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之际,当代偶像祖逖又要来了。作为一个明星级人物,只有一个成语「闻鸡起舞」是不够的。虽然我们上次已经看过,「闻鸡起舞」基本上就是一个不知所云,今天的「中流击楫」,同样是不能让你望文生义的。
它的本意就只是「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中流),打船桨(击楫)。」真正的重点,其实是祖逖同时所发下的豪语:「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搞错了,这是孙权。祖逖的台词是:「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大江怎么样?大江惹到你了?
这又要引用另一个典故啦,就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说穿了,这一战,不成功便成仁。五胡之乱,原本祖逖带着他的亲信族人,撤退到徐州落脚,已经入主吴郡的司马睿立刻派人来封赏录用祖逖一行。
但江北究竟非久留之地,不久就在安东将军司马睿的征召下,祖逖一行以军谘祭酒的身分,来到了建业北方,长江上的小岛做为驻军。司马睿跟琅琊王氏的计划,是要来江东当皇帝,割据一方,以待天下之变的,非常合理的军阀思考。
祖逖不是,祖逖心心念念,就是召集兵马,复我中原。
啊,冲动。啊,打仗就是后勤。在嘲笑祖逖的愚笨之前,要知道万事抬不过一个理字,万策不离情报两字。祖逖在想的,跟三国时代赵云在说的差不多。「当因衆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赵云不是幻想的,当时关东臧霸等人确实有不服曹丕的现象。祖逖的情报又更准确了,北方他的好朋友刘琨,都还有一席之地呢。只要连结上刘琨、段氏鲜卑、慕容鲜卑,就算不能夺回洛阳关中,把河北拿下,整个局势也会往东晋倾斜。
能够拿回古之华夏,两汉第一的冀州,中原知识分子是不会当江东蛮荒一回事的。对,这就是祖逖战略跟东晋战略最大的区别,前者不想要江东,后者却是看准江东而来的。
今日留下的邯郸城墙,古代为冀州的重要城市
祖逖的想法,一点也不好高骛远。他相准了江东的「暴杰勇士」……暴徒流氓盗匪啦,专门就是与之交好。甚至祖逖没事就去建业官府晃荡,看到有被抓的年轻人,就问问是犯什么法?文的,祖祭酒不理,有杀人越货本事的,祖祭酒一定要救下来收编。
一次两次,祖逖在建业、吴郡的臭名就传开了,加上祖祭酒为人又很靠北,动不动就在上书宣扬他的北伐理念。司马睿就任晋王之后,遂跟祖逖说,「去,快去。」
看过《三国志》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就是费禕跟姜维不好,姜维想要北伐,费禕都只给他不过万人的兵力,东晋政府给祖逖什么?
以逖爲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这是非常大的地方指挥官。问题是你东晋有豫州吗?没有。
东晋给祖逖的,就是两个空头名号。千人的粮食,三千布匹……这其实是资金的部份啦,不是要给祖逖做衣服穿的。没有兵器铠甲,没有仪仗(所以说是空头名号),连人手都要祖逖自己招募。
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北伐地狱难度开局,祖逖发下了「中流击楫」的豪语。并且找到地方落脚,成功的聚集了一支2000人的军队。带武装的才叫军队啊,祖逖建立了城镇,恢复了工业,打造军事装备自卫,展开经济活动。
站稳脚跟,祖逖要开始行动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当上豫州刺史。
这是国家统治力不行的时代。不是东晋政府封了你的官,你走到豫州大家就会承认你是刺史,接受你的管理。当时的豫州,有自己的刺史跟太守。倒也不是哪个匈奴汉国还是石勒后赵所封的,就是西晋残留的官员,直接任命的流民头头们。
祖逖赌了一把,把军资金拿去收买其中一个小头目,要他去刺杀现任的豫州刺史。收买成功了,刺杀也成功了。但争霸不是刺杀大头目,地盘就会变你的。祖逖在想什么?他在赌什么?他在赌的是「战功」。
有功无赏,会破坏掉组织的管理与规矩。祖逖在赌的就是,当他送战功回去东晋,东晋必须要赏他,要支援他。比起拿2000人在这群雄割据之地要攻城杀敌,干脆投资一把,这就是祖逖的气魄了。
对,毕竟不能说是智慧。祖逖请求东晋支援虽然成功,但补给还没收到,他这边就缺粮了。这时候,豫州的二当家也召集了兵马,对祖逖发起攻击。短兵相接,祖逖训练的勇士倒也不输,问题是人家还有后援,你没有。
不过我跟你说,从祖逖的行为你可以看出,他对于战国跟三国都是特别有研究的。祖逖连忙派出使者,去跟兖州的割据太守:陈川请救兵。这在三国也演了好几次。
比方兖州刺史被黄巾贼杀了,隔壁的曹操就赶紧前来「救援」兖州。或是荆州牧刘表死了,继承人分成两派,隔壁的孙权也是马上派人来问,是不是需要帮忙啊?
