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圣宗耶律隆绪:大辽王朝的绝代雄主,更是响彻历史的优秀帝王

辽圣宗耶律隆绪:大辽王朝的绝代雄主,更是响彻历史的优秀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3910 更新时间:2024/1/14 0:18:40

乾亨四年,公元928年。欧洲大地,臭名昭著的挪威海盗航行到了爱尔兰海域,对爱尔兰东部城市基尔肯尼进行了一次疯狂的洗劫,当地的土著居民为了躲避海盗,纷纷逃命,他们慌不择路,逃到了海边悬崖下一个不知名的溶洞中,而这个无意间发现的溶洞,就是在英国历史中大名鼎鼎的丹漠洞。中洲神土,中原大地,新罗僧人洪庆从福建起航,所行身无长物,只有一本《大藏经》。他从福建近海起航,随波逐流,最终到达了高丽王朝。渡海远游,带回传世的经书,洪庆受到了高丽皇帝王建的热烈欢迎。这一年,是风云变化,并不寻常的一年。在北方草原,也有大事发生。大辽王朝的第五位皇帝,耶律贤驾崩了。

虽然这位皇帝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我仍然要为读者朋友们着重地介绍一下他。这是一位异常优秀的帝王。他曾经在即位之初,对大辽王朝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尤以汉化改革为主,将这个曾经在草原上游荡多年的马背民族转变成了屹立在中原北方的强大帝国。在耶律贤的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另一位皇帝的身影,这位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都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游牧民族王朝,例如匈奴、柔然、契丹、突厥、金朝、西夏、蒙古等,这些发祥于草原和荒野的政权,如果想要从五线小县城变成一线大都市,汉化改革必不可少。兴修宫殿,制定法律,发展科学,传播宗教和文化思想。他们不再是草原上的散兵游勇,也不再是居无定所,随风漂泊的野蛮人,他们的名字也发生了改变。大契丹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大辽王朝。缔造了全新的大辽王朝之后,耶律贤锐意北上,希望可以实现历代先祖们山河一统的夙愿。事实证明,他的确实现了一部分。他曾经在北京西直门外和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展开过一场旷世对决。五万对十万,耶律贤以少胜多,把北宋军队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连亲自挂帅的北宋皇帝都被打的只能乘驴车仓皇逃跑。“高粱河车神”的名头成了宋太宗一生的污点,而把北宋军队杀的铩羽而归,也成就了耶律贤一生的传奇。现在,千帆过尽,传奇谢幕,耶律贤的人生已然走到尽头。皇帝龙驭上宾,大行而去,皇帝的长子耶律隆绪灵前即位,大辽王朝的第六位皇帝,诞生了。(辽圣宗)

那一年,耶律隆绪只有十岁。幼年登基,主少国疑,很容易导致政权不稳,从而发生内乱。但幸好,先帝虽然故去,却为他年幼的儿子留下了一个十分值得信赖的人。这个人就是皇帝的妻子,已经从皇后升级为太后的萧燕燕。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实在是了不得。她曾经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演绎了和自己的丈夫耶律贤无比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曾经跟随成为君王的丈夫一起为了大辽帝国的发展鞠躬尽瘁。现在,她受君王托孤之重,要带着这个年幼的孩子继续在历史长河中行走下去。也许,从嫁入皇家的第一天开始,她就注定要把一生都奉献给这个草原王朝。何谓奉献?在萧太后的眼里,仅仅守护住祖宗的基业是不够的,只有开疆拓土,才能成就更大的伟业。公元1004年,秋。叶落枯黄,天地萧瑟。这位强悍的女政治家集结队伍,拉上了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覆灭北宋,造就辽朝统一的神话。

两方作战,自然不能只介绍其中一方的参赛选手,中原的北宋王朝,此时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当然了,不用我说,读者朋友们也能猜得到。北宋什么态度呢?先别着急,请君先来跟我补习一段历史背景。五代十国从公元902年开始,到公元979年结束,短短七十二年的时间里,王朝一个接一个,政权一波接一波,而这些中原政权之所以都如此短命,不外乎一点,那就是这一时期,武人篡权作乱十分猖獗。武人,就是朝廷里的军事将领。朝廷里这帮带兵打仗的将领们,今天兵变,明天造反。背主弑君,另立江山者大有人在,数不胜数。就连结束五代乱世的宋太祖赵匡胤,当年也是靠着殿前都点检(保安大队长)的职务篡权夺位,这才有了后来的北宋江山。赵匡胤同志登基之后,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一个问题,自己是武将出身,靠着兵变登基,自己底下这帮将领们,有样学样,也趁自己不注意,纷纷搞叛乱,又该怎么办呢?由此,赵匡胤制定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改变北宋王朝的立国方针,由重武轻文变成重文轻武。

