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一伸相感而利生焉。
这个说事物总是在变化、运动发展中的,事物没有绝对孤立静止的。从同到异,从屈到伸,从始到终,相互感应联系,对立转化。没有这从同到异,从有到无的相感,就不可能有世界的万事万物生成,所以《易经》说,“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他的这段话也是对《易经》咸卦的注释。
张载把他提出的“物无孤立之理”称之为“兼体”。也就是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运动的,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
“体无偏滞”,是说,不停滞在阴阳一个方面。张载认为这就是《易经》说的“神无方而易无体”。
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比如白天不可能兼有黑夜。但是“易”也就是“道“的变化过程,则兼有对立面的双方。比如天道的变化不会一年到头都是白天,也不可能永远都是黑夜。所以“道”不会偏于一端,不会被一方所“累”。这就是张载说的“兼体而无累”,也就是《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所以张载又说,“一动一静道之常,专于动静则偏。一阖一辟之谓变。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一动一静才是道,偏于动还是偏于静都不是道的全部,都是极端。有开有合才是事物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就像人活着呼吸一样,活着必须有呼有吸,只有呼还是只有吸,人都不能长久的活着。
“有变化才有发展。”所谓的“发展”不过就是“生生不息”,永远开放,绝不执一不化,固步自封。
所以张载又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贞,不惑,不眩,不倚之谓也。用一阴一阳的辩证理念来考察事物发展变化,就不会迷惑,不会晕眩,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道听途说,就会有真正的独立判断辨别真假、善恶的能力。如此人人都能各正性命,堂堂正正,独立自由。这就是张载说的“贞夫一者”的“兼体不累”,也就是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李多善,随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