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9月13日财富中文网。
出于好奇,我阅读了关于威廉·萨德尔 (William Sadleir)的英文稿件(当地时间9月9日),内容与这篇稿件基本一致。
其实,萨德尔的骗术并不高明,仅仅涉及到了资金的挪用和抵押权利的转移(解脱),加之,萨德尔并不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并且,涉案资金追缴难度不大,譬如,其中,金额最大的一笔,萨德尔用1400万美元在洛杉矶比佛利山庄购买的“七居室豪宅”还存在升值的可能,背道而驰的案例是,个别案件的欺骗涉案资金大多泥牛入海,最终追缴的金额寥寥无几。
几点疑惑:其一,使用就可以了,为何选择挪用?萨德尔虚构了一项广告计划,挪用了贝莱德多种类收益信托(BIT)超2500万美元的资金,一种猜测是,萨德尔是前白宫工作人员,严重的官僚主义是其看家本领,在对待资金问题上简单粗暴。
其二,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萨德尔动机何在?即,萨德尔伪造贝莱德基金工作人员签名,萨德尔在一项名为“UCC”的计划中,将超300万美元的资产非法出售。
具体来看,萨德尔是Aviron Group, LLC的创始人,Aviron曾将部分资产抵押给贝莱德,以获取贷款,该计划被称为“UCC计划”。2019年,萨德尔伪造了贝莱德基金经理的签名,签署了一份“放弃UCC留置权”的文件,而该文件一旦签署,就意味着,萨德尔可以在不告知贝莱德的情况下,将这笔资产出售,从而剥夺了基金对未偿贷款的抵押品。Aviron 最终拖欠了这些贷款。疑点的关键在于,萨德尔的欺诈手段就是小儿科的水平,萨德尔的品质、智商,甚至精神可能都有问题。
总之,萨德尔通过异想天开、自欺欺人的方式挪用、侵占资金,最终,不但“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被判处3160万美元罚款和6年监禁。若好莱坞将来以萨德尔为题材拍成电影,很难拍成大片,最多也就是个“荒诞剧”。若给这个“荒诞剧”起个名字,就是:瓮中之鳖萨德尔。
至于贝莱德集团,好像影响不大,3000多万美元,对贝莱德集团而言,是个小数目,况且,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初步分析,贝莱德最终损失不大,还有可能在资金数额上毫发无损。从专业人士的视角分析,萨德尔祸起案发,可能是贝莱德最早发现的,诚如是,贝莱德在风险管理上还是有过人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