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霸业在齐桓公晚年时逐渐褪色,真的跟他昏庸宠信奸臣所致吗?

齐国霸业在齐桓公晚年时逐渐褪色,真的跟他昏庸宠信奸臣所致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00 更新时间:2024/1/5 8:53:42

每当一提起齐桓公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于召陵订立盟约,楚国从表面上对周天子(实际是齐国)表示服从。

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齐师退次召陵……乃与屈完盟而去。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天子向齐桓公赏赐祭祀用的肉,这是周天子对诸侯的最高奖赏,也是后世史学界所认为的,齐桓公霸业的巅峰。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但从此之后,齐桓公的霸业似乎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在齐桓公的身上发生了一系列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变得越来越昏庸。

我为什么说齐桓公年老昏庸是一个“故事”呢?因为史书在提及齐桓公晚年经历的时候,最喜欢给大家讲故事。

据说,齐桓公从来没吃过人肉,觉得非常遗憾,于是一个奸臣(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宰了,烹制成美食献给齐桓公;

据说,齐桓公喜欢某位小鲜肉(竖刁),希望他能经常陪伴在自己身边,于是那位小鲜肉就把自己给阉了,进宫每日陪伴齐桓公;

据说,某位外国王子(卫开方)爱齐国甚于爱自己的国家,连续十五年没有回去,父母死了也不奔丧,齐桓公认为他忠于齐国。

面对此情此景,齐桓公对这三人好得不得了,认为他们是世间难寻的大忠臣。

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如果我们信了这个邪,自然会觉得齐桓公前后反差太大,没有了管仲就是昏君一个。但在我看来,这种记载非常不负责任,就是在用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胡乱演绎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在这个故事里,谁都知道那三个奸臣不是好东西,就齐桓公不知道,甚至还不听管仲的临终遗言,这不是老糊涂是什么呢?

可问题是:如果我们把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内乱的客观背景分析一番,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齐桓公春秋鼎盛之时,他为了避免子嗣与自己争权夺利,所以非常看重子嗣之间的力量平衡。

换言之,在齐桓公时代,没有哪位公子特别强,甚至太子都没有独占鳌头的实力。太子和公子们依托自己的母族,成为齐国的实力派之一。

初,齐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其中实力接近,都有机会继位的儿子就有五个。

到底应该由谁来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呢?史学界到现在都没个定论,因为这五个儿子各有所长,他们手中的实力也不相上下。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齐桓公有没有明确指定谁接班,剩下的四个都是不会服气的。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是齐桓公一凉,这五个儿子就开始“友好切磋”。

第一个继位者是齐桓公的长子公子无亏,但他继位仅三个月,就被三弟公子昭给砍死了;

面对这种历史事实,谁敢说这是齐桓公任用奸臣所导致的?哪个奸臣有那么大的能量,让一个原本强盛的国家乱上半个世纪?

面对这种历史事实,别说是三个奸臣,就是管仲活着又能如何?

是的,在这五兄弟夺位的过程中,三个奸臣都曾出镜,但我们同样很难说,他们的做法有什么错误。

比如说易牙和竖刁,他们在齐桓公去世之后拥立公子无亏,这种做法是不是错误的呢?显然不是。因为在谈及接班人的时候,齐桓公中意的到底是公子无亏还是公子昭?这事根本说不清楚。

桓公与管仲属孝公於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於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於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

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诡。

在这种背景下,谁敢说与公子昭竞争的公子无亏更有资格当国君?那么齐国和宋国立刻就要开战,而此时的齐国正处于内乱之中,一旦开战胜负难料,而且史书明明白白地写着“齐人恐”。

通过外国势力的干涉,公子昭顺利修成正果,而公子无亏、易牙和竖刁三人则成为众人唾骂的国贼,这怎么看都像是成功者朝失败者泼的污水。

再说卫开方,他既没有支持公子无亏,也没有支持公子昭,而是支持齐桓公的四子公子潘。如果按照齐桓公临终前的看法(不是立公子无亏就是立公子昭),那么公子潘哪条都不占,继承人跟他毫无关系。

按照这样来说,卫开方支持公子潘夺位,显然是野心家扰乱齐国统治秩序的行为。可结果呢?公子昭顺利继位之后,并没有追究公子潘和卫开方的责任,公子潘后来杀了公子昭的继承人,还是卫开方动的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

由此可见,公子昭虽然在宋国的武力支持下成为齐国国君,但他顶多也就干掉沦为“首恶”的公子无亏三人,根本没能力收拾其他公子,这也为齐国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公子潘的强大势力是卫开方带来的吗?难道没有卫开方,公子潘就没心思争夺国君宝座了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三个奸臣,其实都不过是爪牙或打手一流的人物,说他们主宰齐国朝堂进而祸乱天下,显然有些高估他们的影响力了。

齐桓公晚年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齐国之所以会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动荡近半个世纪,主要是因为他生前过于在意权力制衡,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哪位帝王或国君像齐桓公这样,同时重用五个儿子,让他们权力相当,最后却安然无恙的?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孙权这么玩,儿子造反;李世民这么玩,儿子造反;康熙这么玩,儿子造反……

让众多儿子相互制衡,其结果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即使没有在老皇帝生前铤而走险,等老皇帝走了之后,这几个儿子肯定也会打成一团。

仔细想了想,似乎没有例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齐桓公吃了厨子带来的人肉,什么某位小鲜肉为齐桓公现身,什么某位精神齐国人大唱赞歌之类,实在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如果齐桓公不搞出这种众多儿子相互制约的格局,要杀这几个所谓的奸臣,还不是新国君一句话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之所以会大乱,完全是因为齐桓公操作失误。

最后一个问题是:齐桓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难道不知道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结果吗?

