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刘禹锡两首桃花诗隐藏的玄机

揭秘刘禹锡两首桃花诗隐藏的玄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80 更新时间:2024/1/29 7:58:25

中唐时期的这一代人都是多才多艺的。韩愈柳宗元都既是散文大家、杰出的诗人,又是思想家、教育家。刘禹锡也是如此,不过,他与韩愈、柳宗元又有不同。刘禹锡虽然对思想的争论也很感兴趣,但就气质、能力说,他主要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思想家,其一生的兴趣也主要在政治方面。那么,刘禹锡为何两吟桃花诗?透过“桃花诗案”的吟诗结案过程,我们能看到诗人的哪些精神呢?

一提起刘禹锡,许多人便会想到使其个性大放光彩的“桃花诗案”。透过“桃花诗案”的吟诗结案过程,诗人刚直不阿的品格、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及其为真理不屈的斗争精神跃然眼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毕生从政,曾经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可以说,刘禹锡生不逢时,他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刘禹锡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感不满。于是曾参与了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是遭到失败,仕途进一步陷入坎坷,多次受贬。然而,正是这段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写出了《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和《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唐永贞元年,时并称“二王刘柳”(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的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遭到株连,初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度被贬为郎州司马。经过十年漫长的远谪生涯之后,诗人终于在宪宗元和十年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京师长安。但是,漫长的远放生涯并未改变诗人的初衷。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即《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花讽喻,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对抱残守缺的守旧派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因此,王湘在给《千家诗·七言·玄都观桃花》作注时指出:“玄都观桃花千树,指在朝之官。刘郎,自喻也。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诗的前两句正面写出长安近郊尘土飞扬、纷繁嘈杂的热闹场面,明写以桃花红艳趋时的盛况,暗里讥讽守旧势力的趋炎附势和结党营私。诗的后两句即由物及人,触景生情,把“桃花”的趋时盛况与自己的遭遇联系到一起,强烈地鸣出了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不平之忿“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轻蔑之情,跃然纸上。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较为含而不露的话,那么到了这里实在是锋芒毕露了。

由于此诗无情地讽刺了那班充斥朝中的趋炎附势、抱残守缺的地主阶级守旧派,同事隐隐地批评了朝政。所以一经唱出,立刻就牵动了那班守旧者敏感而虚弱的神经。一时间诋谤蜂起,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亦即刘禹锡玄都观一赋“桃花诗”。

继这次玄都观吟诗结案,刘禹锡被贬远放之后,刘禹锡又曾先后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宝历二年冬,刘禹锡被从和州召回洛阳客居。在此之间,刘禹锡曾一度消沉,参禅信佛,思想上极为苦闷。

唐文宗太和元年,刘禹锡再次以主客朗中之职被朝廷召回长安。这时距“桃花诗案”发再贬连州又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次年三月,刘禹锡再游长安近郊之玄都观。这时,观中桃花已尽,“种桃之蹊,半是苍苔而菜花满径矣”;“种桃道士”“比先年宰相已去”。诗人旧地重游,感慨无限,随即复又吟出七绝一首,即《再游玄都观》。在《刘禹锡集·再游玄都观·序文》中,他感慨之至地叙述道:“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为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太和二年三月。”文中的“再题二十八字”即指《再游玄都观》。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明挽桃花暗讽趋时小人政治上的迅速消亡。这就是其玄都观二赋“桃花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联系政治上的变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涌上心头:百亩之大的玄都观之中,现多半地方已长满了青苔。昔日那些明艳趋时的桃花现在都已死光了,唯有野草、野花遍地丛生,就连种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遗下的仅是一片荒凉萧条。诗人仍明写物暗以喻人事之变迁,感慨道:当年那些打击王叔文、贬斥“八司马”们的权臣们及党羽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前度刘郎”我不是又回来了吗!诗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刘禹锡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并流露出几分得意的胜利欢悦。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因革新失败被贬郎州,到元和十年被召回;从玄都观赋诗感兴“桃花诗案”发二贬连州,又到太和二年再游玄都观复为“桃花”叹,其间竟长达二十四年之久,虽也曾一度消沉过。然而,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并未磨减刘禹锡坚持真理的锐气,没有改变他为宦之初衷。“前度刘郎今又来”时,其鲠直为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仍一如当年,丝毫没有减色。其铮铮气骨直让后来者为之啧啧称叹,缅怀不已。今人读其诗,仍能受到强烈的激励,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

