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官员岳起被评“实政救世” :曾大力提倡节俭

清代官员岳起被评“实政救世” :曾大力提倡节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53 更新时间:2024/1/14 0:43:18

那几年,江浙两省官员的小日子可不好过,一伸手,必被捉。

嘉庆四年,一代巨贪和珅伏法,抄家发现,其财之厚旷古绝今。朝野额手称庆之余,也出现了种种“救世”之声。

为何要“救世”?和珅控制朝政十余年,致使腐败横行、吏无官德、廉耻失尽;这种堕落风气也直接波及到民间,使得整个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清王朝亟需扭转乾坤。装老年痴呆好多年的刘墉,忽然“轻健如故,双眸炯然”,提出了“革漕弊以匡政”的主张;而那位时常犯二的大学士董诰也忽然聪明了许多,悍然提出“循法以救正”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年,那位假装落水生病以躲避政敌七年之久的岳起,也忽然病愈出院,起复为江苏巡抚。

岳起,原本并不姓岳,他是满洲镶白旗人,鄂济氏,学历不高,举人出身。和刘墉、董诰等人的救世主张所不同的是,岳起的主张似乎更为全面且到位,每一件事儿都能落到实处。他在江苏乃至总督两江期间,主要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抓吏治。他在奏疏中指出,吏治之弊,在于“无处不以贿为通融”;解决之道,“除弊当绝其源”。为此,他首先拿常州知府胡观澜和盐政徵瑞的长随高柏林开刀,将他们互相勾结“派捐修葺江阴广福寺”一案办成了铁案,除罢官之外,还将所耗捐费二万余串作为罚金,责成二人分偿。以此警示官员,百姓是不可以随便搜刮的,想巧立名目谋利益谋政绩,那是自毁前程。

他还想了一招更绝的,将地方财政结余全部上缴国库。此招堪称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杜绝了贪污挪用之弊。清代两江是赋税重地,地方上油水颇多,各地官员削尖了脑袋也要谋江浙之缺,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岳起是个明白人,一点也不给这些财迷官员留空子,本该分给总督的扬州超额关税,他一分不要,全部解送京城,还下令革除这一陋习。一把手做了表率,属官们还有啥可说的?反正衙门小金库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于是乎,大小官员“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那几年,江浙两省官员的小日子可不好过,一伸手,必被捉。比如丹徒知县黎诞搞虚假政绩,被岳起劾罢之;工部派驻江南河道的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河工血汗钱,吏员莫澐在任所开小卖铺,运货囤积,牟取暴利等,都被岳起绳之以法。所谓风清才能气正,普通民众虽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官风的变化,他们还是能感知且能被感染的,所以,吏治是救世之本。

二是禁奢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清代自建立之初也曾大力去奢从俭,然而,乾隆中期起,皇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和珅“穷奢极侈,以珠佐食”。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督抚司道畏其倾陷,不得不辇货权门,结为奥援”;再加上旗人逐渐丧失了关外淳朴之风,也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整日提笼架鸟,出入戏园,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波及至整个社会,奢靡之风也是刮得呼呼的响。史载,当时许多富豪之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岳起赴任江苏之后,通过身体力行、政府号召以及出台法规等措施,大力提倡节俭,希望扭转这种风气。

身为封疆大吏,他只有几个仆人,出行时连侍卫也不带,更别说肃静、回避等仪仗了;对于下属,他作了严厉要求,“无事不许宴宾演剧”,敢犯者,一经发现,绝不宽纵;官方严打“腐败文化”,民间也得跟上,他又下令,“禁游船声伎”。江苏巡抚治所在苏州,大概其苏州河上的莺莺燕燕一时都鸟兽散了。史家赞曰“吴下奢俗为之一变”,当是实情。然则第二年岳起升为两江总督,治所移至南京。可想而知,秦淮河畔这个“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估计也得萧瑟如秋,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我们不能装不知道。

岳起的努力,效果是显然的。《清史稿》在评语中赞扬他“清操实政为(嘉庆朝)之冠”,因此,我个人称之为“实政救世”。

他在人格模式上树立了君子之范,同时又在理想追求上作了事功统一的实践。二者相结合,十分可贵!遗憾的是为时太短了,嘉庆八年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不久遂卒,其“实政救世”思想亦戛然而止。嘉庆之后及道咸两朝,官员依旧贪腐、世风依旧奢侈,清廉如林则徐曾国藩者,也不能免俗。

顺便交代一下,曾国藩曾极力主张并实践道德救世,然不行实政,岂非梦呓?官员重道德讲操守,固可归纳为立志做君子、修身除恶欲等等的美德,若能以力行始终,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移习易俗,修补社会之功效。但是,正如独木难成林一样,个人的道德影响力其实是有限的。岳起曾在奉天任府尹,由于前官贪黩,他去了之后,将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这种“清操”可用洁癖来形容,但是结果呢?——为奉天将军所不容。

对于一个社会生活全面腐败堕落的国度,不实实在在改良“土壤”,救世只怕是一句空话。岳起未竟之事业,后人尤应鉴之、担之并践行之!

标签: 清朝官员岳起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匡胤,赵光义,宋朝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

  •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样打败陈友谅的?朱元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陈友谅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又是怎么消灭张士诚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明朝,陈友谅,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

  • 朱棣的早年经历是怎么样的?朱棣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明朝

    少年经历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

  • 汉成帝刘骜是怎样的皇帝?汉成帝刘骜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成帝,刘骜,汉朝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刘奭去世,六月,皇太子刘骜继承皇位,是为汉成帝,刘骜的亲生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也正是从那一天起,外戚王氏家族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为后来的王莽乱国埋下了伏笔。刘骜生活荒淫,先是专宠少年结发妻子许皇后,许后专宠20年,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不久都早夭折,之后宠爱班婕妤

  • 汉成帝刘骜的母亲王政君简介 王氏发迹史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成帝,刘骜,汉朝,王政君

    王氏的兴衰离不开这个家族的王政君,王政君是战国田齐旧贵族的后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齐国灭亡,王族式微,秦亡,其先祖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田安失国之后,齐地的人就称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为“王家”,从此,他家的姓氏就由“田”改为“王”。武帝时期,王政君的祖父王贺曾任直衣绣使,后被免职,由原籍东平陵(

  • 长孙无忌担任宰相后是怎样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唐朝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

  •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怎样的皇帝?高洋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齐,高洋,皇帝,南北朝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出生时有异兆,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

  • 揭秘:乾隆皇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嘉庆帝永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嘉庆,皇帝,清朝

    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嘉庆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

  • “昏君”隋炀帝其实大有作为 将青海纳入中国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隋炀帝,国家,

    隋炀帝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中国的皇帝中是少见的。平陈一统,二巡突厥,破吐谷浑,经略西域,开拓台湾,三征辽东,又遣使波斯、南洋诸国和日本。有的古代史家称赞他的武功“过于秦、汉远矣”。今天重新评价隋炀帝,有的学者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结束南北对峙实现中国再次统一开皇八年(5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