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无锡传统中医的尤氏喉科和黄氏喉科

无锡传统中医的尤氏喉科和黄氏喉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无锡史志 访问量:4923 更新时间:2024/1/24 21:08:17

作者:陆睿沁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流传数千年而未中断,至今保持着卓越的功能和神奇的疗效。喉科就是典型之一。

尽管“咽”和“喉”是两个概念,但中医把治疗咽喉疾病的专科通称为喉科。咽与喉,各司其职,其区别所在,古人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指出了咽喉和肺是人体气体交换出入的场所,以及咽喉各部位的生理功能。

咽喉为人体要冲,是人体经脉循行交汇之所,为人身呼吸饮食门户,致病因素繁杂,涉及脏腑广泛。故清代无锡医家尤存隐谓之:“方寸之地,受病危险”。

中医历来重视喉科疾患的诊治,喉科发展的过程是中医发展的缩影。资料显示,自古至1840年以前,现存喉科著作大约有三、四十种。至十八世纪中期,张宗良的《喉科指掌》(1757年)、郑梅涧(约1727~1787)《重楼玉钥》《喉症全科紫珍集》等医著的相继问世,均从不同视角,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喉科各种疾病的诊法及治疗,使喉科辨证论治大法日趋丰富,说明中医喉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相当成熟。

近代几种可怕的喉科传染病在中国大地上蔓延,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对此我国中医界人士奋起努力,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经过一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诊疗大法。自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喉科专著猛增至300余种,尤其是疫喉专书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版,在医学史上也较为少见,仅白喉专著自1869年第一部白喉著作《时疫白喉捷要》问世,截至1935年止,六、七十年间共出版白喉专著50余种,烂喉痧(猩红热)专书20余种。这说明中医界在诊疗疫喉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辨证施治,出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喉科著作。可以说,喉科这一实践过程几乎贯穿于整个近代历史时期。

作为中医名家辈出的无锡地区,对于喉科疾病的诊疗当然不乏重量级人物。在王泰林的《环溪草堂医案》、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沈金鳌的《幼科释谜》及柳宝饴、承淡安等名家相关医著中,均有详略不同、角度不一、观点鲜明的阐述。尤以明清时期的尤氏喉科、当代的黄氏喉科更为著名。

尤氏喉科以无锡明代的尤仲仁、清代的尤存隐最负盛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版《无锡县志•方伎》载:“尤仲仁,字依之,以喉医名。”据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考证(《尤氏喉科•前言》):“尤存隐,清喉科医家。无锡(今属江苏)人。世传喉科。尤仲仁后裔。承家学,行医有年,经验丰富。将祖传医术汇成《尤氏喉科秘传》(或作《喉科浅秘》,简称《尤氏喉科》)一书(约1700—1750)”。

尤氏喉科的颇具传奇色彩。据干祖望先生考证,明嘉靖年间,御史周清为一蒙冤入狱之小吏昭雪,此人出于感激之情,以17张喉科外用药方赠予周御史,并语之此乃先祖世代相传之瑰宝,治疗急慢性喉疾无不效验,望周御史惜之,勿轻以受人。周御史视以宝,藏于密室。周死后,该秘方由其外甥尤氏所得,尤氏本以医为业,得此秘方甚是喜悦,精研秘方医理之后,试用于临床,疗效颇验,遂不断研究并加以补充完善,且世代相传。传至尤氏第三代传人尤仲仁,尤氏喉科已经颇具盛名。尤仲仁因先后治愈了明朝吏部尚书严文靖、屏麓县祭酒官范某和封翁孙雪窗的危重喉疾而名声鹤起。上述3人钦佩于尤仲仁的医德医术,遂联合出资补录尤仲仁为明太医吏,致使尤氏医术得以发扬光大。

当尤氏医术传至尤存隐辈时,尤氏喉科已享誉江南。史载尤存隐无子,恐其医术失传,遂总结家族历代治疗喉科经验著成《尤氏喉科》一书。全书由喉科总论、辨证、治法、吹药、煎剂、秘法、良方和增补《内径》拾遗等8个部分组成。其死后便将该书传于赘婿。其婿沉溺赌博,嗜好烟酒,荒于医学。不久家资耗尽,为谋求生计,遂重金兜售《尤氏喉科》一书,因《尤氏喉科》享誉江南、久播遐迩,故抢购者甚众。包括无锡另一位中医大家沈金鳌及《疫痧草》作者陈耕道之父陈石泉、《咽喉论》作者逯南轩等喉科名家均购得此书。沈金鳌还把《尤氏喉科》一书,收录于其编著的《沈氏尊生书》一书。

“尤氏喉科”由此谢幕,可惜!《尤氏喉科》因《沈氏尊生书》存留,可幸!

