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3月15日财富中文网。
一、在这件事上,美国政府存在事前不作为,事后乱作为的可能。可以认定,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上,至少其中之一在咎难逃,抑或两项均有过错。
二、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如果硅谷银行拥有较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而仅仅由于数十亿美元的流动性缺口导致破产,那么,美国政府应该选择“托管”才对,而不应该任其自由“破产倒闭”,即,杯水之劳,即可灭掉车薪之火,何必酿成“核反应堆”式的举世瞩目的金融事件?
三、美国政府的乱作为。如果硅谷银行通过“破产清算”方式解决,而最后又资不抵债,那么,最终的“存款垫付缺口”有谁支付?美国的权宜之计是,美国政府推出紧急措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宣布将向硅谷银行“全部储户”提供“完全保护”。这次,政府公司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行动,人们确实可以在即期见到这个行动的好处,但这个方案的风险敞口是什么?谁是最后的潜在“买单人”?对于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美国政府,包括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等,都没有说清楚。
总之,在“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办”三要素中,人们仅仅知道了断章取义的“如何办”,但在“是什么、为什么”上仍然是一头雾水。诚如是,美国政府肯定是在“和稀泥”,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已经主动放弃了诚信、法治的制高点,这是危险的信号。关于诚信,一句名言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关于法治,卢梭所言: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可怕的是,美国政府史无前例行动的背后,是一些前无古人的“糊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