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字文彬。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北周八柱国之一。世居何处,众说纷纭,因此不得而知。到李虎时,搬至北魏北境六大军事重镇之一的武川镇。
李虎年少时好读书,又精于弓射,为人风流倜傥,轻财重义,在众人眼中是一个风雅高尚之人。
葛荣叛乱时,曾委全于叛军。葛荣为尔朱荣所灭后,改投尔朱荣。
此时尔朱荣麾下人员结构复杂,有“原生”人员,比如尔朱兆、尔朱天光等,六镇叛乱时,早期投靠尔朱荣的,如贺拔允、贺拔岳、寇洛等,最后就是先投叛军,再改投尔朱荣的,这此人被称之为“降人”,很不受前两种人的待见,比如宇文泰、李虎、赵贵等人。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武川镇出身的贺拔岳与同样是六镇之一,怀朔镇出身的高欢起了间隙。此时的高欢,在尔朱氏集团里,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怀朔集团。因此贺拔岳在与高欢的第一阶段较量时,处处落于下风,并牵连到最受尔朱荣信任的贺拔胜。贺拔岳深刻认识到必须拥有自己的“圈子”。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广大郁郁不得志的“武川降人”身上。
恰逢万俟丑奴在关陇称帝,尔朱荣命尔朱天光西征平定关陇叛乱,贺拔岳以副帅身份参与西征军(另一副帅为武川人侯莫陈悦),同时积极拉拢“武川群豪”一同入伍西征,形成了以贺拔岳为主的“关陇集团”雏形。李虎也在其内。
万俟丑奴平定后,李虎被贺拔岳委派镇守陇右,掌管内外军政。
当时贺拔岳后方灵州的曹泥与高欢频繁联系,贺拔岳决定拔去后背上的这根“刺”。于是联合侯莫陈悦在高平会师,讨伐曹泥。
可谁想,此时的侯莫陈悦嫉妒贺拔岳,竟然暗地里投靠了高欢,并设计杀害了贺拔岳,向高欢递出“投名状”。
由于事出突然,跟随贺拔岳出征曹泥的旧部一时间群龙无首,眼见就要并侯莫陈悦“并吞”,众人力推年长、稳生的寇洛为新一任领导。
而李虎出于忠义,则认为既然“关陇集团”是贺拔岳一手带出来的,那么自然就该有贺拔氏的人接管。
而此时贺拔岳的后人尚年幼,不可能担起统领群豪的责任。最佳的人选就是贺拔岳的二哥——贺拔胜。
贺拔胜在六镇之乱时,便以名震北方,令敌人闻风丧胆。如今身在荆州。为此李虎连夜动身,单人匹马赶往贺拔胜所在之处。
此时的贺拔胜正在为征讨南梁而做准备,不能离营,便委托独孤信处理此事。李虎从荆州往回赶的时候,路过阌乡,高欢手下所获,被送至洛阳。
孝武帝得知李虎来了洛阳,异常的高兴。因为此时正值孝武帝谋图关中,而孝武帝手下有能力的人不多,李虎的到来,不由得是添了一名猛将,赶紧升李虎为卫将军,送到了宇文泰身边。
之后,李虎随宇文泰剿灭侯莫陈悦,替贺拔岳报了仇。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与高欢之间的间隙越来越深,不惜兵刃相向,结果大败,逃入关内。从此北魏分裂成东、西魏。
灵州曹泥受高欢指使,不断骚扰西魏。同年十二月,于是宇文泰便派出李虎、李弼与赵贵等人讨伐曹泥。李虎引河水灌城。
大统元年(535年)正月,元宝炬登基,西魏建立。同月,李虎招降费也头,合其兵马,一同攻击曹泥,经过四十余天战斗,灵州开城投降。
大统三年(537年),被授于陇西郡公,与宇文泰、侯莫陈崇、独孤信等人并称“八柱国”。
同年,东、西魏再次大战于河桥,西魏中路宇文泰连连得胜,但突然雾起,西魏军左军失利,西魏军通讯不利,宇文泰不知左右情况。
李虎、念贤等统率的后军还没到达战场,便看见弃军而逃的赵贵、独孤信等人。一时间以为是宇文泰下了撤军的命令,跟着赵贵等人一同撤走。此时只留下中军宇文泰一路,导致西魏军溃败。
因关内绝大多数士兵跟随出征东魏,此时关内非常薄弱。河桥之战大败后,关内动乱四起,李虎等人退至长安,看着当下的局势,也拿不出一个好方法,便和王盟、周惠达保护西魏太子出行到渭北。
大统十七年(551年)五月,李虎卒。
后记:写李虎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李虎没有个人列传,这一点很奇怪。于是花了点时间东拼西凑了点资料。但是感觉还是不能勾勒出李虎的一生,略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