黄氏喉科,创立者黄文炳为无锡北斗山人。查阅黄氏族谱,我们可以发现其祖先可追溯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作为黄歇的封地之一,无锡、江阴乃至苏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如无锡的白水荡、惠山黄公涧(也称春申涧)、黄埠墩、江阴的黄山乃至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等,上海简称“申”,也是春申涧的缘故。

黄氏家谱载,黄文炳,字金如,锡北斗山人。出生时间约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前后(1715)。应该是在1735年前后创立了黄氏喉科。发展到第五代黄焕文,黄氏喉科名声鹊起。后发展到第八代黄家声(字冕群),名声大噪;随着第九代黄莘农显出“黄氏响声丸”处方,黄氏喉科闻名全国;2012年,经第十代传人黄正色、任思秀的努力,黄氏喉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个学术流派建设项目之一,2015年,“黄氏喉科疗法”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300年的黄氏喉科,创造了新辉煌。

黄氏喉科治疗喉科疾病方法全面,其治疗喉疾的系列方,就有10个,包括针灸处方,尤其以“养阴生肌散”等多种吹口药外治为最大特色。由此,后人常用“黄氏喉科是吹出来的”来总结其最显著的特色。

黄氏喉科第八代传人黄冕群,1925年后其携子黄莘农离开了锡北,迁入无锡城中西河头行医。时年江南白喉盛行,黄冕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声名大振。黄冕群德术俱佳,疏财重义,贫贱患者就诊有时分文不取,甚至贴补药费;权贵之人就诊,有礼有节,分文不少。曾有病家赠匾“八世世医”,悬于堂内。

黄氏喉科对嗓音病的治疗尤为出色,其卓越的疗效,精湛医术扬名于无锡及周边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些演艺界名角,起床发现失声,坐火车赶到无锡找黄冕群诊治,再坐火车回上海,晚上照样登台演出。

黄冕群的最大贡献有三方面。首先,1954年黄冕群带着祖传医术,携子黄莘农、堂兄黄翼臣,联合一批无锡中医名流,创立了“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前身。其次,黄冕群打破“中医禁方秘不外传”传统观念,将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祖传秘方“养阴生肌散”无偿公诸于世,参加全国经验交流并展出成药,后被编入《口腔内科学》一书中。第三,黄冕群在1956年奉省政府之命,调入江苏省中医医院,任喉科主任,并指教于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并首开黄氏喉科由家传到师承之先河。

1955年10月,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医院员工集体照。黄冕群(前排右6);黄莘农(第二排左6)。

1959年3月,无锡市中医医院献方动员大会。右侧坐在藤椅上的是黄莘农。

黄冕群之子、黄氏喉科第九代黄莘农,自小随诊于父亲膝下,后又兼攻内科,功底深厚。随父加盟无锡市中医医院。在父亲调任江苏省中医院后,领衔无锡市中医医院喉科,并在政府举办的“学徒班”“西学中”执鞭教学。在此期间受训的学生,后来成为无锡中医药发展的中流砥柱,吴新欲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蓝华生、王心支、邹文浩、胡蓉等分别成为省、市名中医。

“十年动乱”期间,黄莘农受到冲击,全家“发配”到苏北阜宁县沟墩公社。黄莘农在公社医院做医生。期间,不坠青云之志的黄莘农,利用难得的清闲,一头扎进图书馆,研习了西医。期间,当地发现白喉疫情,黄莘农运用家传技术,妙手起沉疴,挽救了众多生命,“来一个治一个好一个”的无锡医生传为佳话。“十年动乱”结束,黄莘农回到无锡市中医医院,重操旧业。退休前后的黄莘农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显出了祖传的“黄氏响声丸”处方,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二是承担了“文革后”的南京中医学院无锡班。黄老以其深厚的基础功底,详实的临床案例,严谨的教学作风,令众多学生印象深刻。三是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先后举办了7期全国喉科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喉科人才。进入新世纪后,晚年的黄莘农整理文献,准备出版黄氏喉科专著,可惜未能付梓。

2010年8月,黄氏喉科被收录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

2012年2月,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任思秀被列为第二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2月,“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被列为全国首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之一。先后在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南通市中医院、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中医医院等,建立了“黄氏喉科疗法传承工作室工作站”。

2016年1月,黄氏喉科疗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11月,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标签: 尤氏喉科中医无锡喉科医术

更多文章

  • 尤氏, 宁国府管家奶奶, 情商堪比王熙凤, 却只能装聋作哑

    历史解密编辑:郭超说财经标签:尤氏,王熙凤,罗玉凤,宁国府,红楼梦

    提到贾府管家媳妇,都会想到王熙凤,近几年再看红楼梦,发现有一个人无论是管家能力还是情商都不下于王熙凤,那就是尤氏,宁国府管家奶奶。一直都感觉尤氏很漂亮,不像小女儿那般娇憨,同时也没有任何老态,只有世家贵妇的成熟韵味,同时也能看出她性格没什么锋芒。其实尤氏的能力是有的,很多时候只是她不想,她因为娘家败

