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灭亡是从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遹之死开始的,由此事件拉开了"八王之乱"的第二波争斗,最终演变成了让国家崩溃的乱局。对于司马遹之死历史上众说纷纭,绝大多数意见倾向于皇后贾南风的贪婪和暴戾。然而我们从历史大势的演变规律来看,这其中不仅仅有贾南风和司马遹争夺皇权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实际上贾南风只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小撮势力,而谋害司马遹是整个统治集团共同合谋所为。这里面的参与者除了站在前面的贾氏以外,还有各大西晋门阀和司马诸王。
前文讲过,由于司马遹自小聪慧过人,被司马炎所看重,当做最终的接班人培养。所以晋惠帝司马衷上位后,司马遹很快就被立为太子,而且是唯一的太子人选。按史书的说法,由于贾南风妒忌暴戾,而司马遹又不是贾南风之子,而是淑妃谢玖所生,所以贾南风想尽了各种办法谋害司马遹。
她先在东宫中安插自己的人,把司马遹带坏了,让他沉迷于奢侈的生活。然后又对司马遹步步相逼,最后让侄子贾谧安排酒局,把司马遹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贾谧让司马遹誊抄潘岳所起草的谋反信件,并以此为由逼迫晋惠帝废太子。最终司马遹被废为庶人,关押在金墉城。
此事之后,贾南风把司马遹的东宫势力连根拔起,司马遹的母亲谢玖和侧妃蒋俊被拷打致死,皇长孙司马虨也在关押中死亡。然后贾南风又让太监上告司马遹密谋造反,并借机将司马遹赶出洛阳,迁往许昌宫中幽禁。最后贾南风派太监往司马遹的食物中下毒,司马遹不吃,太监便将其用药杵打死。司马遹死后,赵王司马伦以贾南风谋害太子的罪名矫诏起兵,率领禁卫军攻入皇宫,贾南风党羽及其参与者皆被收捕处死。然后司马伦掌控的朝廷大权,"称诏赦天下,自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一依宣、文辅魏故事。"
可以说司马遹之死是西晋国运的转折点,也是导致西晋彻底内乱分裂的开始。正是因为司马遹之死,导致了国家缺少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出现了群雄涿鹿的乱世。不论是贾南风,还是司马伦,都是奔着国家皇权去的。他们虽然对皇权的态度不一样,但目标非常近似,其出发点更是完全相同。史书上的记载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贾南风头上,而对参与混战的司马诸王一笔带过,仿佛司马遹之死是贾南风一人所为。实际上从细节来看,这个事情明显是门阀和世家合谋所做,贾南风只是门阀世家一脉的代表而已。
贾南风谋害司马遹其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为了自己对皇权的间接操控。由于司马衷智商低下的原因,他成了贾南风手中的傀儡皇帝,朝廷的诏令都是从贾南风手中发出。然而司马衷总会死的,而太子司马遹却不是任人摆布之辈,所以贪婪的贾南风想尽一切办法除掉司马遹 ,保证自己能继续的操控皇权。
她拒绝司马遹 迎娶自己妹妹贾午的女儿为妻,是防止司马遹借机从贾氏和门阀中吸纳支持者。她将琅琊王氏王衍的小女儿王惠风嫁给司马遹,却将大女儿王景风嫁给自己的侄子贾谧,目的就是能让贾谧有合法的理由插手东宫事务。尤其是在谋害司马遹之后,贾谧能透过姻亲关系,通过王惠风控制司马遹的儿子们。
可以说贾南风在对付司马遹的过程中步步紧逼是有着全盘谋划的,不是她一人能做得出来的。这后面推动的不仅仅是贾氏家族的贾午、贾谧等人,也有很多门阀家族推动的影子,而司马诸王也是贾南风的政治盟友。司马遹被陷害,所有证据都是贾谧及其狗腿子潘岳伪造的,但朝中没有人出来为司马遹说话。朝中对司马遹的处置争论只是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根本就没有否定这桩冤案的意思。那便是出面为司马遹保命的宰相张华和侍中裴頠,其背后的考虑也是不愿意看到贾南风一家独大,而是需要司马遹在政治上牵制她而已。
在最后宣布诏令逮捕司马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露面了,这显然是一次门阀和司马诸王的集体狂欢。从史料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写法,"于是使尚书和郁持节,解结为副,及大将军梁王肜、镇东将军淮南王允、前将军东武公澹、赵王伦、太保何劭诣东宫,废太子为庶人。"而当时司马遹正带着妻儿游园,这帮人就迫不及待的到东宫宣旨了。而这些人后来在司马伦带兵攻打皇宫时却又成了为太子翻案报仇的先锋,这脸变得比翻书还快。如果他们真的是忠于国家,在废太子时为何会表现得如此丑恶?
由此可见,事发之前司马遹成了门阀和司马诸王的绊脚石,处之而后快的人物,而贾南风只是他们的代理人而已。究其原因,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分析得最为透彻,他对司马伦说"太子为人刚猛,不可私情。"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孙秀认为"太子聪明,若还东宫,将与贤人图政,量己必不得志。"可以说这才是司马诸王和门阀世家们联合起来谋害司马遹的根本原因,他们不希望朝中再出现一个司马炎或者司马攸。而太子宫中的属官,却是大量的励精图治之辈,其中以江统等人最为激进,这自然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钉。
司马遹被逮捕关押到金墉城后,他还利用太子妃王惠风传出书信,叙述了自己被贾南风陷害的经过,希望通过岳父王衍向外求救。然而王衍不但扣押了这封书信,还要求王惠风和司马遹离婚,以避免这个事情牵连到琅琊王氏。由此可见对于司马遹的事情,各大门阀家族都已经达成了共识。此时的琅琊王氏虽然不如后来东晋的显赫,但也不是任人拿捏之辈。王衍这人历史上名气很大,一方面是个人才华,另一方面也是因其不肯担责任的油滑作风。可以说他选择背叛司马遹是与他后来背叛西晋一样,都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考虑。
当禁军中司马遹的东宫旧属们辗转得到这封书信,找司马伦商议救援太子时,得到的只是司马伦的拖字诀。不仅仅如此,司马伦还和孙秀谋定用谣言制造舆论压力,逼迫贾南风尽快处决司马遹。这一方面是避免夜长梦多,司马遹靠着旧部翻盘,他们自然会被算旧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锅甩给贾南风和掌权的门阀家族,为司马诸王争夺皇位制造理由。因为没有了太子,国家继承人悬空,而司马衷这个皇帝又是摆设,争夺太子位就成了政治斗争中头等大事。如果借用谋害太子的罪名除掉贾氏及其党羽,那司马诸王将会掌握皇权。
有这些旁证,那可以说明史书中对司马遹荒唐奢靡的评价是不可靠的。要么司马遹装作一副荒唐奢靡的样子,以麻痹贾南风和司马诸王,为以后做准备。要么就是为了掩盖门阀与司马诸王勾结谋害太子的事实,找理由给太子泼脏水。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说明司马遹与他们并不是一条心的。可以说这是一场门阀世家和司马诸王瓜分国家的闹剧,司马遹之死只是闹剧的开始,司马伦诛杀贾氏及其党羽只是第一战役结束。之后愈演愈烈的八王之乱才是正菜,而这道菜也让西晋彻底崩溃,结束了华夏短暂的统一,进入了黑暗的五胡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