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原因是爱情:深爱宝玉的人,宁死也不肯离开他;不爱宝玉的人,只会从现实角度做选择。
其次,是“出去”、是“留下”,也不仅仅是“去”与“留”的区别——出去了,终点是一望可知的,而留下,却可能有更好的归宿。
春燕五儿盼着“放出去”,是有宝玉的承诺:“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不是由贾府指定“配个小子”,而是由父母择配。一般而言,骨肉血亲,父母是会替女儿着想,给她挑个好女婿(除非是受到更大的压力,比如王熙凤替来旺儿做主,逼着彩霞嫁给来旺的儿子)。
贾赦威胁鸳鸯的时候,猜测她的想法:“想着老太太疼他,将来自然往外聘作正头夫妻去”。可见这“往外聘作正头夫妻”,也就是“除去奴籍”,是非常难得的恩典和荣耀。《红楼梦》里,我也只看到周瑞女儿和赖尚荣两个人享受了这个待遇——当然不会只有这两个人,而是只写了这两个人。
一般的丫鬟,到一定年纪后,是“配个小子”,还是贾府的奴仆。当然也有像赖大家的、林之孝家的这样做到“内总管”职位,却多半是夫荣妻贵、水涨船高,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就算做到了林之孝家的的地位,女儿还不是“听呵”的三等小丫头?
相比于这个结局,“放出去”就有“做正头夫妻”的机会(当然也还有做妾的,尤老娘还愿意女儿嫁给贾琏做妾呢),就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
但是,“出去”嫁人,就算是“正头夫妻”,也不是平民百姓,像冷子兴这样的商人,或者像蒋玉菡这样的优伶。冯紫英、卫若兰、薛蟠这样的世家公子,肯定不会娶丫鬟出身的小家女子。
薛蟠这个阶层的公子哥儿,就算是纳妾,也要挑非常漂亮、非常优秀的,一般的丫鬟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也就是说,丫鬟们“放出去”,也只能嫁到平民小户做妻,或者是小康之家做妾。
相比之下,能给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做妾,对丫鬟们而言,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春燕五儿有这样的机会,她们大概也不会拒绝的。
袭人不愿走,不仅是因为和宝玉有了“云雨情”,更重要的是因为“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加上她在“众人”口中的好口碑,有比较大的机会成为姨太太。
那么,晴雯不愿意出去,她就有把握成为宝玉的姨太太吗?她哪里来的自信?贾母是有这个想法,但绝不可能告诉晴雯,否则就是“诲淫”了;宝玉“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显然准备过几年放她出去;王夫人连认识都不认识她。她怎么就觉得自己留下来,就能成为姨太太?
嘿,晴雯是一个特别天真、“使力不使心”的人。贵公子们选妾,肯定要选漂亮的、聪明的,而晴雯正是漂亮的、聪明的,于是她一厢情愿地认定,将来自己一定会成为宝玉的妾,“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完全不知道除了漂亮之外,选妾还有其他标准——比如王夫人要求的“性情和顺,举止深重”,她就完全不合格。
在晴雯的天真的认知里,她以后一定会成为宝玉姨太太的。比起春燕五儿盼望的“放出去,与各人父母自便”来,晴雯自以为是的未来,无疑是更好的结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