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的忠诚与智慧 为何换来的只是猜忌与杀害?

韩信的忠诚与智慧 为何换来的只是猜忌与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803 更新时间:2024/1/8 16:33:36

韩信可以说是刘邦取得天下的第一功臣。在楚汉战争后期,韩信因为感激知遇之恩,放弃了独立的最佳时机,也把自己的生死,完全放在了刘邦的手掌心。

但看来韩信的热脸是贴在了刘邦的冷屁股上,刘邦并不体谅韩信对大汉事业的忠心耿耿,而且到了极不放心的地步。

刘邦的屁股之所以冷,是因为他的屁股坐在领导的位子上。

楚汉战争刚结束,某个凌晨,韩信还在做春秋大梦呢,刘邦已经悄悄地进村了,在韩信的指挥部里一坐,把印符揣在了自己兜里,就开始发号施令,等到韩信来拜见,他的部队已经收归中央了。

刘邦的夺军行为,不是第一次。韩信本无野心,对刘邦的夺军行为也没什么怨言,更何况刘邦马上就封他为楚王,定都下邳。

昔日的蹭饭郎,今日的诸侯王,韩信衣锦归故里,大概是心满意足的,所以心情也不错,给了老大娘1000黄金,报答了昔日恩情。那个亭长,给了100铜钱说:“可惜你有始无终!”这亭长回家之后,自然抱怨老婆,可是已经追悔莫及。至于那个曾经羞辱他的泼皮,韩信不但不杀,而且提拔他做了公务员,韩信宅心仁厚,确如后人评价:“厚而不黑!”意思是脸皮很厚,可是心不够狠!

公元前201年冬天,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问部下,部下言论一致:“马上发兵,活埋了这小子!”韩信的火箭式提拔确实得罪了许多人,没有一个人、一个字为韩信辩护,可见嫉妒的力量是如此可怕!

刘邦和陈平商量了一下,硬来恐怕打不过韩信,还是要来阴谋。于是发出通知说要到云梦泽风景区旅游观光,云梦泽属于楚国,韩信当然要来迎接。但如今是冬天,不是旅游的好季节,皇帝突然要来,显然另有图谋。韩信不做贼,心里也发虚,砍了在楚国避难的老朋友钟离昧的头,去见皇帝,结果当场就让皇帝给拿下,十几个御前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空有盖世谋略,却只能束手就擒。

成了阶下囚的韩信叹息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天下第一谋略家如此容易就被拿下,刘邦很有点成就感,但他也明白韩信谋反一说纯系虚构。所以刘邦回到洛阳就释放了韩信,当然楚王当不了了,给你个淮阴侯做做吧!也没有实际的领地,实际上是软禁在京城了。

至于楚地,刘邦就分给了自己的亲戚们。

韩信从此就在京城闲住,跟樊哙、周勃灌婴这些人平起平坐。不过瘦骆驼也比马大,樊哙等人对韩信还是有点敬畏,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迎送,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韩信离开樊家,对手下人说:“没想到我这辈子居然跟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了一块!”(这里韩信有点不知死活了,人家已经架起锅,煮好汤,就等你下锅了,你还在骄傲自大得罪人!)

在被软禁期间,韩信与张良一起搞军事理论研究,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并且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一代将星和天才智囊相聚,应该有精彩火花,然而史书一字不记。其实当时张良先生完全洞察时势,假托修仙,避开是非,若能点醒韩信,或许能保全他的性命。

但是韩信的悲剧情节却在继续发展,他的老部下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郡守,韩信居然唆使陈豨谋反。不过这件事很可疑,史书记载说韩信是和陈豨说了些悄悄话,陈豨不久就反了。但既然是悄悄话,陈豨后来死无对证,韩信自己不说,内容又是何人揭发来?

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请了病假。第二年春天,正月,刘邦还没回来,皇后吕雉管事,有个人自称是韩信门客的弟弟,举报韩信与陈豨勾结,计划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奴隶,策应陈豨方面。这件事就更可疑了,韩信手握重兵时不谋反,当了人质反而要谋反,而且是领着一群囚犯和奴隶造反,以韩信的智商,能干这蠢事?史书记载说韩信与这位门客有矛盾,因此门客的弟弟前去揭发,可见是私人恩怨成为了当权者杀人的借口。

于是萧何上门来告诉韩信,说皇帝在前线大获全胜,邀请韩信一起入宫庆贺。韩信一进宫门,就让大内高手捆缚起来,这回遇到的角色可比刘邦狠,一声令下就诛灭了韩信三族,他本人则是死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

韩信临死前叹息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蒯通曾劝他谋反,但是韩信拒绝,结果一代智将死于女子之手,韩信也只好怪老天爷了!