祖逖一跟陈川说:「豫州刺史被我们杀了,现在他们正集中兵力跟我们作战。」陈川要是没有马上想到来个背刺,真的不用想在乱世打滚。果然,援军李头立刻登场。
祖逖不是不能打,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藉着李头的救援,祖逖成功消灭了豫州二当家,占领他的大本营:谯郡。清点战利品的时候,祖逖发现李头对二当家的马有兴趣。送赤兔买关公,这买卖怎么不能做?祖逖立刻派人送马,李头也是一个感恩戴德。
可要知道,真正千古难得的,是刘备这种老板。陈川一发现李头说祖逖好棒,随即将其诛杀。祖逖虽然没成功收买李头的人,但李头的部下,自然也从陈川那里逃了出来,降于祖逖。
不是,川哥你要杀也是杀祖逖吧?原来东晋这边的援军「桓宣」,也已经抵达。《晋书》的互现法,在西晋灭亡之后达到一个高峰。缺乏中央政府的情况下,史料是非常多元的。从桓宣(东晋)的角度看出来,这场豫州之争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了。
东晋的说法是,那个豫州的西晋残官刘演,是支持司马睿的。而豫州刺史跟太守,也早就被桓宣说服,直接听命于丞相府:当时丞相就是司马睿。是祖逖想要借粮借兵,派去的使者对人家不礼貌,所以双方起了争执,闹一个不死不休。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桓宣又出使,说降了二当家,并且留在谯郡协助祖逖对抗石勒。
这已经不是把一件事分成两面说的互现了,根本是「互婊法」吧?明明都是东晋,怎么差这么多?要相信哪一边?
其实,祖逖是司马睿派出去的,桓宣则是王含的手下。江东姓王,十有八九出琅琊,这位爷还刚好不是亲内政派王导,而是亲军阀派王敦。基于之后的东晋内战,好像就可以明白「王与马」的角度不同了。
简单说,王敦派强调,东晋是王家打出的天下。司马睿这边强调,东晋是司马家道统所维持的天下。最后王敦派覆亡,但《晋书》并不因此只采司马家说法,就像《三国志》同时提供了三国的史料角度。我们无法得知历史的真相,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事实具有多重面向。
不论是谁的功谁的过,此时祖逖就是占有谯郡,欲行刺史事的晋官,而东晋的后援,也已经到来。有武力,有政权,乱世之理。而为人作嫁损兵折将的陈川,接下来还得面对祖逖的进攻?只有你祖逖懂纵横之策啊?别人都傻的?
川哥直接跟石勒连系上了……比起刘聪,石勒的汉化程度还是要高点,更听得懂汉人话。川哥嘴上说投降,实际的意思是,请后赵石勒派兵从这里来讨灭祖逖,咱们来个三七分帐也行。然而,后赵大将石虎带大军抵达,却遭到祖逖偷袭。
石虎当机立断,把陈川抓起来,然后撤退。接下来祖逖进逼兖州,更降服州内群雄,自此黄河以南,莫非晋土,哈哈哈哈哈哈。以上,由东晋新闻台为您播报,让我们再转后赵新闻台看看怎么说。
后赵方面表示:石虎大军成功击退祖逖,救出陈川。此时由于北方鲜卑来袭,石虎折返,并留下副将继续攻打祖逖。最后祖逖退回淮南,石家军把陈川的部众百姓带回河北。
为什么是两方都撤退?因为河南老大曹嶷左手表示效忠东晋,右手跟石勒签定黄河停战协定。所以,双方必须退出曹嶷的停战区。
什么是正史?这些统统是正史。正史并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信息。不过今天的主角祖逖,还有很多更为细节的描述,这里就不一一翻译了。整体来说,祖逖的行事作风很刘备,善下士,白话就是,祖逖是个流氓。他小时候是,在江东招兵买马的时候是,如今盘据豫州仍然是。
宏观来说,刘备的作风有好处也有坏处,在他自己跟祖逖身上都显现出来,就是缺少了政治作战的能力。不要说没有诸葛亮,没有孙干之前,刘备想要跟军阀结盟都有困难。祖逖也很明显的不讨喜,在东晋政府中不受欢迎,在割据群雄里也没什么人想要跟他好,但是地方支持度的稳固就不差。
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乱世君主,刘备、祖逖这种人,是非常适合当地方太守的,能帮你好好治理地方,叛乱的机率也不高。虽然刘备还是有叛乱记录,而祖逖也不可能是一百分的乖宝宝,最终,东晋决定派人来取代祖逖。
东晋新闻台表示,接班人是江东人士,祖逖歧视人家,觉得鸿图大业一定会败在这些不思进取的吴人手里。加上东晋本土的王马政争已经展开,祖逖忧国忧民……就是他要人要粮又要不到了。
于是他就生病了。
生病的祖逖,有感于自己大限将至……就算不说得那么玄奇,其实他也知道自己快被拔官了。祖逖开始加强豫州各地的要点堡垒建设。但也没弄多少,祖逖就病逝了。而最终朝廷派来的接班人,其实是祖逖的弟弟,祖约。
祖约原本是在东晋朝廷干事的。与其说这次接棒,像是过去东吴的父死子继部曲。
或许,还更像属国质子接任新王呢。意思是,汝南祖逖当时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并不是一个靠着江左政权扶植培养的将军。
而以东晋政权主力在王敦身上来说,也还真的没什么能力来支持这个「祖逖北伐」。这个不一样的「祖逖北伐」,更进一步显示出新割据时代的样貌。没有正义,没有道统,没有终点,只有以「晋」为名的人们,被刻上了「统一」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