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人),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唐元宗六皇子,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李后主”。文学艺术造诣颇高,素有“词中之帝”的美誉。
他擅书法、通音律,工绘画,精于诗词歌赋,尤其在词上成就最大,是历史上作词最好的皇帝。他词风生动明快、情真意切,风格鲜明;亡国后所作的词,更是含意深沉,令人回肠荡气。一首《虞美人》痛彻心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煞千古!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句反问中除了对往日好时光的追忆怀念,也饱含悲伤愤慨,或许还有些许悔恨之意吧。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强烈对比!亡国之君的李煜受尽屈辱却无力反抗,一腔愁绪无处释怀,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
李煜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登基和亡国成了他人生中的两大转折点。第一阶段是登基前,李煜相貌异于常人,据说他出生时长有双瞳,很是奇特。古时流传一种说法,有双瞳的人乃是天降圣人,是有大成就的人。
比如上古时期的圣人仓颉发明了文字,禅位于大禹的贤帝虞舜,后来的楚霸王项羽等等,都是目带双瞳的异人。出生时目生双瞳,此乃“帝王之相”,这对无皇位继承权的他来说并非什么好事,一不小心就会带来杀身之祸。
作为六皇子的李煜为了避嫌,继位前从不过问政事,整日里游山玩水、纵情声乐。他还写下“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以明心志,以他的才情做一个吟诗作曲的闲散王爷再好不过。然而造化弄人,哥哥们相继离世,叔父也因太子的忌惮而被杀掉。几个月后,胜券在握的皇太子竟突发心疾去世,25岁的李煜顺利登基。
第二阶段是25岁登基后,或许是应了天意,本无心朝政的他竟被扶上了皇位,掌管一国之命运。登上帝位的李煜,接手的国家并非兵强马壮、国富民安,而是连年征战后带来的国力空虚、内忧外患。他纵有满腹诗书,然治国能力平平,难以力挽狂澜。
淡泊朝政的他“性宽恕,威令不素著”,说白了就是没有纵横天下的魄力——对外患无抗衡之力,对内忧无良策应对,他只想做个安安稳稳的皇帝。若在太平盛世,这样的国君或许会有所建树。比如他会编书著作,推动文学艺术向着巅峰发展。然而生逢乱世,以仁治国、谦卑退让就成了致命的弱点。
第三个阶段是亡国后,此时的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他写到“自出胶庠,心疏利禄。” 他想俯首称臣换得几年太平,却终究难逃命运的归宿,最终受尽屈辱、丢掉命。从成长经历来看,他虽贵为皇子却过得小心翼翼,必须时常表现出与世无争才得以苟活,因此养成了这种步步退让、苟且偷生的软弱性格。
“成者王侯败者寇”,对于末代皇帝人们多有诟病,认为国家亡于他们之手,这样的亡国之君多被冠以昏庸无能、不务正业。然而,一个王朝的兴衰灭亡,又岂是毁于一人之手?李煜接过的江山,在父辈们的连年征战下早已存贫积弱、国力孱潺。在军事上,北有宋朝虎狼之师,东有吴越之兵,作为一国之君,他想必也是忧心忡忡吧。
他肯定也想国泰民安、长治久安,于是鼓励农桑,操练水军,休养生息。所以并非像一些资料记载的那样李后主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奈何山河日下,他努力维持的江山终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十年的皇帝生涯,对外是强大北宋的施压让他低声下气、委曲求全;对内面对大臣的质疑,每日曲意迎合。
他常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心中悲凉与愁苦更是无处诉说。故而大摆筵席、借酒浇愁,靠着歌舞声乐,短暂地自我逃避着。李煜,一位被皇位耽误了的诗人。他本无心朝政、只想做文人雅士,但命运使然当了皇帝,风雨飘摇中担起了家国天下的重担。自登基起,他也尽可能为这个国家努力过,可终究没能够力挽狂澜。
国破山河在,痛乎哀哉!《虞美人》是一首生命的哀歌,更是一首家国天下的哀歌。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煞千年!这一首词亡了国,却活了一个“千年词帝”,世代传颂!
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你的书柜怎能少了这套《浪漫诗词系列》呢?想要了解更多的诗词作品,请看这套《浪漫诗词丛书》 ,共包含了六本(如图所示)。书中详尽介绍了这六位著名词人的生活与经历,我们在品读诗词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有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