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身份代表着权力与束缚相持,幸福与不幸交叠。如果我们从中国历史角度去看待这个身份,显然是无法全然作为幸福的代名词。
比如新城公主,这位处在盛大恢宏的唐朝时代的公主,被父兄疼爱,被子民尊敬,却谈不上是幸福光彩的一生。哪怕最后被李治以皇后之礼如此高的规格下葬,也不免让人提起这位公主时唏嘘不已。
宠爱有加
新城公主她的母亲是文德皇后长孙氏,而她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儿,所以说她从出生开始就倍受宠爱,说是皇宫里最受宠的一位公主也不为过,在新城公主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自此皇帝更是对她这个可怜的小女儿愈发疼爱。
根据墓志所中所写到的她八岁就被封为衡山郡公主,而且据史书记载,唐朝是不可以将名山大川作为封号,可见新城公主的特殊性以及皇帝对她的钟爱之心。
除了父亲的疼爱,新城公主还有一位对她十分疼爱的哥哥李治,在处处充满心机的皇宫里,作为新城公主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李治给予了妹妹极大的爱护和信任。
父亲与哥哥的疼爱使得新城公主躲过了许多的委曲求全的事情,比如李治略施小计,阻止了新城公主的远嫁和亲,而手握大权的皇帝,也无比的希望自己的这个小女儿有个幸福的婚姻,和美的一生,但生活哪能如人们想得那般美好呢!
婚姻坎坷
皇家最不缺的就是谋权夺利,勾心斗角,所以皇家的婚姻难免不为权势所累。
于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的重臣魏征病危,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婚事,唐太宗为宽慰魏征,当场为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和新城公主赐婚,紧接着,魏征去世。
而魏叔玉的婚姻并未像他父亲期待的那样顺利,没过多久,便发生了谋反案,由于魏征曾大力推荐的几位臣子也参与了此次谋反,自此唐太宗对魏家失去信任,取消了其子与新城公主的婚事。
这件婚事不欢而散之后,唐太宗又开始为新城公主谋划更好归宿。而此时,皇帝与长孙皇后恩爱有加,长孙一族备受恩宠,于是便将新城公主嫁给长孙家的长孙诠,如此一来,便是亲上加亲。
作为新城公主与长孙诠这对恋人的“订婚人”,唐太宗却没有亲眼看到女儿出嫁便辞世了,李治继位后,虽急于让自己疼爱的妹妹早日成婚,风光出嫁,但因守孝的传统,便将婚事推迟了三年才重新操办。
这段婚姻是幸福的,但极为短暂,在之后的皇权斗争中,长孙一族最终败给武则天,而长孙诠在被贬途中被武则天派人暗杀。新城公主对这样的噩耗无法接受,日日以泪洗面,心里对武则天也心生怨恨。
作为哥哥的李治,对妹妹十分心疼,但同时对武则天也是情根深种,左右为难,就为幼妹赐婚嫁予韦正矩,试图通过新的婚姻让她从悲伤中走出来,并且为了让妹妹婚后能过上好日子,便为韦正矩连连升官。
升官并没有让韦正矩享受到位高权重的快乐,由于新城公主曾是长孙诠的妻子,武则天也因为与长孙家存在斗争关系,所以对新城公主也并不待见,就连与新城公主新婚不久的韦正矩也通通被拉入“黑名单”,在朝堂被人处处刁难。
在这种境遇下,难免会迁怒新城公主。新城公主一直心念亡夫,而这段婚姻也不过是听从兄长的安排,实际对韦正矩也没什么感情。
韦正矩在外被刁难,在家被冷落,二人婚后生活十分不和,甚至有传闻说,韦正矩因为心有不忿,曾对新城公主大打出手。这段婚姻在人们的议论声中并未维持多久,新城公主便突然离世了。
死后追责
亲妹妹的突然离世使李治万分悲痛,于是便派人调查了一番,查到他们夫妻二人关系不和,韦正矩对新城公主经常打骂。
随后李治召韦正矩进宫询问,见他对人们的指控并没有反驳,就认为很大可能是韦正矩害死了自己的妹妹,勃然大怒,便将韦正矩处死。新城公主死后,李治处置了很多人来弥补自己幼妹受到的伤害。
1000年后据考古学家发现,新城公主墓中壁画上有很多侍女的画像,她们全部被抹去头部,随之千年的谜团被揭开,在这个壁画中大致可以推测出是李治认为这些人未能尽到侍从责任,保护好新城公主,所以全部斩首。
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李治出于对幼妹的疼爱和愧疚,便下令以皇后之礼葬了自己最疼爱的妹妹。
纵观新城公主的一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小公主,但也无可避免的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作为兄长的李治,将幼妹的死全然归于韦正矩和侍女。
这样看似为幼妹讨公道的行为,究竟是出于爱还是对她不幸一生的遮掩,又或者说是为自己那些因为权势而对幼妹造成间接伤害的不光彩行为的逃避。
结语
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高墙里的荣华富贵是否可以与幸福划上等号,而身为皇家之人,站在权利之上又是否真的快乐,可能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父亲的爱让她未及笄便有衡山郡公主的封号,让她遇上了自己的爱人-长孙诠,但皇权之间的争夺,让她第一段与魏叔玉的婚约匆匆收场,也使她失去了与自己琴瑟和鸣的丈夫。
兄长的爱是在她悲痛时,便将她嫁给了韦正矩,但这也是导致悲剧的最后一根的稻草。
新城公主被爱与权力推动着一生,裹挟着一生,被爱滋养,被爱折磨。她最终被兄长的爱包裹着,以皇后之礼的下葬掩埋了棺木里无尽的叹息和藏在新城公主死亡背后并不光彩又难与人书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