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将胜利召开,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本报新媒体平台从本期开始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身边好老师”系列报道,通过对首都大中小学、幼儿园的采访报道,展示首都教师胸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杜春燕
理学博士,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认证高级科技辅导员。十年如一日,挖掘科技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为推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2022“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做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追梦人
2011年杜春燕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基础教育一线,担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专职科技教师兼科技辅导员。
十多年前的三十五中,学校的科技教育软硬件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提供方法指导、兴趣激发,并让真正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脱颖而出?这是摆在刚入职的杜春燕和她的同事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学校整体规划下,2010年,学校启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杜春燕和她的同事们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与中科院/高校专家一起,为同学们开设了中科院套餐式课程,多年来科技班育人效果凸显。
为了给更多的同学搭建科学实践的平台,她和团队在学校支持下创建了包括纳米化学探索实验室在内的多个中学创新实验室,她个人长期担任纳米实验室首席导师,每天为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纳米科技创新课程,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并定期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开展纳米科普讲座。
为一名学生开设一门校本课
为每个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很难。在杜春燕工作几年后,在一个约定好的暑期科研实践活动中,当她走进实验室时,突然发现多了一个学生,她问这名学生是几班的,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实验室?
这名学生告诉杜春燕,她是正在学化学竞赛的学生,希望能有机会到实验室动手做做实验,感受一下化学实验的乐趣。
杜春燕看着孩子一脸真诚而渴求的样子,就答应了下来,让她和另外一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实验。”杜春燕告诉记者,在此后为期一周的科研实践中,这位同学每天都早早来到实验室,从刷试管到洗瓶子,各项实验工作都做得非常认真。她和同学合作的课题进展也非常顺利,已经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后续只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就可以写论文了。
假期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由于这名学生不是科技班同学,科技校本课没法参加。如何让她继续参与这项课题呢?杜春燕决定向学校求助。
于是,在学校课程中心的支持下,单独为这位同学开了一门校本课,与科技课同时进行,这样,这名学生就可以继续参与到这项课题中了。
杜春燕介绍,这个学生再次受到了极大鼓励,在写论文、参加答辩等各个环节都非常积极主动,经常在深夜里还研究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答辩展示中,这名学生在最后的感悟中说道,“曾经我以为化学就是我学的课本上的各种理论,想要什么化合物直接按照方程式设计就行。真正进行实验后我才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奥秘,实验结果永远是未知的,从而激发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这名同学的经历,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杜春燕说,从那以后,她开始关注所有对科技感兴趣的同学,几乎每个假期里,都会有初高中各个年级慕名来到科技实验室想做实验的同学。于是,她就和她的团队一如既往地带领同学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多年来,杜春燕辅导的学生已经遍布北京各区,并为来自河北山区的学生们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课。此外,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支持下,她和同事们还为贵州、陕西、云南等地的孩子们送去科技活动“大礼包”,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点亮”每个学生的科学梦想
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问“你们搞这些有用吗?经常把自己的周末和节假日都搭上,高考能加分吗?”每当听到家长的这些话,杜春燕的心里顿感有些五味杂陈,同时,也更加使她坚信面向全体学生做好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这是关系到国民素质整体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大问题,只有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了,也才能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接收记者的采访时,杜春燕表示,科技课程尽管不是高考科目,但对于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
“中小学科技老师应该有这样的站位、胸怀和担当,千万不能认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只是大学的事,也不要以为这和自己的工作距离很远!”杜春燕说。
在通过“科技创新班”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杜春燕也在思考如何将人才培养从点到面推广、如何让优质科技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只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切校内外资源都可成为丰富的供给资源。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科技实验室资源和校友邓稼先等知名科学家的事迹资料,杜春燕和她的团队在学校构建了普惠类、拓展类、项目类及竞赛类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每年举办科技节和科技嘉年华活动,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全校每一位同学,为每个有科学梦想的孩子搭建起科学实践的桥梁。
带动科技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领更多的科技教师成长,让科技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杜春燕带领团队教师们深入钻研科技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先后完成国家级、北京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几十篇,并编纂出版了《中学生科学探究实验室教程》《科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面向学生和老师的科技教育参考书籍,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胡静是三十五中航天实验室的一名青年科技教师,在杜春燕老师的帮助下,她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技老师。“我之前的专业是航天,对于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不太了解,在杜老师的无私分享和耐心教导下,才慢慢掌握并融会贯通。”不仅如此,在思考如何设置课程、怎样选择内容等问题时,胡静也总是习惯将她的困惑讲给杜春燕听,去寻求她的帮助。而杜春燕总是能够高屋建瓴地给她提出适合的建议,让她茅塞顿开。
十年如一日,杜春燕还通过个人主持的西城区骨干教师研究工作室,带动区域内外的科技教师团队共同成长。每逢自己团队有教师参加展示课汇报时,她都主动帮助老师们修改课件、听试讲、反复研磨。为了提升团队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她还主动帮助老师们介绍课题申报注意事项,指导老师们确定研究思路,制定推进计划,修改课题论文初稿。
在杜春燕的带动下,学校目前已涌现出2位全国认证的高级科技辅导员、5位北京市十佳科技辅导员,还有十几位科技教师被评为西城区优秀科技辅导员和科技园丁称号。学校也因此荣获第32届“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创新之星”称号,还荣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生命科学和机器人两个“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称号。
如今的杜春燕依然早出晚归,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学校实验室和科技教育舞台上。
“我的实验室就是我的工作室!”回望走过的路,有挥洒的汗水也有艰辛的泪水,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每当谈及自己的工作,她总是说:“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是我的本职工作,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文字:苏金柱
编辑 : 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