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彧是什么出身?他离开袁绍转而投奔曹操是因为什么?

荀彧是什么出身?他离开袁绍转而投奔曹操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31 更新时间:2024/1/3 17:10:17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曾评价: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对此,我非常赞同,而且荀彧和诸葛亮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匡扶汉室之志。荀彧之于曹操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诸葛亮、荀彧就像三国乱世当中两颗闪耀的明星。

其实最早荀彧是在袁绍手下,为何荀彧后来舍弃袁绍投奔了曹操呢?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世代簪缨的大族,少年就被称赞有“王佐之才”。189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接着董卓入洛阳,掌控朝政,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

但乡人们多怀念故土,不愿离去。当时冀州牧韩馥派人接荀彧(韩馥也是颍川人),却无人相随。荀彧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

荀彧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在当时看来其实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因为从各方面来看,袁绍都比曹操更有有优势:从出身讲,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曹操则是“阉赘遗丑”;从实力讲,袁绍身为冀州牧,占有一州之地,而曹操只是小小的东郡太守。更何况,在当时曹操其实是袁绍的小跟班……

我们看看史书中是如何记载荀彧离开袁绍,转而投奔曹操的: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三国志·荀彧传》

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后汉书·荀彧传》

从《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可以看出,荀彧之所以离开袁绍的原

因很简单“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荀彧认为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事。而听说曹操“有雄略”,所以舍弃了看上去更强大的袁绍,慧眼识人的选择了曹操。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表面原因之外,荀彧之所以离开袁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荀彧在袁绍那里没有“位置”了。荀彧在董卓入京后,料到了天下即将大乱,而颍川靠近洛阳,是四战之地,所以劝说父老乡亲离开故乡避难。正好同郡韩馥任冀州牧,派人来邀请荀彧,虽然父老不愿离开故土,但荀彧还是率领宗族到河北准备依靠韩馥。

结果等荀彧到了冀州,发现冀州牧已经成了袁绍了,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本来荀彧是奔着韩馥去的,结果呢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虽然袁绍对同为士族且天下知名的荀彧非常尊敬,待以“上宾之礼”,但荀彧自己是非常不舒服的。

另外,荀彧这种顶尖人才,他的志向非常远大,他需要充分的话语权。在袁绍阵营里,没有荀彧的位置。且不说沮授、田丰这些河北士族,早早占据了核心地位;就是同为颍川士族的荀谌、辛评、郭图等也早早进入袁绍的决策层。在袁绍那里,荀彧不可能有充分的话语权。

这其实就像诸葛亮后来选择辅佐刘备一样,有人会问诸葛亮为何不选择曹操或者选择孙权?这和荀彧当年的抉择一样,荀彧、诸葛亮他们虽然不会挑头在乱世中角逐,但他们需要能够左右一个集团的走向,也就是“二号首长”的位置,荀彧只有在曹操那里,诸葛亮只有在刘备那里,才可能有这种地位。

第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匡佐汉室”。和诸葛亮一样,荀彧也是心系朝廷的,“每怀匡佐之义”。而袁绍早早的就曾想拥立刘虞为帝,其野心已经表露的非常明显,这和荀彧的政治理念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当然不会在袁绍那里蹉跎岁月。

第三,曹操是“合适的人”。虽然曹操势力弱小,仅有一郡之地,但曹操手下除了夏侯、曹氏宗亲之外,没有核心的谋士,荀彧的加入,让曹操集团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另外,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忠心汉室”的大无畏精神,十几路诸侯,只有曹操真正出兵讨伐董卓,虽然惨败,但获得了荀彧的青睐。

荀彧选择曹操后,在战略上为曹操提出深根固本、奉迎天子的规划;战术上,荀彧曾面对陈宫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彧的功劳是第一位的。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彧和曹操从一开始的志同道合、互相支持,走向了貌合神离。公元212年,荀彧因为反对曹操晋封魏公被曹操逼死,一代英才就此落幕,实在让人慨叹。

标签: 荀彧三国

更多文章

  • 黄忠一刀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 如果换做夏侯惇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侯渊,黄忠

    对夏侯渊和黄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夏侯渊被黄忠秒杀,如果换成他大哥夏侯惇,还会被秒杀吗?黄忠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他最出名的两战一是长沙对关羽,两人接连战了三天各有胜负,二就是定军山之战一刀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了。这两战也让黄忠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并列五

  • 都说道光是历史上最节约的皇帝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道光

    对节约皇帝道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道光皇帝,他究竟节俭到什么程度?穿着补丁衣服、舍不得吃鸡蛋!这两样若是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那自是再正常不过了。可若这事发生在皇帝身上,那就相当让人匪夷所思了。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他曾在上朝

  • 三国曹魏众多名人中,第一批进入曹操庙庭从祀的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侯惇,三国

    曹操手下贤才众多,可以说,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曹操死后,被立庙祭祀,魏明帝时代,评了一批功勋卓著的文臣和武将,进入曹操庙庭从祀。那么,谁有资格最先进入曹操庙庭从祀呢?第一批进入曹操庙庭从祀的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呢?第一个是夏侯惇。夏侯惇(?-220年),

  • 李自成逃往九宫山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李自成死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李自成

    对李自成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闯王李自成逃命九宫山是真的吗?历史上的李闯王究竟命丧何处?关于李自成最终的结局,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地主团练剿杀。据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向朝廷奏报称:“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

  • 年羹尧当初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 年羹尧为何死都没有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年羹尧,清朝

    对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啥到死都不敢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22年,康熙辞世,雍正继位登基,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人口增长。“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 典韦:东汉末年曹操麾下名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典韦,东汉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人,东汉末年名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典韦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

  •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宜妃,清朝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宠爱的四妃之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清朝,先帝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帝往往会尊封先帝的妃子们为太妃,并把她们的养老工作安排妥当。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却发上谕,狠狠训斥了康熙的妃子,58岁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嫔妃时,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这

  • 古代对封建礼教是十分重视 李治娶自己的小妈为何无人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治

    对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为何没人骂他?你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出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古以来,汉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是十分重视的。对于儿子娶自己父亲的妻子这件对更是不能容忍,会遭到世人的唾骂。然而,李治娶了武则天之后,满朝文武和后人却貌似并没有什么反应

  • 刘备和刘邦都占据着四川地区 两人成果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刘备

    对刘备和刘邦都占据了四川,为何刘邦能统一天下,刘备只能败走夷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和刘备虽然都占据了汉中地区,地盘是差不多的。但除了地盘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刘邦基本上都优于刘备。而且,最关键的是,刘邦面对的是一场混战,就算是最强的项羽,整体国力也远比

  • 刘邦和刘备之间相差多少辈 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刘邦

    还不知道:刘备与刘邦究竟是什么关系,二人相差了多少年多少辈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出生于约公元前256年,于公元前195年崩逝,享年六十一岁。其不仅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更是汉民族与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不仅在军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