那些擅长领兵打仗的将领们纷纷被皇帝辞退,而那些喜欢搞治国安邦,爱搞理论的士大夫们摇身一变,成了王朝的主体。这套方针从太祖皇帝开国时,就开始施行,发展到真宗皇帝赵恒在位时,已经愈演愈烈,朝廷上大谈如何如何治国的官僚们大有人在,但一落到实际上,想找个能领兵作战的将领出来,却是凤毛麟角。网友们常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虽然概括的有些笼统,但却并不是全无道理。现在,辽朝挥师南下,北宋真宗皇帝前脚听到消息,后脚头就大了。皇帝询问大臣意见,得到的答复却让人哭笑不得。有主张割地的,有主张赔款的,还有主张放弃汴梁城,收拾收拾行李往南逃跑的。主张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主张正面对抗的。皇帝一看,啥也别说了,咱们君臣赶紧买上卧铺票,抓紧时间跑路吧。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寇准。

寇准,字平仲,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任北宋丞相。寇准同志认为,一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今年打你一次你割地,明年打你一次你赔款,那后年人家再来呢?大后年人家还来呢?咋办?难道要把整个北宋都搭上?二来,放弃汴梁南逃,也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丢一城弃一城,逃来逃去最后无城可守,无处可逃,难不成要让满朝文武都跟着皇帝到大海上去玩海上漂流?寇准表示,逃跑是不可能逃跑的,这辈子也不可能逃跑,割地赔款也不可能,只能劝谏皇帝举兵亲政这样子来维持生活。说是劝谏,其实无异于寇准同志联合一帮大臣胁迫皇帝御驾亲征。而对宋真宗赵恒本人来说,这倒是没有什么所谓的。这位北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向来没什么主见。没主见的坏处有很多,譬如优柔寡断,不能很好的处理国家大事,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自己摆平等等。但没主见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要选对大臣,跟着他干,听他指挥就完事儿了。

于是,真宗皇帝披甲上阵,亲临宋辽两军交战之地,澶州(河南濮阳),打算硬着头皮跟辽军决一死战。老实说,北宋步兵的实力,不能说弱,但整体素质还是比辽朝的骑兵低不少的。当然,这倒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由于太祖同志搞了个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大战一来,宋军队伍里几乎连一个像样的领军打仗的将领都找不出来。而优秀的军事将领,往往是决定一场战争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真动起手来,搞不好北宋将士们连带着皇帝就要混个城破人亡。可此时两军压阵,剑拔弩张,不打也得打了。但就是这十分关键的时刻,一个变故发生了。北宋士兵们在城墙之上试射弓弩,居然很意外也很乌龙的直接把辽军主帅萧挞凛给射死了。仗还没打,主帅先领了便当。宋军战战兢兢,虽然射死了对方主帅,但仍然对战争充满担忧。而辽军死了高级军事将领,将士们士气低落,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辽朝的两位实际领导人,萧太后和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对战争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他们认为,也许北宋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脆弱,现在出师不利,如要硬战,搞不好还会损兵折将,倒不如换个思路。怎么换思路呢?议和。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发生了。

不想开战和无心恋战的宋辽双方罢兵言和,各自退兵。并且签订条约,保证以后不再搞侵略,还要积极开展双边贸易和合作。当然,按照老规矩,富庶繁荣的北宋帝国当然要意思意思,于是真宗皇帝慷慨解囊,各种奉送真金白银。(银10万两、绢20万匹)一场世纪大战荡然无存,换来的是宋辽两国之后两百多年的和平。而这一壮举,是丞相寇准,北宋真宗,辽朝萧太后,联起手来,共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的功劳。他或许不如那些开疆拓土的历代先祖们,但他却是一个宅心仁厚,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念之间,他们拯救了无数本应丧命战场的士兵和百姓们的生命。是的,在封建帝制时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那些普通士兵和百姓们只不过是一个伤亡数字而已。翻阅史书,某某战争死伤十万人,某某战争死伤百万人。这些数字简单,无情,似乎没有任何能让人们注意的地方。但这些数字背后,却是多少人的血洒疆场,多少家庭的支离破碎?可是谁愿意当那个数字呢?没人愿意。说回本篇文章的主人公,辽圣宗耶律隆绪。这位皇帝在位的49年里,和平发展,稳步提升,在萧太后病故之后,更是励精图治,将辽王朝发展到了更为繁荣的高峰。从此,辽朝进入全盛时代。本朝开国之初,一直奉行的都是对外扩张的政策。太祖耶律阿保机生于战争,死于归途。太宗耶律德光同样病逝在远征敌国的旅途中。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均死于兵变,而最负盛名的辽景宗耶律贤同样发起过盛况空前的大战。这些皇帝有好有坏,有的让辽朝发展,有的让辽朝复兴,有的让辽朝陷入险地,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将辽朝推向过一个真正意义的盛世。

但耶律隆绪却做到了。他靠的不是举兵进犯,也不是武力征讨,更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平。而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

标签: 王朝辽朝耶律贤宋太祖皇帝

更多文章

  • 辽圣宗耶律隆绪:文治天下,武平诸邦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高丽,皇帝,宋军,契丹,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520期)公元87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了,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在灵柩前登基。因为耶律隆绪年纪太小,因此当时由皇太后萧燕燕摄政处理政事。萧太后表示:辽国的臣民,萧姐很喜欢,但契丹将国号改为大辽的做法,萧姐不高兴。于是萧太后就在次年将国号改为契丹,然后自己担任天辅皇

