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旰食焦忧,不能弭患,异哉!——《旧唐书·文宗本纪》
公元840年,大唐开成五年,这一年的正月在帝国都城的太和殿中,做了许久傀儡皇帝的唐文宗李昂,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中晚唐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中,唐文宗李昂在位的十四年时间,可以说唐朝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因为,在这十四年时间里,唐文宗有九年的时间受到宦官的制衡,而有五年的时间文宗则完全成为了宦官的傀儡。纵观整个中晚唐的历史,文宗的遭遇可以说是最为悲催的。以至于,在“甘露之变”后,唐文宗本人还自叹境地不如汉献帝、周赧王。
可见,处在晚唐历史拐点的唐文宗,所面临的是一个宦官乱政的历史困局。历史上中晚唐宦官乱政的情况,实际上早在唐肃宗、代宗时期便已经出现,而后经过时间发展到文宗时期,宦官于朝政的影响力则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发现,唐文宗的悲惨境地,实际同宦官问题的根深蒂固的有很大的关系。可如果换个角度,从历史的细微处来看,唐文宗的命运实际同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史书在对唐文宗的一生做总结的时候,对唐文宗曾有过这样一个入木三分的评价。援引《旧唐书》中对唐文宗的评价,史料记载文宗本人“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由此可见,史书对于唐文宗的一生功过全部拍板了,那就是唐文宗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道之君,但却缺少治理朝政的才能。那么,史书为何会对唐文宗有这样的评价?
首先,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唐文宗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同唐文宗的性格有关系。根据史料对唐文宗性格的记载称其“性仁孝”,而从文宗皇帝的个人事迹来看,就是相对于唐宪宗、武宗的那份“雄谋勇断”来说,唐文宗在性格方面则要宽和柔仁一些。将这样的性格放在盛唐时期的话,唐文宗多半会成为一代贤主。而如果将文宗的这个性格放在中晚唐这段纷乱的时期,则注定了其傀儡皇帝的命运。
因为,对于中晚唐的衰败来说,唐朝所需要的是能够当机立断且有勇有谋的皇帝,而唐文宗的性格使得唐文宗根本不具备处理混乱局势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史书自然而然的会对唐文宗有这样的评价。当然,除了唐文宗的性格外,唐文宗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主要还在于其“甘露之变”前后的表现。
对于铲除宦官势力这件重大事情来说,“安史之乱”后的皇帝,一直都采取柔和的权术。如培植一方宦官势力来架空当前的威胁或是提升中书省的职能等等,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成为了唐文宗之前遏制宦官势力膨胀的一个常态。而到了唐文宗时期,文宗皇帝则致力于一劳永逸的解决宦官问题。以中晚唐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唐文宗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却缺少周密的计划,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一场惨祸。
要知道,在唐文宗时期,宦官实际已经掌握了唐王朝全部的禁军,若想要除掉宦官就不能有一点疏忽。而我们回顾“甘露之变”的始末,却能发现,这次行动之中有太多的疏漏。以至于,潜藏在府院的兵士轻易的就被宦官所发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是文宗手下大臣的失误。但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实际上也是唐文宗缺少谋划以及用人方面的失误。可见,唐文宗于“甘露之变”前后的表现,同史书所说的“无帝王之才”十分符合。那么,唐文宗自然也就会收到史书这样的评价。
历史上的唐文宗,可以说是一位十分复杂的皇帝。这份复杂在于,唐文宗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如太宗、宪宗那般孜孜以求治,但现实的他却成为了一代傀儡皇帝。以至于,史书对唐文宗的评价也多是哀叹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