不是已经识破空城计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攻城

司马懿不是已经识破空城计了吗 司马懿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攻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36 更新时间:2024/1/15 3:49:41

你真的了解司马懿撤军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空城计大家都很熟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在第95回。话说曹操派司马懿率兵出击蜀汉街亭,这边诸葛亮派去镇守的是马谡,马谡失守了,司马懿乘胜追击,一路攻到了西城。诸葛亮在西城,此时城内说兵力空虚多太客气了,是根本就没有兵,身边就一些随从人员。眼看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定了定神,开始了他的神操作。

诸葛亮先实交代下去:魏兵到了的时候,都不要乱动,我自有办法。手下的人将信将疑,也都不敢动了。给诸葛亮一个特写吧,他身披鹤氅,大概是用鹤的羽毛做的披风之类的吧,头上戴着头巾,手上摇着一把羽毛扇,站在城楼上,微风拂来,好一位翩翩公子!

好了,回到战争情境吧。诸葛亮让两个小童抬了把古琴,放在城楼上,再点上一炷香,然后他便坐下,悠然自得地抚琴。琴声时而高昂,时而悠扬,时而柔美,几曲弹下来,诸葛亮闭目晃头,似乎陶醉了,仿佛根本就没有敌军逼近这回事儿,城门大开着。

司马懿的大军到达西城,司马懿一看城楼上是这等情境,一时间也懵了,什么情况?诸葛亮这是搞的什么,难不成城内有大军等着我,诸葛亮这是在诱我入城,然后伏击我?司马懿一贯多疑,这会儿更是不敢乱动。

司马懿的儿子见状,提出要带上一小股部队,进城一探虚实,如果诸葛亮真的有埋伏,再跑也来得及。司马懿思考了一下,没有同意,下令撤军!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诸葛亮的这个神操作,被后人广为流传,大家都在狂赞诸葛亮,说他聪明到近乎成妖!但对司马懿的举动却十分不解,毕竟,如果按照司马懿儿子所说的那样,派出一小部分兵力进城探探虚实,才是最好的决策吧。那么司马懿撤军究竟是不是他决策失误呢?

诸葛亮堪称神人,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司马懿就真的比诸葛亮差吗?在历史上,司马懿可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并且司马家可不单单是以谋臣的身份赢的,而是最终赢得了天下,建立了司马家族的王朝。这么看来司马懿的智商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个简单而干脆的撤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多看看其他关于三国这段时期的书,或者影视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设定有些太过单薄了,当然这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而做的设定,无可厚非。综合各种史料,后人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慢慢在变高。诸葛亮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司马懿的光芒被掩盖了。

既然司马懿的才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那他怎么还会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司马懿撤军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空城计只对司马懿用。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后人对诸葛亮这句话的解读,大部分都认为是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知道司马懿多疑,不会贸然行动。

但这个解读其实是有破绽的,司马懿多疑没错,但司马懿的儿子提出解决方案了,这个方案完全可行,但司马懿没有采纳,坚持撤军。空城计自然高明,但司马懿的扭头就走也很玄妙,这两个人是在隔空神交,用脑电波开了个会然后达成共识了吗?

是的,可以这么说,空城计之所以能够退兵,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一种达到神仙境界的默契。这种默契,不说破的话只有他们哥俩能懂了。司马懿没有带走这个秘密,他临死前跟儿子司马昭说了其中的道理。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对手诸葛亮的存在。

蜀汉基本上靠诸葛亮撑着,如果诸葛亮升天了,蜀汉自然一击即溃,魏国轻而易举就能拿下蜀汉。没有蜀汉,没有诸葛亮需要对抗的时候,司马家族对曹魏政权还有用吗?甚至,曹家会视司马家为最大的敌人,到时候司马家的下场就惨了。

这个剖析是在是太扎心了,但这就是现实。曹操曾经对自己的后代交代过的:司马家的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看看,曹魏重用司马家族只不过是要利用他们而已,就像利用一个物件一样,没用了的话就丢了,有害的话就摔碎!无情最是帝王家!

