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王建建前蜀入手,看王建与各政权的交际互动

从王建建前蜀入手,看王建与各政权的交际互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说观 访问量:4930 更新时间:2023/12/9 8:25:11

如果说幽州之命运可以代表五代政权的特点,那么王建建立的前蜀可算作十国政权的代表。公元年九月,在后梁建立仅仅五个月后,原唐朝将领王建在成都正式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后梁与前蜀的建立,标志着“五代”与“十国”并立局面的形成,自此开了一个新的时代——五代十国。

王建从一个普通的低级武将,到割据一方、僭号称帝,只用了短短的十余年,其背后的过程,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

一,西蜀为边缘地区,非中原可完全控制区域,为有野心者带来了先天性的地利优势,那么这种优势,王建是如何利用的?

二,王建对于夺取和建立政权的时机与局势是如何把握的?

三,虽然蜀中自成一系,但也不能不忽略外部的中原政权和内部其他势力,各方面的互动是怎样进行的、有何特点?

四,这种互动对于五代十国政权间的交际交往有何昭示?

以上问题,须对王建据蜀的始末作有重点地分疏,亦即对王建自立前后与各政权的交际互动进行清楚认识,才能作出解答。本文先叙其过程,再根据其特点,剖析其因果脉络。

第一阶段:光启二年四月至大顺二年十月

唐王朝失西蜀之控,始自僖宗广明元年三月庚午陈敬瑄封西川节度使,而王建谋取蜀中,则始于光启二年四月,大顺二年王建入成都。至此,初得西蜀。

从这一时段可以看出,王建经营西蜀的内外策略可以概括为“攻交兼施”,后来这一原则也得以贯彻于整个前蜀政权的始终,只不过每个阶段有所侧重罢了。就本阶段而言,具体有如下方面:

1.招抚当地流民蛮族为己用

当时王建应是尚在壁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王建本是许州舞阳人,典型的中原汉族,样貌上初时尚且“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并无异状,但至蜀中后却形如蛮夷,或许是王建入蜀之后为取得当地人的心理认同而刻意做的改变。实际上王建不仅在起事之初依仗蛮族,他后来的直系部队主力也是当地人,文德元年六月王建攻成都,一时难下,欲罢兵,结果因为当地土蛮的投靠而坚持下来。正是由于王建对成都的持续围攻,才有了后来田令孜拱手让出西川节度印信之事,而王建终得成都这一重镇,这几支土蛮的加入,影响可见一斑。

2.攻地以为基础

王建初到蜀中,并无方寸立足之地,根基可谓极其薄弱,要想谋求发展,必须有所开拓。所以,他先是听从部属周庠的建议攻取了阆州,阆州一地,王建才算是有了根据地,并引起其他人的重视,后来王建与陈敬瑄鏖战,又将根基扩大到了邛州。这才有了第二次攻打成都的资本。且不论王建所招抚的蛮夷人组成的部队战斗力具体有多强,阆、邛二州地理、经济有多大优势,单从结果上来看,以上两种策略相互配合,的确为王建带来了一连串的成绩。

自阆州开始,王建又依次拿下汉州、德阳,一直打到成都。在成都第一次未能攻下,转而谋取邛州的过程中,王建一众所向披靡,东西两川的其他各州,纷纷投降,几乎是"羸粮而景从",更可以看出王建的威势之盛。

3.奉表效忠,师出有名

王建攻取阁州、利州,并非正义之举,即《新唐书》所谓“时王建盗据阆、利”,他与杨守亮、陈敬瑄的关系,也并非水火不容,攻取之事,说得好听是“讨伐”,实际上与盗匪性质相类,只不过后人书史有所隐晦罢了,所以王建亟需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正当的名头。

王建的选择便是奉表宣示效忠朝廷,为自己的擅自兴兵追加理由。时唐昭宗甫即位,虽恨藩镇践扈不能制,但也只好两不相劝,下诏另派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诏书一出,陈敬瑄不受代,反而变得理亏,落得一个“不受朝命”的口实,被削夺官职;而与此同时王建却不仅没有受到责罚,朝廷还单独给王建成立了一个永平军,王建由此名正言顺地拥有了一席之地。在表面上效忠朝廷、暗地里另有所图的举措,令王建身份、地位和整个蜀中形势都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为之一变。

4.与诸镇及对手虚与委蛇

此时的王建,由于尚未称霸一方,与中原其他藩镇如河东、汴州尚未发生直接利害关系,与相邻的凤翔李茂贞也是和平相处,所以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在蜀中,最密切者有田令孜、陈敬瑄、韦昭度、顾彦朗四人。

