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说说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说说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53 更新时间:2023/12/5 0:12:02

首先要说明,别看安禄山造反的动静这么震撼,但对这事儿,他真没多少勇气。

比如公元756年夏天时,洛阳都已是安禄山的囊中物,他还大模大样的在洛阳登了基,“大燕国”的国号都喊了出来。可一听说安史叛军在潼关外吃了憋,李光弼大军正直奔他的老窝范阳。刚过了把“皇帝瘾”的他,立刻吓得腿哆嗦,朝着部下破口大骂:“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你们不是说造反成功率百分百吗?这是要坑死我啊!

所以,哪怕气焰最嚣张时,安禄山的造反成功信心,也是十分脆弱的。稍吃点亏,那就不留神就要崩。可既然这样,他为何还敢咬牙硬干,把这煌煌大唐打到水深火热呢?

第一个高调原因,就是他扯旗翻脸前,唐朝军事制度的槽点:大唐军备“外重内轻”,十大节度使执掌精锐重兵,手握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大权的安禄山,更拥有十八万大军,是唐朝中央军数量的一倍。而且早在天宝六年时,他就紧锣密鼓准备造反,连每次入朝,都要详细考察关中各地道路。其部队经过十多年经营,更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等于是马刀早就磨的雪亮,就差朝唐朝狠砍下去。

而相对低调的,就是安禄山的部将们,那能跟安禄山比狂热的“积极性”。别看当时是“盛唐”,但大唐的府兵制荡然无存,府兵制度下的武将待遇,也是名存实亡。以《资治通鉴》记载,那些士卒出身,靠军功拼杀出来的武将们,当时反而受尽权贵们的歧视。边镇的军将,也早已脱离了府兵系统管控,成了节度使的私人势力。放在安禄山的地盘里,安禄山本人,更被其麾下十八万大军视作衣食父母,安禄山指向哪,那就打向哪。

别说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乱已覆灭多年后,安禄山的牌位,依然被归顺唐朝的安史叛军将领田承嗣供进庙宇,享受了这些老部下兵将们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代宗年间才被砸个稀巴烂。失败后都这么高人气,可以想象,在安禄山振臂一呼前,那支他苦心锤炼多年的叛军,是何等的死心塌地。如此“积极性”,当然撑起安禄山的胆气。

但最重要的原因,却还是大唐君臣的“神助攻”。

虽然后世的学者们,给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总结了种种毛病。但不争的事实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并非是明末那样水深火热的衰世,相反一切看上去无比强大。单以军事说,就算安禄山能打又如何?唐朝仅在河西地区,就拥有精兵二十四万,且都是多年来吊打吐蕃的虎狼之师。而且看看地图部署就明白,安禄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军就敢猛攻安禄山老窝,叫他进退不能!无论拼战场还是拼消耗,安禄山本没有胜算。

可就是大唐君臣的蠢操作,一次次给野心勃勃的安禄山,送上“胜利的曙光”。

且不说安禄山苦心经营那些年,奸臣李林甫对他的包庇纵容。踩掉李林甫上位的宰相杨国忠,这位安禄山的死敌,却是不停送大礼:为抢政绩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反而瞎指挥打到全军覆没,活活报废了数万精兵。导致长安洛阳的防务一片真空。外加多年把持选官大权,一切金钱开道,长安各级衙门昏官扎堆。坑事坑到这地步,偏还要揪着安禄山恶治。反而被胆肥的安禄山,直接拿着当招牌,打出“入朝讨杨国忠”的幌子,撕破脸发起叛乱。

可笑的是,就在河北前线打成一锅粥时,杨国忠还在不停给唐玄宗灌迷魂汤:皇皇上您放心,不出十来天,安禄山的部下就会把安禄山捆了来见您那边都亮刀子了,他还在做春秋大梦,如此猪对手,怎能不叫“信心不足”的安禄山,不停的打鸡血,一口气席卷中原。

但比杨国忠更蠢的,却是他的“上级”:唐玄宗李隆基身为一位开创“开元盛世”的铁腕帝王,“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更生动诠释了“权力让人变傻”。

安禄山的壮大,本身就是唐玄宗昏聩执政的结果,但猛醒过来的唐玄宗,也一度开始了冷静的应对。全速转动的大唐国家机器迸发出强大的威力:打到756年时,唐军已经稳守住了潼关,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精锐,正朝着安禄山的河北老窝猛打,气焰熏陶的安史叛军,眼看就要被瓮中捉鳖。

这惨淡局势,才叫安禄山信心崩塌,发出“万全何在”的悲叹。这不是他过度悲观,这就是安史叛军当时的无解死境:凭着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正确应对,养虎遗患导致的安史之乱,原本可以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平定。大唐别说“由盛转衰”,延续盛唐辉煌,也绝不是什么高难度。

但就是这个历史关口,短暂英明的唐玄宗,却再次私心作祟。只因怀疑驻守潼关的哥舒翰“不忠”,就不顾战场局势,死催哥舒翰决战,终于把原本赢定的大唐潼关守军,活活送进安禄山的口袋,然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跑路,安史之乱,终于从覆灭在即,变成横扫半壁山河的战祸,盛唐时代,就此终结。

可以说,不是安禄山有多么坚定的“勇气”,而是唐王朝一次次昏聩的应对,不断在他最崩溃的时候,给他勇气!