史记里有记载:飞鸟打光了,弓箭就被束之高阁了;兔子死光了,猎狗也就被杀了煮了吃了。这里的意思很简单,打光鸟和兔子之后,弓箭和猎狗对主人而言就没有用了。用在人和人之间也完全一样,帮别人解决完事情之后,就没用了。

这个道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自然也知道,他更加相信司马懿知道他的知道!试想,如果司马懿没有明白诸葛亮的这一层意思,真的把西城攻下来了,那么,先死的是诸葛亮,司马懿的死也不过就是迟一点罢了。

总结:一个站在城楼上,衣袂飘飘,琴声悠扬;一个骑马立于城下,背后是十五万大军整装待发。在短短的对峙的时间里,他们两位的心思转了至少有上千回了吧,然后电光一闪,频道对上了,司马懿大手一挥:撤军。

标签: 司马懿三国

更多文章

  • 司马家族掌权后,曹魏经历过几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魏末代皇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魏末代皇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从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大权就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上了,那么一直到司马炎称帝之前,曹魏经历了几个皇帝,他们命运怎么样。今天我们来看看曹家这几个末代皇帝。一、曹芳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睿养子

  • 明朝官员张紞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紞,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官员张紞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靖难之役到了最后阶段,燕王朱棣的大军来到南京城外。建文帝朱允炆本以为只要死守城门,等南方的援军到来时,还有希望打败朱棣。没想到,六月十七日,李景隆和朱橞在私自打开了金川门,北军如潮水一般

  • 吴璘这位南宋名将,为何能占据一方并拥兵数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璘,南宋

    1141年四月,宋高宗赵构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召到临安,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了三人的兵权。不过,宋高宗却仍然没有放过岳飞,将其害死。然而,当时有一位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将领,非但没有被夺取兵权,反而依然占据一方,拥兵数十年的时间,最后得以善终,那么这位名将到底是谁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

  • 魏国大长公主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国的大长公主,宋朝

    你们知道魏国大长公主的历史原型是谁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观看《清平乐》影视剧中,很多的观众对影视剧的大长公主有很多的疑惑,为什么她只是一个公主却有如此大的微信?为什么她会是国朝女子中的典范?为什么百姓对她十分爱戴?虽然在影视剧中她的戏份很少但是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随着《清平乐

  • 吕不韦对两代秦王有恩 吕不韦最后为什么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吕不韦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秦国和吕不韦,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吕不韦确实是有恩于两代秦王,一个是秦庄襄王,一个是秦始皇。没有吕不韦推赢异人上位,就不会有庄襄王,那公子政肯定继续落魄邯郸,当然也不会有机会登上王位灭六国而称始皇帝了。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商人,他

  • 朱权作为靖难之役的最大帮手,他为何却有着悲惨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权,靖难之役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网络上明朝粉丝们很喜欢用这句话来美化明朝,殊不知太祖高皇帝最初的设想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元璋不放心将边境悉数交给大臣管理,又害怕出现西汉七国之乱,因此一面让自己的儿子率军镇守边疆,另一面则不给

  • 历史上刘备都有哪些气急败坏的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蜀汉

    刘备这个人在当时名声挺好的,可以说是仁义的典范,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自觉自愿地追随他。不过,刘备一生打仗是胜得少败得多,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面对失败和意外打击,人难免都会有个心情糟糕的时候,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刘备也不例外。且看刘备都有哪些气急败坏的时刻?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

  • 钮钴禄氏嫁给雍正以后,她如何成清朝最有福气的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钮钴禄氏,雍正

    我们很少看到有哪个后宫的女人,可以活到八九十岁,可以活到个七十岁就是不错的了,而且后宫纷争不断,稍不注意就丢掉了小命。而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却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她是清朝最有福气的皇太后。当时钮钴禄氏嫁给雍正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分,说白了,她的地位和一个通房丫鬟差不多。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

  • 吕蒙从草根到威震蜀魏,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蒙,三国

    你们知道东吴名将吕蒙如何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东吴四大都督中,周瑜、鲁肃、陆逊都出自士族大家,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鲁肃虽家道中落但也还是腰缠万贯,家底雄厚;陆逊家族为江东大族,族中长辈也有出来做官的。然而只有吕蒙没有任何

  •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做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年羹尧,清朝

    年羹尧清朝名将,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年羹尧犯的第一个错是在西北平叛时得罪人太多,从各省要钱,各省系勒裤腰带,他却铺张浪费。不请旨直接免职一品大员,并处死各省送粮来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