王建由于怒陈敬瑄反复而兴兵攻之,而事情起因与其养父、陈敬瑄同父异母兄田令孜相关,所以顺带也与田令孜划清了界限。对于陈、田二人,王建一方面联合顾彦朗、韦昭度持续进攻,一方面通过朝廷施加压力,大顺二年二月,朝廷欲息蜀中之兵,而王建却不甘心,于四月上表称:“陈敬殖、田令孜罪不可赦,愿毕命以图成功。”最后终于逼得陈敬瑄出城迎降、田令孜拱手亲授印信。王建得成都后,遣敬瑄随其子陈陶去雅州,而与田令孜"复为父子如初",后皆杀之。

东川节度使顾彦朗,本与王建有旧,是王建的天然盟友,对王建的帮助不可谓不大。王建起兵时,顾彦朗便“阴助赀鑲”;光启三年末,王建欲往依陈敬瑄,将家属留在东川治所梓州由顾彦朗照顾;后来攻成都,“顾彦朗以其弟彦晖为汉州刺史,发兵助建,急攻成都”;文德元年,六月王建上表请罪,“顾彦朗亦表请赦建罪”。顾彦朗的出发点,主要是怕王建骚扰东川,加上也有与陈敬瑄角力的意思,所以才如此帮助王建。但是对这样一个“大恩人”,王建似乎并不领情,不仅史书未见王建给顾彦朗带来何种具体的好处,而且顾彦朗死后,王建很快就从其弟彦阵手中夺取了东川。

至于朝廷派来的韦昭度,一开始王建全力支持和相助,率领本部积极配合韦昭度麾下的军队攻城略地。随后通过威逼恐吓等计谋,终于将韦昭度硬生生挤回京师,然后以兵守剑门,“不复纳东军”,实际上是驱逐了朝廷势力,把蜀中之事关在门内,掌握了主动权。

正是通过上述交际策略和实践,王建用短短七年时间,站稳脚跟,并开始了进一步经营。

第二阶段:大顺二年十一月至乾宁四年十月

得西蜀旌节后,王建一面巩固地盘、收揽人心,一面应付威戎、凤翔等政权,同时谋取东川。景福元年七月,王建用王先成之策招民;八月,李茂贞攻兴元,王建趁机攻阆州,又遣使与朱全忠建立联系。景福二年,与东川顾彦晖言和,摒弃岐王李茂贞的参与,将蜀中之事进一步关在门内。乾宁四年六月,因攻东川而不听朝廷和解,贬为南州刺史。八月,用周德权谋孤立东川。九月,复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十月,王建入梓州,以子王宗漆为东川留后,至此全有东西两川。

王建作为西川节度最初能够实际控制的,有阆、邓、眉、雅、蜀、嘉、绵、简、汉等州和成都,此外尚有多州城未下。在攻取余地的过程中,与威戎节度使杨晟和感义节度使杨守亮争夺,两者以战事为主,结果自不足论;关键是在谋取东川这一问题上,与第三方势力凤翔李茂贞关系颇深。

李茂贞在凤翔独成一系,起初只是通过兴、凤等州的部署防御蜀中,此前王建尚未坐大,双方自然和平相处。至王建领西川,又谋东川,李茂贞便参与进来,意图借东川的牵扯打压王建。大顺二年末,王建发兵助顾彦晖保梓州,趁机欲杀彦晖而取之,二者正式交恶,次年王建开始攻打梓州。借此机会,李茂贞于景福二年正月遣人安抚顾彦晖,

此后东川之事虽与凤翔仍有纠葛,但王建基本上借此机会排除了相邻势力进入和干预的机会。乾宁四年六月,李茂贞上表言“王建攻东川,连兵累岁,不听诏命”,让朝廷贬了王建,然而由于王建占据地利人和,表现得十分强势,结果三个月之后王建复职,李茂贞反而被削夺西川节度使官爵,在与王建的再度交手中彻底败下阵来。

这一时期,王建的策略也十分明显,对待东川故旧毫不留情,逼迫凤翔李茂贞退出从而排除外扰,对于息兵和的朝命阴奉阳违,其他则是远交近攻。所以取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第三阶段:乾宁四年十一月至开平元年九月

之后,王建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整体谋划、布局、建制。王建加官封爵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巩固所控之地,和与其他势力交际的过程。考察其策略,则从具体措施看,有以下三点:

1.职由己出

乾宁四年十月,王建拿下梓州,即以子王宗涤为东川留后,朝廷本来欲派刘崇望为东川节度,闻听该消息后不得不召回崇望,并于次年光化元年十月正式任命王宗漆为节度使。自此,王建牢牢把控住蜀中的人事权力,先后安排亲信任要职。不仅如此,他还能擅自定夺州治区划,在王建之前,蜀中东西川藩镇,并不像河朔三镇一般强势,朝廷尚能命之,而王建彻底颠覆了这种局面。

