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晋朝史书,常常会让人觉得气愤且无奈。偌大一个晋朝,外敌还没有开始动手,自己内耗就让自己被废了。这样的故事,着实是没有一点意义。经历了八王之乱,怎么说晋朝朝廷也学好了吧。但是,晋朝内部依旧没有吸收到什么教训。在东晋建立之后,国家依旧陷入了内斗之中。名臣刘琨,就是内斗的牺牲者。他的故事,与王敦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陷入思考。
刘琨的一生,是传奇的。作为闻鸡起舞的记录者,刘琨与祖逖的关系相当不错。可以说,在西晋灭亡之前,刘琨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连后来起势的桓温也对这个人心怀敬仰之情。传说中,刘琨在镇守并州的时候,匈奴大军入侵。刘琨兵少无法抵抗匈奴。为了不让城池陷落,刘琨命令军中士兵吹胡子,让匈奴士兵产生了思乡之情,纷纷撤退。这样的故事,肯定是不合实际的。但是,刘琨在当时民间的声望,可见一斑。就是这样的刘琨,在兵败之后,仍然在北方发挥了作用。他作为东晋和北方连接的通道,让东晋朝廷即使身在东吴,也能联系人对异族势力保持压制力。
但是,段部的内乱,让刘琨身处险境之中。刘琨作为中原名士,镇守并州多年,和异族之间都有良好的关系。段部头领虽然名义上跟着东晋混,但是自立的心思一点都没有消退。当内乱发生后,刘琨被段部头领找了个理由,投放进了监狱之中。从这个时候来看,刘琨的性命还没有出现问题。很多人都不同意段氏头领处死刘琨,甚至还有很多人私下试图营救刘琨。再加上刘琨东晋大臣的身份,一直想要找一个名头的段氏鲜卑,并不敢对其下杀手。
直到王敦的人到了鲜卑。王敦当时作为东晋世家代表,实际上将朝政都揽在了自己手里。在江东,他的声望无人能及。但是,如果刘琨到了东晋,王敦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威望,权力也会和刘琨平分。如果刘琨活着被救出来,出于对刘琨安全的考虑,东晋肯定会让刘琨回到江东。刘琨安全了,但是王敦也受到了威胁。他派出使者,就是为了和鲜卑头领达成条约,让刘琨死在北方,以此保证自己的权力。
在王敦的劝说下,刘琨被处死,其手下大部分人都投靠了石勒,让石勒实力大涨。而王敦,则继续在南方安心做无冕之王,把持东晋上下朝政。刘琨死了之后,他的名声仍然在民间流传。桓温就对刘琨心怀景仰,不喜欢别人说他长得像王敦。刘琨的老仆到了东晋之后,桓温马上把她请来,问自己和刘琨有几分相似。当听说自己和刘琨并不怎么相似之后,桓温还闷闷不乐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