一个表面强大,其实严重逆淘汰且战略昏聩的团队,会“作”出怎样的灾难。唐玄宗君臣的作死过程,就是生动说明。

标签: 说说大唐安禄山

更多文章

  • 揭秘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上的六个重要细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日本,抗战,中国,揭秘

    1、日本投降的四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标志这战争结束。第二个时间节点: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标志这二战全面结束。第三个时间节点: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

  • 清朝文字狱第一案:和尚写私史记录清兵暴行 案涉洪承畴免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文字,和尚

    文字狱尽管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可以说清朝让整个文字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总数比中国历朝历代的总和还要多。在清朝文字狱中我们熟知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等,但谁是清朝文字狱的第一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叫韩宗騋,广东博罗县

  • 继秦桧后金朝打入宋朝的又一间谍 潜伏南宋四年才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秦桧,发现,间谍,金朝,南宋

    在古代的战争中,间谍被一再的使用。到了两宋之交的宋金战争时,金朝更是向宋朝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间谍。除了长期被称为潜伏南宋第一间谍的秦桧之外,在宋境中,其实还“潜伏”着很多金朝间谍。公元1161年,经常来往于宋金边境进行贸易的宋代商人们,突然间都认识了一名叫做刘蕴古的金朝商人。

  • 江口沉银之谜:探秘历史上张献忠在四川是否还有藏宝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张献忠,探秘,四川是

    2017年3月,四川江口沉银遗址在眉山市彭山县曝光。几百年来,大西军张献忠在江口为明朝参将杨展击败,大批金银珍宝落水的记述传闻终于盖棺论定。前后进行两期水下考古发掘,找到多达30000余件文物,号称继北京定陵之后最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八大王张献忠塑像江口沉银出水文物第一期有明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

  • 揭秘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恋情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揭秘

    话说“风中女侠”三毛并不是一个缺少故事的人,尤其是在爱情故事方面,而且还充满了爆炸性。比如说,她和年近八旬的“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忘年恋”,简直就是一种不朽的“爱情传说”,如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一样&ldqu

  • 揭秘杜甫笔下黄四娘是何许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杜甫,揭秘

    前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的眀诗。该文发挥想象,一探究竟。其中:“黄四娘若是有家庭身份地位的女性,称呼上应该用她丈夫的姓氏。直呼黄四娘家,分明表示,她是个无家室的独居之人。”等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么黄四娘究竟是谁呢?有趣。我赞同这样扩展来去欣赏诗歌。它迫使我们回到杜甫的

  • 号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 为何没斗过16岁的崇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忠贤,皇帝,崇祯

    在明朝历史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干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除掉了当时的大宦官魏忠贤。后代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稳重和魄力非常赞赏。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位名士将这事儿评价为神明自运。不过崇祯皇帝并不是真正的神明,继承皇位的时候。魏忠贤掌控东厂权力正盛,从内阁到六部朝廷上下尽是他的党羽。《明史》

  • 晋国名将先轸“免胄入狄师”力战而亡是莽撞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

    前627年,狄人进犯晋国,晋襄公率兵在箕地设伏,大败狄军,欲缺俘获狄人首领,史称箕之战。这一战虽然激烈,但是晋国可算是稳操胜券,谁料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却不穿甲胄驾车冲入敌军,力战而亡。战后,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晋国,面色仍然栩栩如生。先轸送死一般的行为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同一年的另一场战争说

  • 揭秘百年来“最大的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

    去年,英国宝钻公司(GemDiamonds)宣布,其在非洲莱索托挖掘出一颗重达910克拉的钻石,相当于2颗高尔夫球大小,在钻石史上排名第五。图:910克拉钻石图:被南非环绕的非洲内陆国家莱索托这颗钻石属于D色IIa型,它几乎不含氮原子和其它黄色杂质,是最为昂贵的,当时估值为2.5亿人民币。钻石虽然市

  • 秘不发丧:揭秘秦始皇是否被赵高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秦始皇,赵高

    话说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之死,很多都是死得蹊跷,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神秘的样子,这更是加重了历史的悬念、历史的厚度,甚至一直笼罩在阴谋论的疑云里出不来,原本透明度不高的深宫呈现的也大都是鬼影幢幢之影像是也。就比如此时的正主秦始皇,关于他的死,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是死于疾病,而死于什么病,却众说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