2.阴奉阳违

这一时期,对于几乎完全失势的唐天子,王建的做法比之前打着朝廷旗号讨伐陈敬瑄时彻底改变,不再利用天子号令行事,而是“自用墨制除官”,并且对已无力约束自己的中原王朝阴奉阳违。

究其用意,如明显地独奉朝命,势必需要出兵勤王;如明显地独违朝命,又将陷自己于“反叛”,落天下人口实。所以,王建对朝廷命令既不违抗也不执行,同时又和当时已露反状的朱全忠虚与委蛇,来个两不得罪又两不亲近,隐忍和经营自己的野心,在朱全忠僭权后才露出真面目,随即称帝。

3.交际诸镇

当王建谋得两川之时,中原的形势也在变化并趋于明朗,那就是唐王朝即将灭亡,各藩镇争相谋主中原。这时的王建,除了名义上的唐皇帝,还要面对凤翔李茂贞、河北朱全忠等几大强权,以及处理好与南方的荆南等势力的关系,其沟通东西、交际南北的活动开始变得频繁。对李茂贞,先击之以兵,再诱之以利,后和之以婚,几乎玩弄于股掌之间;对荆南等尚未成大势者,攻交兼施,尽力收服;对朱全忠先尊后卑,但无力撼动;对晋王,刻意巴结而不得其助。这其中,有的是情势使然,有的却是王建及其幕僚谋划所为。

王建的成就还与其个人能力有密切关系,这些能力构成了他对内对外交际的重要基础。王建的能力,首先表现在如上文所述能够招抚蛮洞为之卖命,且在面对劣势时有远见卓识。其次,龙纪元年正月,王建攻邛州,陈敬瑄派大将杨儒助战,杨儒看到王建兵力的强盛,竟然就此"遂帅所部出降",从侧面证明了王建统帅军队确有过人之处。

再者,王建二次攻成都,成都窘急,田令孜试图以旧情说服王建,王建的说法是欲使田令孜“改图”,不外乎求掌握实权,犹言“让位于我”耳,足见王建之“雄猜多机略”。又,观人志向,看其对待敌人如何,亦颇可见端倪。王建攻下成都后,与田令孜和好如初暂且不说,在安置陈敬瑄部属一事上,也表现出极有用心:“陈敬瑄将佐有器干者,建皆礼而用之。”最后,王建被封为西川节度使,大业初成,仍能不骄不奢,更为难得。另外,王建善用文人谋士建议,前文已述;而且蓄养假子多人,大部分都是将才,也能看出王建笼络人心的能力。

蜀中天险之地利,只是一个先天优势,并非人人占有其地都能成事,如陈敬瑄者,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却丧失天子之信任,下失将士之拥戴,又不能经略好与东川顾彦朗、凤翔李茂贞等的关系,所以失败。反观王建,正是因为规避了陈敬瑄的这些短处,才能成功。

分析与总结

一个政权的存在,必然要与其他政权发生交际关系,这种“必然”里甚至很大程度上含有“不得不然”的成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只要当权者善于变通,是能够经营好一地的。唐末藩镇虽拥兵自重,但真正论起综合防御实力,却是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军事力量长期保有一方,是比较困难的,交际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王建交际诸镇,从效果来看是实实在在的一对外,稳住了中原;对内,壮大了自己。

从西蜀政权的发展过程来看,此时的交际,除了遣使、双方将士奔降之外,出现了婚媾、质子等现象,而这些都是五代十国时期交际内容的重要构成。再者,围绕某一事件或一段时间之内,交际行为往往并不是“双方”的,而是"多方"的,即牵扯着几个政权间的互动、博弈,其中的细节复杂多变,相关的人物命运与时代关系也颇为值得注意,这是五代十国政权交际的一大特点。总体来说,前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末政权交际的面貌,是为五代十国政权交际的先声。

标签: 王建节度使朱温凤翔西川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为何周皇帝柴宗训没有发兵进行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你的小可哎呀标签:宋太祖,柴宗训,陈桥兵变,后周世宗,范质,李重进

    下面说起赵匡胤发起的陈桥兵变,可不是随意就爆发的。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但是试想为何当时的皇室没有发兵进行反抗呢?下面就看看什么原因让其如此的妥协。看看当时的周代的皇族你就知道为什么了,柴宗的亲属在战争中死亡多数。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年龄大的皇室了。柴荣的长子当时只有7岁。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有能

  • 后周最后一位皇帝柴宗训20岁就死了,他是不是死于赵匡胤的暗杀?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柴宗训,宋太祖,皇帝,孟昶,萧道成,赵匡胤,周恭帝,中国军事制度,军事政策,五代十国