  • 为啥婆婆是最渴望儿子成家的人?尤氏解释平儿挨打的话,便是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姜子说书标签:平儿,尤氏,贾琏,大儿,宝玉,李纨,婆婆,王熙凤

    题:为啥婆婆是最渴望儿子成家的人?尤氏解释平儿挨打的话,便是答案!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

  • 秦可卿让宝玉睡在自己床上,多年之后,尤氏批评宝玉时表达出不满

    历史解密编辑:爱写作的老于标签:尤氏,秦可卿,宝玉,贾宝玉,贾珍,林黛玉

    宁国府的梅花盛开,尤氏请贾母前去赏梅,贾宝玉跟随前往。赏梅期间,午睡之际,贾宝玉困倦,秦可卿亲自安排午休事宜。按照规矩,秦可卿将宝玉带到事先准备的客房,贾宝玉执意不从。为了安抚宝玉,秦可卿将宝玉引到自己房间。秦可卿的做法引起婆子们的疑议,但是秦可卿仍然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封建社会礼教大于天,婆婆管儿

  • 尤氏为什么说赵周两位姨娘是两个苦瓠子?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赵周,尤氏,贾珍,罗玉凤,王熙凤,贾政

    王熙凤过生日一回,贾母想了个凑份子的主意,要众人凑钱给凤姐过生,这是效仿小门小户的人家,于是乎,从贾母到邢王二夫人,从宝黛钗到各房里的大丫鬟,都要出钱。这件事,看起来很雅,其实不过就是富人眼中的寻乐罢了,贾母等贵妇自然不差钱,但让鸳鸯、平儿、袭人等丫鬟也跟着掏钱,就有些不厚道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丫

  • 贾珍穷奢极欲,为何秦可卿不拒绝他?答案都在尤氏的半碗汤里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贾珍,尤氏,秦可卿,红楼梦,贾府

    在世人的眼中,美女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配才子的,也就是说,倘若一个有能力的人迎娶到了一个美女亦或者是吸引了美女的注目,即使他长得不好看,人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但是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没有才华、人品一般并且相貌不好看的话,那么他如何吸引了一个美女,亦或者是和一个美女有扯不清的关系的时候,人们便会非常不

  • 精读红楼|第七十五回:尤氏的墙根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尤氏,贾珍,贾赦,李纨,罗玉凤,贾母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凤凰贾母作为荣国府最高段位的女主,每天被丫鬟、媳妇们簇拥着,儿孙们唯命是从孝敬着,换着花样高乐,是她的生活常态。相比之下,作为贾府的长房府邸宁国府,其最高段位的主母尤氏,就显得过于寒碜。她无声无息地活在两府的阴影里,存在感很低。所

  • 秦可卿把贾宝玉引到贾珍和尤氏房里,结果惨遭拒绝,有啥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姜子说书标签:贾珍,贾蓉,贾政,贾宝玉,秦可卿,中国古文献,尤氏(红楼梦)

    题:秦可卿把贾宝玉引到贾珍和尤氏房里,结果惨遭拒绝,有啥隐情?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

  • 《红楼梦》里唯一的模范婆媳,秦可卿尤氏的慈孝真相: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安阳源易缘标签:尤氏,秦可卿,贾珍,贾敬,贾母

    《红楼梦》里唯一的模范婆媳,秦可卿尤氏的慈孝真相:不寒而栗犹如一道射入深海的彩虹,《红楼梦》向我们拉开一段荣宁两府的贵族生活。《红楼梦》里的婆媳关系,表面上姑慈媳孝,不过表面的温良恭俭让背后,是婆媳之间桌面下的较量。贾母对邢夫人不满,早就摆到了明面上,和王夫人则隔着一层慈孝的薄纱,私下里往死里整;薛

  • 尤氏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尤氏,李纨,贾珍,曹雪芹,贾母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刘汉尧《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后半回,第七十五回前半回,作者用连续的两个半回,完整地记述了尤氏的一天。曹雪芹用尤氏一天的活动,从“可巧这日尤氏来看凤姐”开始,到尤氏回房“缺妆安歇”结束,串写了红楼诸多事件。以下就尤氏这一天所遭遇的几件

  • 在尤氏跟前跋扈的凤姐,却在李纨手里败下阵来?都是人情世故

    历史解密编辑:姜子说书标签:李纨,贾琏,平儿,贾珍,贾蓉,网红,罗玉凤,王熙凤,尤氏(红楼梦)

    红楼梦:在尤氏跟前嚣张跋扈的凤姐,怎么却在李纨手里败下阵来?都是人情世故!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