齐桓公肯定是知道的,因为齐桓公本人之所以能上位,就是因为齐国发生内讧,齐襄公被杀,齐桓公又在夺位期间杀了兄弟公子纠,他比谁都清楚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害处。

但齐桓公依然这样做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如果齐桓公不这样做,他就没有安全感。

如果只培养一个儿子,等这个儿子势大之后,难保他不会铤而走险火并自己,就算儿子没有这种想法,难道还不会有人撺掇他吗?

当群臣只需要在老国君和壮年太子之间做选择时,恐怕没什么人会选择老国君,因为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投资潜力自然会越来越小。

而壮年太子则不然,在他没有成为国君之前率先投资,将来就很容易吃个饱。如果再撩拨他出兵干掉老国君,自己在其中充当刽子手,恐怕更有机会赚个盆满钵满。

再者,如果只培养一个儿子,万一这个儿子出现什么意外,而老国君年事已高,没多少时间培养新的接班人怎么办?

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是一众外戚和权臣把持朝政,老国君的接班人只能当个傀儡,运气差点直接被干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战国时期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其实都是由于国君一脉弱势,引发的群臣犯上作乱。

不止是战国时代如此,翻开史书,从春秋到唐末,类似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闻,因为在贵族政治时代,这种情况是无解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史书在讲述历史的兴衰成败时,一方面会客观记述它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会加入各种民间故事。

比如西周的灭亡,史书会记录周幽王废长立幼;齐桓公之后齐国大乱,史书会记录齐桓公五子争宠,其实写到这一步就够了,因为这才是国家分裂混乱的主要原因。

但或许是因为这类内容过于冷血,也没什么传唱度,所以史书在记录了主要原因之后,还会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齐桓公宠幸三个奸臣的故事写上。

读者们津津乐道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齐桓公宠幸三个奸臣之类的故事,却对主要原因轻描淡写地略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那些喜闻乐见的内容,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廉价的优越感之外,实在是没有其他价值。

标签: 齐桓公春秋

更多文章

  • 李广究竟有多厉害?如何用三十个字概括李广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广,西汉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也还是非常有意思了,但是也还是有很多人不认识飞将军李广,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吧,都是简介30个字的,看看飞将军李广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吧!飞将军李广简介30字李广,西汉

  • 同样都是农民起义 朱元璋和李自成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自成,朱元璋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自成和朱元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草根称为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直到1644年,崇祯帝上吊于煤山。明王朝传了16代帝王,存活了276年。明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清王朝,所以不少人觉得是清灭了明。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推翻了明王朝的人是闯王

  • 历史上赵敏的原型是谁?连自己的死亡都无法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观音奴,元朝

    历史上赵敏的原型是谁?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说起赵敏,大家都能想起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中的形象。她美丽聪慧,英勇刚烈与张无忌的爱情故事,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金庸先生的小说虽然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但是他借鉴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并以此为原型,所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因此他的

  • 明朝开国功臣蓝玉,功高盖主,最终却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蓝玉,明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蓝玉的文章。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开国功臣蓝玉被剥皮实草,在各地展示。一代名将蓝玉,为什么最终落得个只剩下一张人皮的下场?蓝玉,一个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将领。起初,他在开平王常遇春的麾下效力。只要他出战,基本上都能成功,所以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蓝玉。捕鱼儿海战

  • 邛成太后既不温柔又不狠心,她是怎么成宫斗赢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邛成太后,汉朝

    一、出场平淡一线牵比宫斗剧更精彩的是人生,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单有一个姓氏称谓,没有全名记载,我们姑且称为王氏。王氏和汉宣帝的缘分结在民间,那时候汉宣帝还叫做刘病已,是个恰逢巫蛊之祸侥幸活下来的废太子刘据的最后血脉。这段坎坷的经历是惊心动魄的,也成就了许平君同刘病已之间深挚的爱情。至于王氏同汉宣帝之间

  • 刘备到底是不是伪君子?看看他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刘备

    首先刘备既非君子,也非作伪。陈寿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鲁肃也曾经评价:天下枭雄。刘备是幽州涿郡人士。幽州的特产是游侠,曹植对这类人的描述是:“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总结起来,就是弓马娴熟,武力超群。刘备早年“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选择在杭州定都?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高宗赵构,宋朝

    大家好,说起宋高宗赵构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的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各种文人、书画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宋朝又国势羸弱,重文轻武。北宋末年,由于靖康之变,宋徽宗被金人掳去,而徽宗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定都,史称南宋。然而

  • 武则天退位之后 李显为何没有清算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则天,李显

    对武则天退位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不仅政治手段高明,私生活更是丰富无比。而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正是残暴无比,据说有多位皇子死在了她自己的手中,那么在武则天退位以后,幸存的李显为何没有清算自己的母亲,是有什么苦衷吗?年轻时期

  • 朱棣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为何却被改为了“明成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明成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庙号来称呼的,例如李世民,人们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贞观皇帝”的。从朱元璋开始,皇帝的年号逐渐开始代替庙号,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庙号是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庙号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后,后人追加的,一般开国皇帝会被称为

  • 刘备身边有个卧底,此人最后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糜芳,蜀汉

    三国时期,刘备的创业之路是最令人佩服的,他屡战屡败,在曹操和孙权之间周旋,最终取得川蜀之地,成就一番霸业,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刘备最终没能完成天下的统一,也没有复姓汉室,夷陵之战后在白帝城托孤去世,而造成刘备失败的根源,是因为他身边一个人,此人很可能是孙权或曹操安插在他身边的卧底。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