    每当改朝换代,国家灭亡,前朝的皇帝禅让后就失去了作用,很少能保住性命。像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杀了东晋安帝,他的后人宋顺帝刘准则被建立南齐的萧道成所杀,萧道成的后人萧宝融又死于建立南梁的萧衍之手。到了五代十国,朝代更迭更是家常便饭,皇帝更是高危职业了,直到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然而,宋太祖的江山

  • 赵匡胤夺了7岁柴宗训的皇位,为何没人指责,反而被称为明君呢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宋太祖,柴宗训,明君,郭威,后周世宗,皇位

    赵匡胤生长且成名于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你是一名名将,如果不割据自立,仿佛就赶不上当时时代的潮流,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那是一天不如一天,虽然短暂的高兴过一段时间,但是依旧没办法抵挡住历史车轮的前进。唐朝后期武将藩镇割据,最初只是藩镇割据乱斗,后来在朱温篡唐以后彻底地掀开五代十国的序幕,你方唱罢

  • 赵匡胤黄袍加身时,柴宗训哭着提了啥要求?令赵匡胤事后后悔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皇帝,皇位,唐朝,柴宗训,周恭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众所周知,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更别提皇室之间了,宫廷可是多得不能再多了。而且历年来,每一任君王易主时都要有一场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人人都紧盯着那把皇位,妄想自己即将荣登大宝。无论是君王的直系儿子们,还是皇亲国戚们,又或者是远在边境的将士们,他们都想在这个风雨飘零的年代里。趁乱坐一坐那

  • 34岁的赵匡胤,夺了8岁柴宗训的江山,这是被迫还是早有预谋?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郭威,皇帝,宋太祖,柴宗训,刘知远,赵匡胤,周恭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后周大将赵匡胤,带着人马准备北上。可是,到了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时,被属下们给“安排”了,一个漂亮的黄袍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接下来,大家开始山呼“万岁.....”。那一刻,赵匡胤成了皇帝,年仅34岁。一皇起,另一皇要落,真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8岁的后周小皇帝柴宗训

  • 后周皇帝柴荣,为什么只活到39岁就去世了?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后周世宗,郭威,皇帝,宋太祖,皇位

    西元 959 年,后周皇帝柴荣去世,时年 39 岁。柴荣是带着不甘去世的。因为柴荣曾考虑用三十年时间,建立一个堪比汉唐的大帝国。但是柴荣只做了六年皇帝便去世了。不过,虽然柴荣只是在位六年,但柴荣却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只是,很多人想到这都会叹息:为什么柴荣只活到 39 岁就去世了。乱世少

  •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有没有善待柴荣的子孙?柴家3代就绝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太祖,后周世宗,郭威,朱温,陈桥兵变

    自古以来都是乱世出英雄。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无疑是乱世造英雄的典范人物。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下了后周柴家的天下。从此以后开启了北宋的统一之路,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商业最为发达的朝代。赵匡胤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可以说他的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离奇故事。当他成为帝王之后,并没有向其他君主那样对待功臣进行

  • 赵匡胤称帝后,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历史记载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宋太祖,后周世宗,陈桥兵变,皇帝,欧阳修,赵匡胤,柴荣,军事政策,唐朝,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对柴荣的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在后汉的时候,被后汉的末代皇帝汉隐帝所杀。后面的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柴宗训作为后周的末代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被降封为郑王,迁到房州安置,在那里去世了。(柴荣)第五子柴熙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

  • 周世宗柴荣和冯道的争吵,彰显柴荣的抱负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后周世宗,周世宗,冯道,李世民

    周世宗柴荣和老臣冯道的争吵,彰显柴荣的抱负。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继位。五代十国有老皇帝挂掉,趁机搞掉新皇帝的传统。这次也不例外,北汉刘崇要趁势恢复被郭家夺走的刘家江山,看新皇帝连龙椅还没有捂热,就领兵攻打后周,关键还请来了契丹骑兵作为帮手。满朝文武都在看柴荣这位年轻的小皇帝准备怎么做。

  • 赵匡胤对不起的人,除了柴荣还有他

    历史解密编辑:食堂讲历史标签:宋太祖,后周世宗,郭威,节度使,宋太宗

    后周太祖郭威画像柴荣其实应该叫郭荣,他的军旗是郭字赵匡胤像前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成为皇帝,篡周建宋。他忘记了柴荣对他的知遇之恩,背叛了柴荣的重用之情,无论赵匡胤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始终都对不起柴荣。可除了柴荣之外,赵匡胤还对不起一个人,这人叫张永德。一、后周驸马。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