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是何等人?
清人凃瀛于《红楼梦论赞》中评价:贾琏烧琴煮鹤,大煞风景,红楼市中物也。以配凤姐,且在所辱,况平儿哉!然负荆一节,颇能自降,拔其帜而树娘子帜,亦腹负将军解风雅者也。
这段评价称得上客观,贾琏是个普普通通的俗人,为人轻浮浪荡,四处眠花卧柳,以凤姐之妻、平儿之妾,必得配上一个英明神武之婿,琏兄当真不配。
同时,贾琏虽俗,骨子里却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石呆子扇子公案,贾琏发公正之论,被父亲贾赦痛打一顿;彩霞之婚配,来旺儿子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琏兄亦动了恻隐之心;“凤姐破醋”一案,贾琏并未逞凶斗狠,事后低头负荆,自称阿凤为“琏二奶奶”,只为博得妻子一笑,人性方面倒也有闪光之处。
红楼第十三回,林如海病重来信,让黛玉返回姑苏,贾母派贾琏护送。黛玉之雅、贾琏之俗碰撞在一起,总会引起读者的忧虑。
贾母为什么专门派贾琏护送林黛玉?
从京都出发,以运河为线,一月光景便可达到姑苏,偌大的荣国府,贾母若要选一个德才靠谱的管家,护送黛玉归家,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贾母明点贾琏,是因为林家之事,非得贾家人亲去不可。
林如海并不仅仅是生病,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林父一旦去世,林家将会面临一个极大的烂摊子。
林如海的丧事如何操办?林家的姬妾如何处理?林家奴仆如何遣发?林家宅邸该如何处置?
林父一死,如海这一脉就只剩下了林黛玉,一介幼女如何能操持这般宏大的家业?林家旁系亲戚是否会趁机过来分一杯羹?
当年秦钟临死之际,秦家几百年没见过面的亲戚纷纷来探望,等的就是秦鲸卿咽气,秦家彻底无人,这些家产就由他们自行夺取分配了。
如果贾母不安排一个可靠的人去帮忙料理,林黛玉可能也要面对相同的情况。
荣国府自家男丁里,只有贾琏有能力担当这样的责任,同辈人里贾宝玉、贾环、贾琮都还是个孩子,而且没有操办大事的经验,贾琏成了唯一的选择。
读者担忧的无非是贾琏的好色,他和贾宝玉同为黛玉的表哥,试想林妹妹才貌兼备,被赞以风神若仙子,贾琏这么个大俗人,万一对林妹妹动了坏心思,该当如何?
在《红楼梦》里,两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以阶级基础为底线的,黛玉吃醋对象,仅限于宝钗、湘云二人,袭人、晴雯等丫鬟,黛玉却从未忧虑,便是阶级观念的具体展现,纵观《红楼梦》中贾琏的好色表现,也一直圈禁在这个原则内。
贾琏和下人之妻多姑娘、鲍二家的都有过苟且,这只是《红楼梦》里明确写出来的,没明确写的应该还有,第十四回王熙凤叮嘱小厮“别勾引他(贾琏)认得混帐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这话就是基于对丈夫的了解。
除了仆人之妻,以及外出在路上厮混的女性,荣国府内还有清秀的小厮,即十几岁的男性仆人。
原著第二十一回,巧姐得了天花,需要隔离,贾琏一个人在外书房起居,期间难耐寂寞,便将小厮中样貌清秀的,选出来几个帮自己泄火。
透过这些描写,就能看出荣国府内部的混乱。
这种混乱中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基本都是奴仆阶层,唯一的例外是尤二姐,她是宁府尤氏的妹妹,但她一直混迹在中层的灰色地带,而且早已失了脚,和贾珍、贾蓉有染,贾琏接手尤二姐,难免抱着“大家都这么干”的侥幸心理。
以林黛玉的阶级身份,将来无论是嫁给贾宝玉,还是嫁给其他王公贵族,都是堂堂正正的正妻太太,贾琏那些蝇营狗苟的心思,是万万不敢放在黛玉身上的。
另外,林黛玉的美也不是贾琏能欣赏得来的。
多姑娘、鲍二家的、尤二姐,以及后来的秋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俗!用贾母的话来说则是:贾琏什么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
多姑娘与贾琏相交,并无情谈款叙,只有宽衣解带;鲍二家的与贾琏厮混后,背后嚼凤姐的舌根,俨然是个长舌妇;秋桐言行不雅,多番言语辱骂,人身攻击尤二姐,分明是下等人品;尤二姐甘愿冒着国孝、家孝的风险,偷偷嫁给贾琏,也无非是存着侥幸心理赌一把。
郭帼英在《最无辜堪恨亦堪怜——我看尤二姐悲剧》一文中,认为尤二姐的行为表现背后,是艳羡、热衷贵族生活的庸俗心理,说白了,尤二姐有拜金的趋向,当真是一针见血之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琏本身是个俗人,身边自然就聚起一堆拜金庸俗,却又美艳动人的女子,林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俨然不是这样的俗女。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宁国府的焦大,大概率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因为阶级不同,审美也不同,这个分析放在贾琏、黛玉的关系分析上,貌似也是同样适用的。
本文乃“红楼不红”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