  • 他叫耶律隆绪,大辽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使契丹走向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皇帝,契丹,圣宗,景宗,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辽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贤长子。下面东方传奇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亨四年(982年)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改国号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

  • 人口普查之辽圣宗耶律隆绪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思情讲故事标签:德妃,萧氏,耶律,隆绪,皇后

    辽圣宗耶律隆绪图为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圣宗耶律隆绪五位后妃萧氏(废皇后)—萧菩萨哥(仁德皇后)—萧耨斤(钦哀皇后)—萧氏(贵妃)—萧氏(德妃)图为仁德皇后萧菩萨哥辽圣宗耶律隆绪六位皇子耶律宗真(辽兴宗)—耶律宗元(皇子)—耶律宗训(皇子)—耶律宗愿(北院大王)—耶律宗简(皇子)—耶律宗伟(皇子)图为辽兴

  • 瀚大黎众|黑美版连环画《杨家将全传》五《计除王彦章》黄建全绘

    历史解密编辑:瀚大黎众连环画标签:连环画,黄建全,岳飞传,杨家将全传,计除王彦章

    点击瀚大黎众,免费关注,每天有不一样的连环画等着您!连环画《杨家将全传》之五《计除王彦章》黄建全绘画,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定价180元(6册),印数:1—3000册。(这套连环画小编也不知有多少本,只整理到5、6、9、10四册,本书最多的看点就是画面不是在看杨家将,而是在看三国演

  • 和项羽齐名,逼死黄巢、半回合打败王彦章:他是何方大神?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黄巢,大军,秦朝,食盐,王彦章,李存孝,李克用,霸王项羽

    文/快哉风谁是中国古代最武勇的男人?有句老话早就给出了答案: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李,则不是李元霸——真实的李元霸只是个早夭的病夫,而是一个很多人不那么熟悉的名字:李存孝。图:姜大卫饰演的李存孝图:姜大卫饰演的李存孝十三太保李存孝,五代十国第一猛男。一、李存孝的名气有多大?《水浒

  • 李存孝有多猛?朱温走不过1招,天下第二的王彦章也走不过10招

    历史解密编辑:草莓文旅标签:李存孝,朱温,王彦章,李克用,黄巢

    李存孝有多猛?朱温走不过1招,天下第二的王彦章也走不过10招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古话和言语,里边包含了不少典故与人物,其中有一句是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项也就是项羽,霸便是李元霸,这两人都是典型的万人敌。作战勇猛,通常要好几个人才能打得过他们,那么谁能与这两人并列呢?那便是李存孝,朱

  • 堪比鸡宝山斗王彦章的车轮战,狄家军五虎斩杀西夏军的无敌将

    历史解密编辑:吴小厨碎碎的生活笔记标签:王彦章,西夏军,狄青,宋军,大将,张忠

    当杨家将抗辽的故事结束之时,西夏军又不断袭扰宋军而来。伴随着杨宗保的阵亡,朝廷又调来了传奇英雄狄青,运筹帷幄的他在狮子山与来犯的西夏军展开了决战。孟良焦赞的儿子奋勇杀敌,狄青帐下的第一猛将萧天凤英勇无比,斩杀了韩昌的儿子,勇斗西夏军的神矛将。面对着宋军的劲敌,狄青帐下的五虎将齐上阵,来了【狄家军第一

  • 使枪大将,赵云、罗成、王彦章、杨延昭、岳飞和常遇春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罗成,岳飞,赵云,赵子龙,王彦章,杨延昭,常遇春

    这是龙胆亮银枪、五钩神飞枪、浑铁无缨杉篙枪、素缨蘸金枪、沥泉蟠龙枪、丈八点钢枪的比较。赵云、王彦章、杨延昭、岳飞和常遇春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勇冠三军。罗成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也是家喻户晓。只是按照历史来说不是一个朝代不好对比,并且正史都比较简洁,演义小说就精彩多了。在演义小说中这几个使枪的高手可以说是

  • 为什么说高思继比王彦章,更当得起残唐第二高手?屠龙战高下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

    市井名著大隋唐,老乐歪批道短长。看到“为什么说高思继比王彦章,更当得起残唐第二高手?屠龙战高下立判”这样一个标题,不知道熟悉并喜欢残唐五代相关小说的朋友,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残唐系列并不像隋唐主线那样,给各位名将直接排定了顺序,反而有点像《三国演义》,除了一个实力超然的李存孝之外,其他人各有千秋,

  • 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 五龙二虎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慧子吃遍全世界标签:王彦章,龙二虎,李嗣源,李存孝,刘知远,李存勖

    残唐时期,十三太保李存孝手中禹王神槊天下无敌。就算是第二好汉王彦章,面对李存孝也是没有抵抗之力,立誓只要李存孝在世就绝不出山。直到三战宝鸡山,李嗣源去大潼城请来智勇双全的白袍小将史建瑭,摆下了一座五龙二虎阵。所谓五龙二虎,其实就是汇聚的七员猛将,一起来围攻王彦章。那么,五龙二虎都是谁?二虎将杨衮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