标签: 揭秘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四大名著也玩“穿越”?说说四大名著常识性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说说,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也玩儿“穿越”?作为明清小说代表作的四大名著,是“中国小说史的顶峰。四大名著的缔将多为饱学强记的博闻宿儒,于经、史、子、集,触目成诵。无论讲史证道,还是劝世言情,自然笔下生花,展促裕如。可是,检阅章回,细审文字,四大名著的行行珠玑之间,往往也迸出几个所谓&

  • 揭秘民国时期最大的抓赌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揭秘,民国

    ​中国足坛“反赌”风暴愈发猛烈。赌博,无论何时都可说是“祸国殃民”一大害。民国时期,一纸密令,让警察总监秘密抓捕“涉赌”的当政“六大员”。这六位大权在握的“大总统”跟前红人能抓么?

  • 探秘神秘乞丐行的千年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神秘,探秘,传奇

    三百六十行中的乞丐旧时,乞丐在三百六十行里也算一行,而且属于江湖行当之一,并有其行门字号,称为“穷家门”,立有穷家门的规矩和行话,载于《穷家论》,代代相传,有花子头儿专司其事。花子头儿俗称为“杆儿上的”,官名则称为“团头”,世代

  • 武则天胜出靠的是什么?仅仅是美貌和心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书法,王羲之,记载,武则天,太子,历史,书法家,李世民

    热播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年轻时的武则天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因聪慧、果敢、善良、正直而立于不败之地,而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仅靠“宫斗”自然是不能上位的,成为一代女皇,还需要更多“利器”,学识是最重要的一项,从她存世的书法作品中可见一斑。史上女书法家,“后宫”居上品能够进入中国书法史的女书法家并

  • 揭秘古代最大“骗局”:关于三妻四妾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揭秘,古代

    “三妻四妾”这可能是无数男性对古代最美好的梦想,不过今天要说的,就是捅破这个迷惑广大青年多年的误解,如果你穿越会古代,“三妻四妾”一样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胆敢去做的话,要么吃牢饭,要么比登天还难。“三妻四妾”要知道,在古代

  • 揭秘明朝是亡于万历皇帝的同性恋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皇帝,万历,揭秘

    ​现在,一般的史学家都认为,明朝之亡根在万历皇帝。那么,万历用什么方法给大好江山埋下了定时炸弹呢?特简单,同性恋。不过那时,叫男风。万历的同性恋亡国,并不是他的专利,他是承上启下,但他的同性恋是在变本加利。正德皇不过是开了先河,天启皇帝是他的余音。他,万历,为此付出28年不上朝的辛苦。明代皇帝中进行

  • 平定安史之乱 功劳不在郭子仪、李光弼之下的功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子仪,收复,平定,功臣,作用,作战,当时,唐朝

    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影响中国古代史进程的一次战乱,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而说到平定此次兵乱的功臣,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人: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二位的功勋确实不可磨灭,郭子仪也因为重振唐朝江山而德高望重,一直享有很高的待遇和声誉,不过郭子仪这个人有个缺点:不太善于整顿军纪,

  • 雍正曾对哪位“宇宙第一伟人”称:朕不知如何疼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主子,功臣,将军,雍正,时候,四川,后来,关键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的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的是雍正通过

  • 揭秘花木兰是哪里人?她姓朱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花木兰,揭秘

    提到花木兰,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她在部队女扮男装怎么没被发现?』答案很简单:没被发现,就是没被发现!要是被发现了,现在我们还会知道花木兰吗?(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何时人?】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北魏(386 -557年),长300余字,

  • 伟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在最后是被谁抓捕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农民起义,百姓,北宋,决心,由于,一个,公元,真正

    方腊,宋代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土曷村人。原是地主家的雇佣工人。他极其信仰摩尼教,并利用这个摩尼教聚集了一大批人,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组织。公元1120年,方腊聚集了数万人,发动了农民起义,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十四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那个时代的北宋,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内,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