刘邦回来,听说韩信被杀,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这五个字确实写出了老刘的心情。刘邦对韩信,确实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譬如荥阳战局最危急的时刻,刘邦正指望韩信来救,韩信却派了使者请求刘邦封他做代理齐王,这不是要挟么?但刘邦无法抹灭韩信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巨大功劳,这也就是刘邦一直难以对韩信下死手的缘故。

李绅写下《却过淮阴吊韩信庙》,归因于韩信“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刘禹锡则指出韩信立下盖世功勋又赤胆忠心,他的死令后人心寒。“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咏韩信诗则属这一首:“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作者为谁?袁祟焕。

标签: 韩信汉朝刘邦

更多文章

  • 赵子龙是“武神”吗?其实他没有传说的那么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赵云

    近日,湖南卫视出了部电视剧叫《武神赵子龙》。看到这个题目我顿时一惊,赵云是厉害,但是距离武神这个称号还是远了很多吧!我们对于一个武将的战斗力进行评价, 通常会以他与别的高手的战例作为参考。然而不幸的是,赵云几乎没有和三国顶尖高手交战的记录。唯一的一次是在他刚刚投奔公孙瓒的时候,也是赵云第一次出场。《

  • 春秋最早的霸主居然是郑庄公 把天子的联军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郑庄公,春秋战国

    说起春秋霸主,我们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如下字眼,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春秋最早的一个霸主是郑庄公,虽然他只是一个小霸主。郑国这个国家建立的比较迟,在周宣王的时候,郑庄公的爷爷因为征战有功,就被封赏了一块土地建立了郑国。而后郑国一直和周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他们家几代人,除了担任郑国国

  • 覆灭大秦王朝的主谋赵高:不是宦官而是全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朝,赵高,宦官

    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宦阉,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不实的成见一直

  • 马超是蜀汉政权的大将 但7年内一直被刘备压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马超,刘备,三国

    首先需要说一下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很多人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误认为这是历史事实。最出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脍炙人口,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但是这部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由于封建王朝的影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存在着严重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其实那是根据当时的畸形传

  • 1000多年来诸葛亮这个人 为什么被人们所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三国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刻画了很多入骨三分的角色形象。其中有三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和诸葛亮的智绝。诸葛亮在1000多年以来,一直被称为智力和忠君双规格的化身。在一系列的影视剧中,诸葛亮被严重神话,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人物。而且在一系列的小说作品中,尊刘贬曹一直延续了下来。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

  • 蜀汉后期的第一名将魏延 却被小说家毁了600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蜀汉,魏延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现之前,尊刘贬曹的情况远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自从罗贯中完成了这部作品之后,刘备成了全国人民的大救星,曹操则成了一代奸雄。但是这仅仅是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在很多人会把一系列文学作品作为历史剧去思考,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在三国人物中,魏延绝对是一个命苦的人。也不

  • 解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枞阳人还是山阳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承恩,孙悟空,西游记,

    百回本《西游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奇书”之一。当代版的《西游记》,均署名“吴承恩”。但明刊本、清刊本的《西游记》,或署“朱鼎臣撰”,或署“邱处机”著,甚至连著者姓名全无,只写校阅人“华阳洞天主人”,或评点人如“李贽”等,没有一部署名“吴承恩”著。最早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当推清代古文字

  • 平定三国乱世第一人:晋武帝统一全国创太康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朝,皇帝,司马昭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腐败,在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史称少帝。这时,中军校尉袁绍乘机起兵,一举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从而结束了为时数十年宦官专权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乱,各郡、州、县出现了失控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战争

  • 损失了20万精锐之后 李自成在1年之内一败涂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明朝

    李自成和吴三桂以及多尔衮三方参与的山海关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中国的国运。但是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李自成号称控制着中国北方,并且拥兵80万。在山海关一战,李自成的20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在此之后,李自成再也没能站稳脚跟。他从北京一路败退回根据地陕西,最后连自己的地盘也没有保住,又从陕西逃往湖北。最终

  • 揭秘:文盲皇帝顺治帝 居然 发愤读书累到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顺治帝,清朝

    他幼年登基却没有上过学。“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于没有机会学习,而看不懂章奏,这是一个君王很难堪的事情。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原来,顺治帝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