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众所周知,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位明君,但确实一位才华横溢、天下无双的诗人。公元975年,金陵沦陷,宋军大举进入金陵皇宫,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虏,自此,南唐彻底灭亡。
李煜被俘虏后,被押解至大宋王朝的都城汴京,软禁于此。宋太祖赵匡胤还变相侮辱性地册封李煜为“违命侯”。从此以后,李煜的南唐王朝将不复存在,他的皇帝生涯也将彻底结束。李煜顶着“违命侯”的封号,这带着耻辱色彩的头衔,也将伴随着他屈辱的一生。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一首《乌夜啼》,虽不如他其他的诗作般赫赫有名,但却也是流芳后世、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
《乌夜啼》是李煜在汴京软禁期间,在秋意渐浓的夜晚,怀着戚戚然的心情创下了这首词赋。这首词与李煜以往的词风不同,李煜是南唐后主时,所做之词都是辞藻华丽,与其南唐的金雕玉砌般的宫殿一样繁华似锦。现如今,看他这首词,却已是完全与他悲戚落寞的心境与处境出奇的相似。昨天夜晚,雨夜,风伴随着大雨哗哗直下。窗台边,那帐子被风雨刮得啪啪作响。桌台上的蜡烛已经快要燃尽,炭炉上的壶被火烧得滋滋响,水已然快要烧干。一次又一次想着要赶紧入睡,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一次次斜靠着枕头,却又一次次起身坐起,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滚滚红尘如同江水滔滔,一直向东流逝一去不复返。想起自己此生,如梦如泡影,只有一醉方能解千愁,无其他办法可行。这词的意思不难看出,李煜此时心中的愤恨及忧愁。他恨,恨自己南唐被灭,成了亡国之君;他愁,愁自己从此将被困于此地,成为俘虏,前景茫茫。
开头两句词“昨夜风兼雨,帘露飒飒秋声”,完全无任何词藻描绘,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风雨夜。从此词的表面看来,单纯地描写着秋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风声雨响,很是嘈杂。但其实除了那“飒飒秋声”之外,却并无其它别的声响,更是衬托出了秋夜的寂静,会令拜读者觉得意境冷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其实此种意境的词句,更是李煜这位南唐后主的本色演绎。
而“烛残漏断频绮枕,起坐不能平”这两句词,却是反映出了李煜抒发情怀的手法。他这两句词,让拜读者有一种写词人过分清醒的感觉,说明了他彻夜不眠,让他一直无眠到了“烛残”,无眠到了“漏断”。如此清醒状态的描述,却恰恰反映出词人当时感慨万千的心情。另一层意思便是反映出词人当时心绪烦乱,“频欹枕”里面的“频”字,反映出李煜整夜无眠,辗转反侧,频繁起身、躺下、再起身。就这样持续大半夜后,他干脆起身坐起,但却内心无法平复,燥热难安,表现为“起坐不能平”。
此词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就这两句词,成为后世佳句,特别引起世人共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同李煜的梦幻人生般,以前的种种荣华富贵化作尘埃,一去不返。这是属于很多世人都会感慨的人生感悟,但对于不同人来说,体会出来的感悟,却是人间百态、无一相似。词句中的“漫”,更能凸显出一种梦幻、空虚、迷茫的感慨。
最末两句“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表现了词人李煜那种想要醉生梦死但却又清醒无比的矛盾感觉,让其痛苦不堪,往事不堪回首,也无前路可行,只求一醉方休,却又执着般清醒万分的痛苦。李煜这首后期词作,它所体现的特色是与前期作品截然不同,它是朴素、真实、原始、清新,这首词将李煜的痛苦、忧郁、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毫不掩饰。虽然是一首知名度不高的词赋,但却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常读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小编了解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国语成绩不太理想,甚至不及格,这就是日常积累的太少。这个时候诗词就帮上大忙了,家长每天让孩子读一读,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不知不觉中成绩就提高了。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小编了解到,高考提高诗词分数的占比,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从小给孩子打牢基础,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套合集,6本书加在一起89元包邮到家,89元做不了什么,却能够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抓紧下单抢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